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编纂的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相对于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及大学阶段的历史教育而言,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
一、教学目标不同
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和一定劳动技能、一定思想道德素养的合格的劳动者。
二、教育对象不同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思想活跃,很少保守;善于思索,提出质疑;接触多种传媒,信息较为广泛;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满足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是什么,还要追根溯源,弄清为什么。
三、教育层次不同
高中阶段的教育,界于初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两个层次之间,肩负着既普及又提高的双重任务。从传授历史知识的角度说,是初中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加深;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是运用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其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开拓和培养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师资力量不同
从全国大多数地区来看,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大多大学本科毕业,文化水平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这为搞好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当前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关键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对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建议
为了改变历史教学滞后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以鸦片战争为例,如果没有记住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以及《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就无法弄清中英这场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不发生在30年代或50年代,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
2.把握精髓
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把对立统一法则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把握住这个核心,就把握住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由此说开去,在历史教学中也有一个教给学生如何把握某些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问题。只要把握了这个金钥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讲述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一专题,主要把握住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具有狭隘、保守、自私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弱点。这种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却不能提出高远的社会理想,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代表自己的利益。
3.纵横联系
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纭多变、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彼此都不是孤立的,具有一定的某种必然的联系。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联,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整体。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上的某一国家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查。研究中外关系的发展史,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革命、改革、对外政策及其双边或多边关系;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日趋激烈,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只有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来考察,才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专题串讲形成系统。试举下题为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了哪些政策?其结果如何?”教材中对每个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做了横断面的分述。土地革命时期,党制定出“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政策,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为争取一切可能的抗日力量,适应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承认地主的地权,不消灭封建剥削。这项政策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发展了农业生产,又有力地团结各阶层一致抗战,为赢得抗战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4.贯穿鲜明而深邃的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必须始终贯穿的鲜明而深邃的主题。
在教学活动中贯穿这一鲜明主题,不能仅满足于制作图表,史实讲述得形象生动,观看电影电视,参观历史遗迹及风景胜地等这些具体活动培养的朴素的情感,而要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升华到理性高度,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做,在历史教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就起点高,理论深刻,政治思想性强,情感内涵浓烈。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历史教学 阶段 思考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