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滨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滨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5-08-02 14:27:06 浏览次数: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增长潜力已逼近其极限。本文通过分析滨州市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为各地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F320.1(25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10一0114—03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健时期,国家从战略高度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建设,力求探索出一条社会、经济、生态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这一战略的实施,对滨州乃至山东都是重大的历史机遇。滨州市总人口375万人,陆地面积96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7万公顷,分别占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的37%、36%和32%,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域,是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滨州瞄准建设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总目标,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个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园林型宜居城市”。

1 滨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的主要途径。滨州坚持走以循环经济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实施《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培育循环经济县区、园区和企业。截至目前滨州市已有29家企业通过了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7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11家企业正在进行清洁生产审计,涌现出了一批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成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企业,形成了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群,西王集团、鲁北企业集团、香驰粮油3家企业被命名为“全国环境友好企业”,滨化集团、愉悦家纺、无棣星一皮革等10家企业被命名为“省级环境友好企业”,安琪酵母、铁雄集团、埕口盐化集团等23家企业被命名为“市级环境友好企业”,为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滨州市循环经济仍存在以下问题。

1.1 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普遍存在

滨州市目前的产业发展阶段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主要表现为资源开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资源深加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小,高技术产业规模小,多数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如对滨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较大的棉纺行业,其出口额主要来自于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粗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品牌产品。

滨州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滨州市特色农产品冬枣为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产量、轻质量。冬枣园管理较为粗放,偏重化肥、农药的使用,水资源消耗偏大,忽视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溉,使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浪费严重,导致冬枣产品质量不稳定。二是重生产,轻市场。生产与销售脱节,农产品生产销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场开拓力较弱。三是冬枣保鲜技术和贮藏设施研究没有得到提升。冬枣的保鲜一直是困扰冬枣产业发展的难题,由于保鲜期短(通常是3个月)且缺乏深加工产业,大量囤积的冬枣一旦超过保鲜期即开始变质,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

1.2 生态与环境保护薄弱

按照城市功能定位要求,滨州市生态环境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容量小:随着水资源的开发,目前滨州境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水环境容量较低;二是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土壤的退化、盐渍化和沙化,许多可利用的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88 237.5公顷,占该市国土总面积的19.92%,盐渍化土地面积158 743.2公顷,占16.8%,沙化土地98 976公顷,占10.47%。

1.3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对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充分了解。循环经济发展对节约资源、增进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有巨大的作用。但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改变难度较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提高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意识,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1.4 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推广滞后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循环经济建设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但就滨州市而言,适宜于滨州市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的循环经济技术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循环经济成形技术的示范、推广及应用的覆盖面仍需扩大。

2 滨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 产业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及由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特性是建立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

2.1.1 现代循环种植业产业化它是以种植业为基础,把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化过程之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延长增粗粮油深加工产业链,完善“种植业一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一产成品配送一消费市场”产业链,促进种植业初级产品向深加工的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上一个环节的废料转换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在循环过程中,多重加工增值,减少污染物排放。如西王集团是循环种植业产业化的企业。

2.1.2 现代循环林果业产业化.它是以林果业为基础,依托林地资源,把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林下生态种、养、加形成循环。如山东滨州雁来红高科技园有限公司、山东舜园枣业有限公司均是循环林果业产业化的企业。

2.1.3 现代循环畜牧业产业化它是以畜牧业为基础,把现代科技运用于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形成三大循环。一是肉、蛋、奶等畜产品循环加工。加大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力度,开发高附加值的各种精深加工产品,增加畜产品产值。二是副产品循环加工。畜禽副产品是一类重要资源,具有种类多、用途广的特点,可以作为畜禽的饲料,如肉骨粉、羽毛粉等;可以用于食品及保健品原料,如氨基酸、血浆蛋白粉、骨素等;可以用于医药原料,如胰岛素、人工牛黄等。目前,我国已能利用畜禽副产品生产400多种产品。龙头企业应加大科研力度,深度开发和利用畜禽副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粪便无害化处理循环。如

山东华渤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循环畜牧业产业化企业。

2.1.4 现代循环水产养殖业产业化它是根据水生生物食物链特点,用生物控制的方法使循环中各主体互补互助,共生共利,水域和陆地相互配合,实行工厂化养殖,以水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水产养殖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一是水产品循环加工。二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是水上、水中、水下循环模式,水上种植粮食、棉花、果树,水中养殖对虾、鱼类,水下种植莲藕等作物。如滨州正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域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均是此种类型。

2.2 区域发展模式

以区位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按照循环经济的区域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形成企业“点”上的小循环、产业“线”上的中循环、社会“面”上的大循环,实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和农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1 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力量,是联接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实现农业循环的桥梁,是整合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载体。要依托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以大龙头带动大产业。依靠科技兴龙头,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达到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2.2 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经济园区较长、较完整的产业链是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保障。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经济园区是依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经济园区,引导具有上下游产业链联系和互补性产业链联系的企业在园区集聚,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能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可以把村居(乡镇)作为一个园区模式,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清洁能源(如沼气),带动养殖、种植和加工业共同发展,实现村居(乡镇)内部的产业循环。

2.2.3 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社会发展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是构筑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社会体系。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化社会体系是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靠产业化,把社会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社会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

3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植循环经济文化。同时,在农村居民中培育符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3.2 加强规划指导

与各项农业专项规划相衔接,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循环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以及节地、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确定循环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分阶段计划的重点环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

3.3 加快技术开发与培训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设立循环经济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研究和开发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并开展示范与推广。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要有效地推广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生产技术,注重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要领,取得实效。

3.4 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先行启动,形成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带动模式。一方面,要搞好循环型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及废弃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参考文献:

[1]杨光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背景下的滨州经济发展战略[J].滨州学院学报,2010,4:33—28

[2]李延典.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几点思考[J].滨州学院学报,2009,4:16—18

[3]李春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2:112-115

相关热词搜索: 滨州市 发展循环经济 探索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