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文范文公文范文

让琴声乘上音乐的翅膀

2025-08-19人已围观

让琴声乘上音乐的翅膀
  [摘要]为数不少的音乐课堂,器乐教学已经沦落到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器乐教学缺乏应有的美感——学生听不到美的音乐、奏不出美的音乐、体验不到演奏的音乐之美,应是症结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准确把握课堂乐器的特性,有效提升教学过程的审美含量,让琴声乘上音乐的翅膀,让器乐教学富有美感地进行,器乐课堂才能走出困境。

  [关键词]课堂乐器,演奏教学,美感。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4-0082-03

  音乐新课程推广以来,乐器进入了绝大部分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小学生书包边上揣着口琴、竖笛、口风琴,甚至还有葫芦丝,给都市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课堂乐器学习是否真正受到绝大部分学生发自内心的欢迎呢?事实恐怕未必如此。这样的情景人们一定不会太陌生:刚刚还是挺美的童声在歌唱,转眼间拿出乐器便是一片嘈杂,尽管整齐却毫无美感的琴声让人简直不能把它称之为音乐;明明演奏的是朝鲜族歌曲《小白船》,嘈杂的乐器声中富有美感的旋律被淹没了,原本优美的意境和形象不见了,“小白船”变成了嘈杂不堪的“客轮码头”……在为数不少的音乐课堂,器乐教学就这样长期在枯燥无味、缺乏美感的状态下进行着,教得吃力、学得无趣,最终沦落到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的“鸡肋”境地。

  器乐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课堂乐器教学缺乏应有的美感——学生听不到美的音乐、奏不出美的音乐、体验不到演奏的音乐之美,这正是目前课堂乐器教学的致命伤,也是其陷入困境之症结所在。因此,笔者认为,要走出课堂乐器教学的困境,真正发挥课堂乐器的作用,只有准确把握课堂乐器的特性,有效提

  升教学过程的审美含量,让器乐教学富有美感地进行,让琴声真正乘上音乐的翅膀。

  1声音美感第一,努力呈现乐器音色之美

  乐器音色之美是学生最直接能够感受到的器乐之美,所以自始至终追求音色之美是乐器教学的第一要务。

  1)尽量多的展示美的演奏。首先给学生美的第一印象,教师可以自己示范演奏课堂乐器,也可以用音像资料,把美的动人的演奏呈现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也可以是片段,甚至可以是一个音,但是必须是有表现力的美的声音,选择某一件课堂乐器经过练习能够胜任具有一定表现力的正确演奏——这应是每位音乐教师的职责;课堂上还可以多展示优秀学生的示范演奏,只要音色优美富有表现力,不管是乐曲还是就几个音都可以,同伴的示范往往有更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2)从学生的第一次演奏开始要求声音美感。有人认为刚开始嘈杂一点没关系,学会了慢慢就好听了,就会美的,其实不然。一位外国的钢琴大师的启蒙教学,他教小孩子第一次接触钢琴的中央C就要求弹出美的音色,低音区的C要弹得像大象,从高音区的C下行要弹得像仙女飘回来。就是说,哪怕技术再低,声音也要有美感和表现力。确实,当孩子习惯了不美的嘈杂的声音,还能指望他对音乐的美有敏锐的触角吗?

  课堂乐器本身的技能含量不高,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从演奏第一个音起就力求声音的美——通畅、圆润的,不硬不散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自然是需要正确的气息支持的,这就需要老师从一开始起就指导学生用胸腹式呼吸法演奏,避免因气息浅带来的声音浮、炸等问题。在口琴、竖笛、口风琴三件常见的课堂乐器中,最容易出现音响炸的是口风琴,因为师生更容易关注指法、旋律是否正确,而忽视声音质量,所以口风琴教学特别要控制音量,注意倾听。

  3)始终强调声音的美的表现力。所有学习演奏的音都要确保美的音色,演奏出来的音响才有美的表现力,养成了追求声音美和表现力的习惯,器乐学习至少成功了一半。学习的起始阶段到相当长一段时期,建议都以保持mp的力度为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倾听音乐、控制气息的习惯,也利于保持课堂集体演奏的整体声音美感和表现力。不同的学习阶段都应该体验演奏的声音之美,都应该追求美的表现力。

  例《菊花台》4/4

  3323 353231123532212……

  当学习了六个基本音级的位置(或指法)后练习演奏。不管是口琴、竖笛还是口风琴等,都要求像唱歌一样用胸腹式呼吸,用mp的音量,均匀有控制地用气。这样做才能获得乐器音色的圆润、悠扬的美,同时也才可能表现出旋律的优美和忧伤。

  又例《小白船》3/4[1]

  565353 215 ……

  在学生学了一个八度并认识低音后练习,引导和要求学生圆润而且连贯地演奏,演奏时稍突出句首第一个音(乐句强拍),其他旋律音(包括乐句中的小节强拍)的音量都服从第一个音,乐句就能表现出月光如一串串珍珠般飘洒下来的美妙意境。

  2及早引入合奏重奏,呈现声部合作之美

  课堂乐器往往技能学习的空间不是太大,或学生普遍意义上掌握的技能不多,这更加要求演奏追求艺术表现力。班级学习的特点给合奏(重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引入合奏可以大大丰富演奏的效果和表现力。

  如学习“Do”到“La”六个基本音级可以练习《闪烁的小星》4/4[2]

  1155665 4433221 ……

  1133443 2211221 ……

  演奏学习中学生会发现,简单的乐曲也可以演奏得很美很丰富。

  又如学习了一个八度则可以练习《别哭孩子》3/4[3]

  每个声部虽然都只有四个音,但合奏起来似乎互相追逐的两个声部是那么的神奇动人。

  3与音乐课其他学习领域互相融合

  课堂器乐学习并不要求孤立地学习演奏乐器,孤立地学习乐器效率低下,不可取,也没有必要。完全可以把它与音乐学习的其他领域相融合,把演奏学习与歌唱、欣赏、创作等音乐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实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目标。在这里,乐器演奏作为学习音乐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与聆听、歌唱、创作等其他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同时,作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与不同形式的声乐演唱、不同种类和规模的乐器演奏相得益彰。

  1)与歌唱教学融合。歌曲的重点乐句或难点乐句,可在学习中加上器乐演奏,这样演奏与演唱相互提升,既能解决识谱问题,快速学会(演奏、演唱)乐句,同时为感受乐句旋律服务;歌曲学会之后则可以通过演奏来进行巩固,并进一步体验音乐作品之美。

  如《晚风》6/8[4]

  51765434532343211

  乐句学唱时,可以通过乐句唱奏共同体会6/8拍子和弱起乐句的柔和与宁静之美;歌曲学会后则可以演奏歌曲二声部旋律,学生可以在乐器演奏中进一步感受体会声部之美。

  另外,还可以用乐器为歌曲演唱伴奏,口琴、竖笛可以演奏单音旋律,口风琴则可以演奏和弦伴奏,丰富演唱的整体音响效果。

  2)与欣赏教学融合。欣赏教学中,在深入细听阶段,演奏相应的乐句或乐段,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如《晨景》欣赏中要求体会音乐表现的不同画面,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乐器表现,引导学生用不同力度演奏主题乐句 6/8[5]

  5321235321232353563653210

  乐器演奏(也可以用中音区)的三种力度p/mp/mf表现晨曦微露、太阳初升、红日高悬的不同画面,比人声更有表现力,也更接近原作,因此学习效果更好。

  3)与音乐创作活动融合。应该说创作活动是最需要乐器参与的,创作需要有所凭借,人声毕竟还有音准问题,乐器是最佳选择。小学生从一开始的玩几个音符到一段旋律的创作,乐器的辅助地位都不可替代。如用“Do”、“Re”、“Mi”三个音符创作小乐句、按节奏填充旋律片段、接续乐句等等,学生通过这些固定音高的乐器演奏出来的音是准确的,创作的成功体验更直接更容易达成,创造的乐趣将激励他们在音乐的创作活动中继续探索。

  4)与课外音乐生活融合。学生学习演奏乐器,如同跟音乐、跟世界又多了一种交流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力为音乐的课外拓展提供了条件。最方便也最受学生欢迎的方式是用乐器听奏流行音乐——让学生把课外听到的特别喜欢的歌曲用手中的乐器模仿演奏出来,然后到音乐课上交流。像《大长今》、《我和你》、《菊花台》等等,这些歌曲让学生唱,音域、歌词或有不适,但让学生演奏,用乐器表现出音乐应有的旋律美感,则不需这份担心,而学生肯定兴趣高涨。这样有选择的接纳流行音乐,既学习和巩固乐器的演奏,又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觉,把课堂音乐学习与课外音乐生活融为一体,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4选择丰富而弹性的教学内容,呈现教材 的多彩之美

  课堂乐器教学需要合适的教材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教材的选择因此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课堂乐器集体教学的特点,教材需要考虑全体学生的接受度,所以,除了难度上的循序渐进之外,还必须遵循三条原则:合作价值重于技巧价值原则、融合课本内容原则和贴近学生原则。

  1)合作价值重于技巧价值原则。课堂乐器与生俱来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在于表现力而不在于演奏技巧,而课堂上最具表现力的演奏莫过于合奏了,所以可以适当选用技巧含量较低的合奏曲作练习曲。如三度合奏为主的《闪烁的小星》、德沃夏克的《念故乡》等等。

  2)融合课本内容原则。课本歌曲和乐曲是现成可以选择使用的教材,而且它们也已经与学生音乐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科书(2001年版)中的《晚风》、《可爱的家》、《田野在召唤》、《牧场上的家》、《小白船》等二声部作品和其它合适的单声部作品,均可选为演奏教材。

  3)贴近学生原则。学生喜欢,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得好,教材选择就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能力,在确保作品具有音乐审美价值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音乐作品,包括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如学习六个基本音级时选用《菊花台》A乐段,学习低音时选用《青花瓷》、《蝴蝶泉边》、《隐形的翅膀》等等。当然,这应该因人因时而异,而且教师要考虑选用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把握课堂乐器的特性改进器乐教学,只有当器乐课堂充分呈现出能够被学生所感知和接受的美的形态时,学生才会乐在其中,才有可能从中培养和陶冶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课堂乐器教学也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让琴声乘上迷人的音乐的翅膀,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尹克荣.《小白船》朝鲜童谣[M]//小学音乐教科书第10册.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20.

  2 徐立.《闪烁的小星》法国童谣[M]//少儿口琴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

  3 徐立.《别哭孩子》英国童谣[M]//少儿口琴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5.

  4[俄]K乌申斯基词,A托姆曲.晚风[M]//小学音乐教科书第9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7.

  5 [挪]格里格曲.晨景[M]//小学音乐教科书第9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4.

  相关热词搜索:

  琴声

  乘上

  翅膀

  音乐


  2022/0531/59628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