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民族乐器乐精要(四)吹奏乐器——箫 排箫 尺八

中国民族乐器乐精要(四)吹奏乐器——箫 排箫 尺八

时间:2025-08-02 18:00:21 浏览次数:

箫 又称洞箫。用竹制成,无哨、无簧,单管结构,竖吹。

箫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陶佣、北魏(公元386—534年)云冈石窟雕刻就已经有了吹箫的形象①。现在的箫,在汉魏六朝时期称为篴(di,读笛)②。遂从我国西北羌族地区传到中原地区时,最初只有4个按孔。后来由西汉时期的律学家京房(本姓李,字君明,公元前77一公元前37年)在其背面加开一孔,从此才有了5孔箫。到了晋代,箫已经有6个按孔,和今天的箫差不多了。

现代的箫为竹制,全长约80厘米。箫的上端利用竹子的自然竹目作为封口,在封口边沿开一吹孔;管身上开有6个按孔,前5后1。

箫的音色圆润柔美,在演奏各种徐缓、悠长、富有内涵的音乐时,能给人以很特别的感受,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苏东坡在他的名篇《前赤壁赋》中记述了月白风清的夜晚,与客人乘小舟在江面上游览的情景,文字十分流畅精美。其中有一段写到箫声和着歌声,乐中寓悲,令人不禁忧从中来的复杂思想感情。文中写道:“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nlao,读鸟),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i,读离)妇”③。

箫除了独奏以外,还是传统丝竹乐合奏中的重要乐器之一。“丝”,主要有琵琶、二胡、扬琴等丝弦乐器;“竹”,主要有笛子、箫。丝竹乐合奏这种艺术形式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流传,其中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一带的叫做江南丝竹。

在我国古代文人音乐中,箫常与古琴配合一起演奏,称为“琴箫合奏”。这种最具古色古香特点的琴箫合奏,以其古朴、典雅的艺术特点而闻名遐尔。今天,在许多名胜古迹旅游参观时经常都可以听到它。琴箫合奏的特殊韵味,使游人的视觉与听觉同时都处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怀古幽思油然而生,令人流连忘返。

箫的品种繁多,有玉屏箫、南音洞箫(尺八)、紫竹洞箫、九节箫等多种形制。

玉屏箫,贵州玉屏县所制④。采用贵州省玉屏县特产的小水竹制成。这种小水竹纤维细而密,竹质坚而韧;竹节修长而挺直,不易开裂;竹子外皮的自然斑纹很漂亮。制作玉屏箫的传统工艺十分考究,而且还根据管身上的自然斑纹,雕刻花纹图案,山水花卉、名人诗词,使玉屏箫既有乐器的实用性、又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玉屏箫尤以“雄”“雌”配对的“龙凤箫”遐尔闻名,取“龙风呈样”之意。明、清两代,玉屏箫被列为贡品,所以又有“贡箫”之称。据传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流传至今也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排箫 我国古老的编管吹奏乐器。排箫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箫管编排在一起而得名,每根箫只发一音,有多少根箫管就发多少个音。排箫音色清脆悦耳,优美动听。

古时候,排箫也称作箫。自春秋到秦汉的近千年中,排箫盛行不衰。在汉代画像砖拓片上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的军乐队“骑吹”演奏的情景:一支威武的骑兵队伍,骑土们手持多种乐器演奏,其中就有排箫。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数百年中,排箫在宫廷雅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民间失传,一般只用于宫廷雅乐⑤。

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排箫实物,是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排箫,距今已有2400多年了。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排箫为竹制,13支箫管按长短依次排列在一起,最长的22.5cm,最短的5.1cm,用三道篾箍束结固定⑥。

近些年来对排箫进行研究、仿制和改良,使这一几乎濒临绝响的乐器重获新生;同时还为排箫编创了独奏曲,从而使排箫在音乐舞台上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排箫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无论是优美、悠扬的抒情乐曲,还是轻快活泼的乐曲,都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

尺八 古时又称为“箫管”、“竖笛”。尺八的历史悠久,是唐代宫廷乐舞中一种重要的吹奏乐器。宋代以后,尺八在我国广大地区渐渐地消声匿迹,而在远离中原、偏于一隅的福建闽南泉州,尺八的流传却从来没有间断过。

尺八在闽南也叫洞箫、南箫、南尺八,是南音中吹奏旋律的主要乐器。用竹子制成的尺八上不封顶、下不封底,从上到下通身节目打通。上端边沿开一个V形吹口;管身开6个按孔,前5后1。音域达两个八度又一个五度。音色圆润、柔美。低音区浑厚、深沉,如泣如诉;高音区明亮、委婉,响遏行云。

制作南音尺八,以石竹、观音竹、深山小毛竹为佳。取靠近地面的一段竹材,从根部齐土切下。依古制,全长一尺八寸(一说是鲁班尺,现在的南音尺八约575—580mm,恰好与明、清两代官造尺的一尺八寸相当⑦)。在这一规定长度中,天然竹节应为十目、九节(竹节与竹节之间称为目);凡要开孔的竹节,一节两孔。竹材除了要符合上述要求以外,还要符合音律的要求,由此可见,南音尺八所适用的竹材总是很稀少、很难得。

福建南音主要流传于福建泉州、厦门一带。在台湾、港澳,在菲律宾、新力口坡等国闽南籍华侨的聚居地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南音的旋律优美、韵味隽永,唱词文学性强,委婉、含蓄,善于表现人们内心深层情感。无论海内外,各地唱奏南音所用的乐器、乐谱、技法、韵味都完全一致,体现出南音作为古老乐种的严谨性,体现了炎黄子孙对古老华夏文明的无比热爱和深厚感情。当海内外的南音弦友聚集在一起,共唱一曲乡音、共赏一轮明月时,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聚力;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血浓于水。

参考文献:

①参阅《中国音乐词典》笫428页“箫”。人民音乐出版社1 985年s月,北京第一版。

②参阅《中国乐器介绍》〔修订版〕第9页“箫”,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1月北京第二版。

③参阅《中国古代散文名篇》第265页,顾亦然 任闻杰选注,人民文学出版杜,2000年1月北京第一版。

④参阅《中国乐器图志》第285页“玉屏箫”,刘东升胡传藩胡彦久编著,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12月北京第一版。

⑤参阅《中国音乐词典》第290页“排箫”。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6月,北京第一版。

⑥同⑤,第290页。

⑦参阅《福建南音初探》第375页,王耀华刘春曙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一版。

相关热词搜索: 排箫 民族乐器 吹奏 精要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