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建旅游文化》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福建省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缺陷基础上,阐述了《福建旅游文化》教材的编写。
关键词:福建旅游文化 课程设置 教材编写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福建省的旅游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 福建省的旅游教育模式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培养的旅游专业学生文化底蕴不够,功利意识过强, 缺乏敬业精神;由于学生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他们在从事旅游工作过程中,很难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去介绍关于福建省传统文化的旅游景点。人才培养的模式没有适应旅游业在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1.福建省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缺陷
1.1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而课程设置则是培养目标全面和具体的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 目前许多福建旅游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把握不准。倾向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倾向于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却轻视福建旅游文化的发掘与应用。课程内容过分偏重于经济方面,旅游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方面和旅游的其他非经济因素方面没有安排足够的课程设置单一,课程设置的设计丧失了应有的科学性、合理性。然而,随着世界旅游的发展,非经济因素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未来旅游管理人才的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2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在知识结构上,教学内容重视自然旅游资源的介绍和分析,忽视人文旅游资源的讲授和研究。教学内容脱离旅游业实际,学生毕业后用所学知识无法解决旅游管理中的问题。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教育者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理论,而是将普通的经济学、地理学等一般理论简单地套用于旅专业;以上缺陷集中反映在旅游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关福建旅游文化的课程少而又少。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课程就是《福建导游基础知识》、《福建民俗》一类的课程。
1.3现有的课程中有关福建旅游文化内容的介绍和讲解片面、零乱、肤浅。如王耀华的《福建文化概论》、何绵山的《闽文化概论》、福建省旅游局导游考试办公室主编的《导游基础知识》等对福建民俗状况有较详细的记载,对福建民俗文化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上述《福建民俗》一类的课程往往只涉及到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民俗的有关内容,至于其他的文化要素均没有涉及,不能够向学生全面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而《导游基础》虽然对福建文化有较多的涉猎,但却失之于肤浅和零乱,给人以蜻蜓点水之感,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而深化的有关福建旅游文化的知识。其他的一些涉及到福建文化的课程,情况大抵如此。以上三种缺陷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对福建历史与文化的全面、系统而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只能靠死记硬背。学生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不免会使未来的旅游管理者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束手无策。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福建省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自然也会对福建省兴起的文化旅游热潮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
可以说现今的福建旅游教育课程设置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本专科学生的需求, 缺乏适合本科学生的旅游文化教材。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教师针对每一章的主题搜集教材以外的书籍和图片资料或实物, 并按照学生能接受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程序组织教学。
2.《福建旅游文化》教材的编写
就目前福建旅游专业的教材情况看,目前还没有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福建旅游文化的教材。由于受到以往课程设置的苑囿,涉及的福建旅游文化内容的有关教材,还有介绍和讲解片面、零乱、肤浅等问题,有些书本身就不是按照教材的要求来编写的,只能算是普及性读物,科学性不严谨,严格来讲是不能用作教材的。只是由于没有一本适合旅游专业的关于福建旅游文化的教材,也只能暂时作为教材使用了。因此认为组织编写具有福建旅游文化特色的专业教材尤为迫切。
3.《福建旅游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3.1福建历史文化。主要介绍福建名称的由来、福建历史概况、福建历代名人、福建考古遗址、福建各地市历史沿革等。
3.2福建山水文化。主要介绍福建武夷山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及与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鼓浪屿这座“万国建筑博览馆”里许多建筑散发出浓郁的欧陆风情;太姥山巍峨秀拔,气势雄伟,奇岩怪石,景色独特;大金湖塑造了神奇灵秀的水上丹霞、深邃幽静的峡谷曲流、千奇百怪的山峰石柱以及千姿百态的丹霞洞穴,形成“峡谷大观园”。湄洲岛有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东方夏威夷”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古刹南普陀寺居于鹭岛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风景绝佳。鸳鸯溪 、白水洋 鸳鸯溪是中国目前唯一的鸳鸯鸟保护区,山深林密,幽静而清净,每年秋季有数百上千只鸳鸯从北方飞来越冬;冠豸山以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集山、水、岩、洞、泉、寺、园诸神秀于一身,雄奇、清丽、幽深。清源山峰峦起伏,云霞缭绕,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处胜景天成,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 鼓山是福州市著名的风景区,因为顶峰上有块大石头,形状如鼓,每当风雨交加时便会发出如鼓的声响,所以叫“石鼓名山”; 永安桃源洞因景区内有桃花涧而得名;深藏在闽西深山的龙硿洞,群山环抱,流水淙淙,景色秀丽,风物宜人,有着丰富的山林景观和复杂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3.3福建建筑文化。主要介绍福建建筑的历史、特点及福建著名建筑景观等。世界独一无二的永定土楼,红墙碧瓦飞檐的闽南民居,东西建筑风格为一体,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连城培田古民居等等,其中世界遗产永定土楼享誉海内外。
3.4福建宗教文化。主要介绍福建宗教演变的历史、福建现代宗教概况:具体内容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民间信仰有湄州岛的妈祖、龙海的吴真人、东山的关帝、古田的临水夫人等。其中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旅游中具有某种核心的凝聚作用。泉州素有“宗教圣地”、“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等。
3.5福建服饰文化。主要介绍崇武惠安女服饰:从头首、上身、下身到足部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以“封建头、民主肚、解放脚、经济衫与浪费裤”而享誉海内外,成为汉族服饰极具个性最引人注意的风景线。畲族服装多穿青、蓝两色,喜欢自织的苎麻布、缝缀边、腰束花带、下着黑色黑裙。男子多穿着对襟无领短衫、布条衣、坎肩、以及裤管较肥并镶有珠红、孔雀蓝、天蓝等色边饰的裤子。妇女头发向上梳圈,用红头绳梳成蜗状直盘头顶,身穿黑色的无领衣衫和围裙,各种颜色的花鸟、几何纹样的花边镶着衣衫的领圈、袖口和右襟。
3.6福建饮食文化。主要介绍福建菜,简称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它可以分为福州、闽南、闽西三路地方菜系,在我国饮食烹饪文化中占重要的地位。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著称,其风味特色为:淡雅、鲜嫩、和醇、隽永。同时,福建小吃也以其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品种丰富而闻名遐迩,具有民族特色,地方风味较为浓厚,此外。畲族等少数民族有包罗糊、蕃薯丝饭、小米饼等具有山乡风味的食品。
3.7福建节庆文化。主要介绍福建的许多节庆活动,不但历史久远,具有浓烈地域的民俗氛围和少数民族风情,影响广,类目繁多,具有现代旅游节庆气息,如泉州、福州的元宵灯会、元宵佳节舞龙习俗、走古事、厦门中秋搏饼,以及畲族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乌饭节”和二月二的“会亲节”等。
3.8福建茶文化。福建盛产茶叶,且多名茶,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闽南有铁观音、闽北有大红袍、闽东有白毫银针、闽中有茉莉花茶,各地还有自己独特的茶道。福建许多名茶除了以优质品质命名以外,还以培植环境的特殊,茶树形状的怪异,鲜叶色泽的不同而冠以极富文学色彩的名称,如大红袍、铁罗汉、铁观音、洞宾茶、乌龙等,也是福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9福建游艺文化。福建地区拥有畲族山歌、客家山歌、民间故事、谚语、婚礼舞、采茶舞、畲民欢乐舞等;同时还有种类繁多的民间传统戏剧,如泉州提线木偶、南音、梨园戏、莆仙戏、高甲戏、以及具有武化特征的拍胸舞等;独具特色的泉州木偶头、惠安的石雕、德化的白瓷器、福州的脱胎漆器、寿山石雕、福州纸伞、永春纸织画、厦门绣珠、平潭贝雕、福建龙眼木雕、漳州棉花画等闻名全国。
4.教材编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加强旅游理论研究。《福建旅游文化》课程建设应以福建文化依据, 还应不断聚集各学科的研究成果, 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系统, 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论方法重新认识旅游经济、旅游心理、旅游管理活动中的现象和行为, 发掘其中深层的东西, 使其向纵深发展。
4.2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处理好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编写中不能简单地把福建文化的有关内容移植过来而编成一本福建文化史或者变成一本福建文化辞典。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福建特有的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应表现出高度的地域性,突出旅游的特点,又要体现文化的本质,寻求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框架。
4.3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要强调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并重。加强福建旅游文化课程实践环节的研究。要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式,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不断总结完善, 将福建旅游文化课程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赵万杰.《对新疆旅游文化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构想》[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66-68
[2]傅清媛.论闽西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J].龙岩学院学报,2009(4):43-47
作者简介:
傅清媛,女,讲师,工作单位:福建省龙岩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化和旅游开发。
相关热词搜索: 福建 构想 课程设置 编写 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