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们继续践行中国航天精神

我们继续践行中国航天精神

时间:2025-08-02 17:37:12 浏览次数:

作为一代中国航天人,我们深知中国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亲身感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感人的航天精神。这个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这24个字不是一般的政治口号,而是对中国航天事业50多年实践经验的高度理论概括和总结,也是我们航天事业的传家宝。

一支由老科技工作者组成的质量监督管理队伍

我们航天人有一个响亮的口号“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 表达了航天人对质量的精益求精。但这里我要说的是刘源张教授的一句名言:“缺乏诚信和认真是中国质量的‘癌症’”。他说:“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是好的,而且在逐年提高。但中国产品有一个通病就是‘三性’不尽如人意。”这一说法当然也适用于中国航天产品的状态。刘源张院士是中国质量管理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迄今唯一一位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也是“哈灵顿——石川”奖的唯一的中国获奖者。

刘源张院士所说的“三性”,即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首先是一致性难达到,很难做到同一厂家生产的大量产品质量一致;其次,稳定性较差,在分批交货中更为明显,通常是第一批货还可以,第二批货差一点,第三批货用户就开始无法忍受了;三是可靠性较差,性能不稳定不可靠。究其原因,可以说众说纷纭林林总总。而刘源张院士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是缺乏诚信和认真,这是中国质量问题的通病,是顽症,是“癌症”。

为了根治“癌症”,我们现在的老科技工作者,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奋战在第一线,呕心沥血、努力践行诚信,贯彻执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工作方针,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道路,逐步制订和打造出一整套航天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优秀的航天传统精神。

退休前,我们努力实践、言行一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伤。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变得逐渐聪明起来,思想认识逐渐地正确起来,言行慢慢有了正确的规范,逐渐形成并掌握推行了“零缺陷”的管理理念。努力做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做对)”,“认真工作从源头抓起”,“实行全过程控制质量,控制点前移”,“用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等等。

如果第一次没有做对,出现了质量问题,那就必须铁面无私,要对质量问题进行“彻底归零”。质量问题“归零”有两个“五条标准”。一是“技术归零”(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二是“管理归零”(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这个标准曾经对其他行业介绍过,并被其采用。

退休前,我们这批老科技工作者就是这样一丝不苟,严格地把握质量关。退休后,我们这些老科技工作者中则有一些继续返聘到质量管理岗位上,继续忠于职守,担任质量监督代表,建立了一个质量监督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特别是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的告诉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使他们将新技术、新知识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相结合,才得以如虎添翼,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我们与年轻人一起探讨、重温什么是质量?(产品质量指产品符合设计技术指标的一种能力。)怎样保证质量?如何找到并剔除影响质量的因素?如何让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牢固地树立质量观念?

在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传、帮、带的同时,我们不仅着力弘扬先进的质量文化,强化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而且还传授质量评审、复核复算、质量成本管理等工作方法及技术。如:我们告诉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要抓好质量工作的“28字方针”:“设计可靠、系统安全、工艺稳定、验证充分、更改审慎、逐级把关、问题归零”,还有技术状态更改的“五条原则”:论证充分、各方认可、实验验证、审批完备、落实到位。总之,退休后返聘的这些老科技工作者担任质量监督代表,在实践工作岗位上进行质量监督已经形成制度有一整套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余热,这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就能继续促进和推动着型号产品的质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领导和广大一线研制人员的认同和赞赏。

我们的质量监督代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团结协作、身体健康;熟悉产品研制程序,掌握质量管理专业知识,能按照国家和航天行业的有关规章制度独立履行质量监督职责;质量监督代表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岁,因工作需要也可适当放宽,实际上一些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还在岗位上发挥着余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受到人们的敬仰。实践证明,这是一支确保航天产品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让老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余热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支随叫随到的面向青少年的老年科普队伍

北京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由著名科学家茅以升题写馆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康克清等亲自奠基创建,多年来一直是全国科普事业的先进单位,在教育系统闻名遐迩。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得到同行们的赞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背后有一个久负盛名的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其中有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火箭专家龙乐豪,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光选、余梦伦、刘宝镛、刘竹生等,还有一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航天专家、型号老总。他们经常出谋划策,指导并亲自进行科普工作,开展航天知识竞赛,筹办科普展览巡回展出,组织科普讲座,编撰科普读物、设计制作航天发射试验模拟演示设备,经常深入中小学讲科普故事,宣传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品德。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科技工作者,从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乐此不疲。他们以北京老科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协会为平台与北京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中国航天博物馆紧密结合经常开展活动,广泛地坚持科普和宣传,组织参观义务讲解,使中国航天精神深入人心,在学校中有着较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活动,他们还刻苦学习钻研一些新的科技知识,体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发挥了余热,受到人们的好评和有关部门的表彰。例如,他们曾编写了《航天知识200问》首版30000册畅销全国;他们应邀去北京内外多所中小学讲科普数百场(次),听众多达几十万人(次);他们研制的“航天模拟发射系统”获全国教育系统科技一等奖,并被推广到京外地区操作运用;他们还受北京市教委委托组织编写了《搏击苍穹》、《航天史证》、《开发太空》等探索实践丛书,多年来举行的航天知识竞赛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兴趣爱好,立志为中国航天事业奋发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院老科协组织一些未被返聘延聘的老科技工作者,除了开展科普,也积极开展“四技”活动,就自己过去所从事科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咨询,建言献策,发挥余热,奋力攻关,并认真总结过去的技术工作,撰编文章提供给一线人员,特别是青年人学习参考,他们也学习年轻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和不足。还组织撰写了《龙鼎防灾房设计》、《攻克燃烧室烧蚀关键》、《楼顶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组合》、《汽车风力、太阳能发电方案》、《关于加速新能源开发的建议》、《说说风力发电》等科技文稿,有的已送相关单位。还参加北京市科协组织的去汶川进行科普交流讲座;组织参与“希望”号小卫星的研制活动。对攻克一些技术关键,推动航天科普活动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对此,老同志没有顾虑没有包袱,敢于仗义执言,对开展工作很是有利,实为宝贵的智力和技术资源。可以说有这样一支随叫随到的面向青少年的老年科普队伍确实也不失为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余热的一个范例。

努力做到“三个争做”,积极应对老龄化

老航天科技工作者,这是一支经过摔打,攻坚克难的千锤百炼的钢铁队伍。一代又一代既有睿智的帅将之才又有铮铮铁骨的硬汉。他们创建并继承和发扬了光荣的“两弹一星精神”、“航天传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之路,创建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这支老年人才队伍,不仅指现有的已经离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而且也包括尚未退休的还在延聘和返聘的老科技专家,如院士、研究员等等。他们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创业,正在进行二次创业,实现新的辉煌跨越。

近日,我院出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大会的几位院士,除一位比较年轻的才40多岁外,其他都是年过古稀之人。很显然,他们是老年人才队伍的一部分。他们那一颗颗炽热的心却是年轻的。他们十分关注中国航天领域的创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努力提携后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我院的二次创业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思考,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很有见地的好建议。他们正是老有所为,不遗余力地积极为中国航天的发展贡献力量,甘为人梯助腾飞,殚精竭虑思发展,默默地提携着后进,传承着优秀的传统,乐此不疲令人感佩!从以下摘录的几位院士的短言片语,足可见他们的良苦用心和仍然旺盛的斗志和风采。

有位院士说:“在我们退出一线后,我院也在蓬勃发展,将来如何更进一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今后如果还是亦步亦趋的话,那就不可能有所突破,所以,就要有更多的创新思想。这就需要年轻人能坐得住,还要耐得住寂寞。把过去的东西继承下来也要有所创新,这是我们的一个期望。我们还要打起精神,勇挑重担,还要建功立业。”

还有一位院士说:“在我们所从事的航天事业中,也要进行创新,包括技术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等等。但是这种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推翻一切的创新。”

“我们这些老航天人常常深入思考: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是总还有点不大服老,还当与时俱进,还当有新目标、新的追求。于是,我们给自己制订了这样一个目标,要努力做到‘三个争做’,即争做保持理想信念维护和谐稳定大局的老同志;争做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老同志;争做身心健康,豁达大度的老同志”。

我们这些老同志,真是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常常思考,怎样才能保持理想信念维护和谐稳定这样一个局面。尤其是共产党员怎样才能在转型期做一个合格的党员,这和战争年代的环境要求不同了,如何信守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地处理好社会稳定与自身利益的矛盾冲突,关键时刻能冲上前去,舍得出来,都要经受严峻的考验,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

我们这些老同志对“老有所学,老有所为”都有自己的深刻理解。怎样真正做到确实也属不易,也要有严格的要求。周恩来总理生前反复教导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周围,也确实活生生的有这样的典范和榜样。我们可以效仿,更要认真学其精神。退休后,依然要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关心企业的发展,这是我们这些老年人赖以生存的家,当然每个人也要培养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继续学习善于“打发日子”,有信心、有耐心地一天天的度过。学习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充实思想获得新知的手段,潜下心来学进去了就乐在其中了。

我们这些老年人“老有所为”就是还要对“余热”有正确认识。老了,退休了,确实是余热,不是炙热滚烫的高温。你所发挥的余热只能是主战场的补充,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特长,有所为,有所不为,力所能及,扬长避短,决不能好高骛远贪大求全。要多做公益事、善事,还要坚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不追名逐利,只要掌握好“度”,就可图个“乐在其中”,身心健康,活得更加充实,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让晚年更加多彩。

我们这些老年人,要努力争做一个身心健康、豁达大度的老人。现在养生的诀窍很多,个个都有经验之谈,或许人人都不同程度的上过当、受过骗,个人认识都难免有过偏颇。古今中外大家都祈求长寿健康,希望长生不老,但毕竟是不尽如人意的。如今,大家追求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狭义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皆健康。而且首先是心态平衡,先求得心理健康,才能求得和保持身体健康。心态平衡是最最重要的,通常说人一生几十年光景或许最多能活过100多岁吧。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果整天为一些琐事心气难平,牢骚满腹;孤独自闭,郁郁寡欢,纵然住着别墅,吃着山珍海味,儿孙满堂,红红火火,又何言享受了什么幸福时光呢?

其实很简单,要做到身心健康豁达大度,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能知足长乐,自寻快乐,不攀比不计较,善与人同,沟通交流,为自己和他人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存和生活空间,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开开心心地享受生活就能安度晚年。

我们这些作为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老人已将火红的年华和绚烂的理想镌刻在中国航天的丰碑上。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我们永远是中国航天人,我们还有自己的舞蹈队、自己的歌唱团、有自己的书画社,我们生活得很潇洒,很充实,我们以老科协为平台在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六老”方针中会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满怀豪情,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还应当为我们航天事业和二次创业转型期的辉煌,贡献我们的才智,充分发挥我们的余热,和奋斗在主战场的年轻人们一道,迎接新时期、新形势的挑战。“确是余热,胜似余热,为民服务永不灭”,在新时期中中国老航天人必然能够充分展现出夕阳余晖的光彩。

相关热词搜索: 践行 中国航天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