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国时期,新闻学界、教育界开始关注儿童读报教育问题。特别是在抗战时期,读报教育与小学社会科的时事教学紧密结合,正式进入了小学课程。追溯民国时期的儿童读报教育,对于今天的报纸阅读史、新闻教育史研究以及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活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参照价值。
[关键词]抗战时期;儿童;读报教育;时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0-0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8)04-0067-04
Children"s Newspaper Reading Educ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Yu Cuil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Abstrac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ism and education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children"s education of reading newspapers. Especiall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newspaper reading education was closely combined with current affair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and entered the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Tracing back to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reading newspapers,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news education and the activities of children"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can not be ignored.
Key word: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children;Newspaper reading education;Current affairs teaching
国时期,伴随着报纸走向大众化的趋势以及新闻教育的发展,针对普通民众的读报教育也引起了新闻界、教育界学者的关注,并逐渐进入了小学校的课堂。儿童在读书识字的同时,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接触报纸、阅读报纸,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接受读报教育的儿童群体,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化过程,必然受到报纸文本所带来的影响。因而民国时期的儿童读报教育可以看作中国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起点。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国难时期”,或者说“非常时期”,小学的读报教育进一步与社会科的时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受到高度重视,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探讨。本文根据当时编辑出版的儿童读报教材、教师发表的研讨论文等资料,论述当时兒童读报教育的特点及其变化。
一、读报的重点转向时事新闻
民国时期的小学时事教学包括公民、历史、地理等内容,并不等于读报教育。但是关系国家危亡的重大事件是报纸的重大新闻,必然成为时事教育的教材,所以读报教育也是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例如,1929年底发生了中俄同江之役,1930年1月教育部向全国各省市教育当局发布训令,要求各小学校在时事教学时讲述中俄战事,“而对同江战役,尤应为之特别表彰”。[1]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不久,10月10日出版《浙江教育行政周刊》第3卷第6号,就刊登了一张桐乡县立崇实小学的摄影图片,标明是“时事教学”,拍摄的是小学生在课间看壁报。壁报有醒目的标题:“看!暴日竟敢强占我南满”、“暴日兽行揭露”,还有“日军所占据我国”的图示。这里指的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强占我国东三省。此后,“九一八”成为国难日,时事教学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受到特别重视。1932年《兰溪县各级小学时事教学实施办法》一文,内容非常详细。同一期还刊有在“九一八”国难周年纪念日小学生所写的义愤填膺的文章。[2]
这是一个标志,在国难时期小学的时事教学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地位,而报纸的时事新闻也成为教学资料的来源。卢冠六1932年所写《小学时事教学法》一文说明,“近年以来,应时势的需要,时事知识的必须教学已为一般从事教学者所注意。就是在小学课程暂行标准里,在社会科中也已有时事研究的规定了”。此文概括小学时事教学的目的,并详加解释,其要点有:“1,使儿童注意时事,藉以明了本国现状和国际间的形势”;“2,补助各种常识的增进”;“3,培养儿童阅览报章的能力和兴趣”;“4,养成儿童研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习惯”。[3] 由此可见,了解国内和国际形势已经被放在了第一位。教师指导儿童读报,进行时事教学,实际上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教师马精武1936年所编写的《小学时事教学法》一书指出:“儿童是未来的大众,要挽救民族危机,首先应该使儿童认识目前的中国,随时随地留心社会上发生的事变,把握它的本质,走上实践的道路,这便是每一个小学教师对于时事教学应有的认识。”[4]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唐斯盛在《非常时期和小学时事教学》一文中呼吁: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教师要“认清我们的使命,去培植小学的儿童,使这般儿童个个成为雄气昂昂的战士”;“希望教育当局和教育界人士,多多采用时事教材,热烈地授予儿童,俾养成为国家所期待的人才”。黃显亭也指出:“我们要成一个现代的人,不得不对社会潮流、时事变迁加以注意,学校的社会科中加重时事教学的成分,也就是这个原因。”[5]
关于指导儿童读报的图书,当时已经有几种课外读物出版,例如,张廷铮的《小朋友阅报指导》(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巴克的《少年阅报指导》(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4年)等,都是以报纸媒介为重点,以比较浅显的语言,向儿童介绍读报的常识。而战时编写的小学时事教材是小学课程的组成部分,主要选择国家大事、国际新闻、抗战局势方面的资料,指导教师探讨时事教学的方法。例如,茅乐楠1938年的《战时小学社会科教学》[6] 一文在教材分析部分列举有关抗战时事的报道文章54篇,其来自《大公报》、中央社等多家媒体,包括卢沟桥畔、陷落前的宛平、血泪平津、沦陷后的南京等消息。小学读报教育的主题已经转向了爱国救亡,成为全民动员、抗战宣传的组成部分。正如一篇指导儿童阅报的文章所指出的:“报纸所载的新闻消息,都是当时所发生的事实,所以报纸犹如一部历史书,我们阅读报纸,就是读的现代的目前的历史书。指导儿童阅读报纸,可以使儿童知道时事,明白我国的社会现状,世界大势,我国国际地位,国民和国家的关系,以及列强侵略我国的概况,以培植儿童爱国家爱民族的意识。”[7]
这里可以引出一个问题,五四时期以来,受到西方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影响,儿童出版物(教科书、图书、杂志、报纸)在题材内容、语言文字、装帧设计等方面,都考虑儿童的特点,努力适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和阅读兴趣。然而,儿童时事教育所选择的报纸文本,向儿童呈现的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实世界,对此,陈柏如的看法是:“儿童为什么要阅报?儿童头脑清净,心地明白,是否可以把现代龌龊的行为,来搅乱儿童的思想?要知道在这二十世纪的时代,一切的人们,不可不明白外界的形形色色的生活。成人要熟悉时事,而儿童是成人的预备,应当给他们时事的概念,使他明白个人对于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一方面培养他的国家思想,一方面增进常识方面种种的智识。并且儿童对于时事的求知,是不亚于成人,尤其是在国难当中更甚。”[8] 马精武分析:“儿童与成人是否生活在两个社会里呢?事实很明显地摆在我们的眼前:儿童所生存的社会,就是成人所生存的社会。……儿童既然一生下来就和人类的社会接触,那么我们从事教育的人,便应该想出种种方法来,逐渐使儿童认识这个社会,参加这个社会。”[9] 锡麟则指出:“儿童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的事实,社会的一切,足以影响及儿童的幸福和疾苦,因此教育者就得用种种方法使儿童认识这个社会,参加这个社会。阅报,便是使儿童逐渐接近这个社会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形形色色之唯一方法。至于目前的中国,民族遭遇了破天荒严重的危机,阅报在救亡图存下小学教育上的重要性,更是尽人皆知。”[10] 显然,进入小学时事教学的读报活动,将儿童作为“社会人”,引导儿童认识其所生存的现实社会以及重大时事新闻,这和童话读物所建构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又是儿童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在国难时期,读报教育与时事教学相结合,这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社会”的教育思想也是相吻合的。
二、进入社会科的读报教学方法
民国时期,时事教学成为小学社会科的重要内容。《小学高年级社会课程标准》的教学要点包括:“社会教学应以儿童眼前的日常问题为出发点,教师可从时事、纪念日,或本地社会偶发事件等引起研究等问题”;“应当指导儿童练习看报,并养成儿童留心时事的习惯”。[11] 因此,如何指导小学生读报,与时事教学的方法探讨,往往是相提并论。正如王振铎《怎样使你的学生常常阅报》一文所说:“我国以往教育,对于时事教学,素不注意。所以,一般人对于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及现实大事,均极幼稚。近年以来,外患益迫,内患频仍,时事教学的重要,颇为教育家重视。所以,《小学课程标准》在社会科作业要项有研究时事之规定,《小学公民训练标准》中有‘我常常看报,留心公众的事情’之条目。其目的无非在培养儿童阅览报章的能力和兴趣,使儿童注意时事,借以明了本国现状及世界大势,辅助各科常识的增进。”[12] 由于儿童报刊数量不多,其中时事新闻有限,教师需要从成人报纸中选择适当的有意义的材料,并具体设计课程的教学单元。马精武《研究报纸:教学社会科的一种补充材料》一文,介绍了许多利用报纸的教学方法,涉及报纸及新闻等知识。例如,“特殊的目的:a供给儿童许多经验和活动,使他熟悉报纸的内容。b指导儿童研究报纸的历史、发展及其组织,使他们知道报纸对于人类文化的贡献。c教儿童练习阅报的正当方法”。关于读报活动也有具体设计:“1,指定几种新闻使儿童口头报告,然后全级加以讨论。2,把有价值的新闻揭示在布告板上。3,搜集各种报纸,比较研究同一新闻事件。4,在某一时期,搜集关于某项新闻的材料,例如:探险家及探险事业的新闻。5,学级辩论会——辩论的题目,可以自由决定,例如,‘报纸上应该刊载罪恶的新闻吗?’这一类题目,都可辩论。” [13]
时事教学对小学教师而言是一个新问题,《小学教师》杂志1937年编辑了“时事教学号”,组织专门研讨。其编后记说明:当时课程标准上规定各级的常识或社会科里都有时事教学,尤其三年级以上应该每星期都有时事教学。所以,教师遇到困难,进行探讨,涉及教学时间、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师素养等问题。其中王丙辰的文章呼吁:“当此国际风云日紧,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我小教同志应该怎样充实自己,对时代有正确的认识,使时事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负担起救亡图存的非常工作来,由此可知时事教学是怎样的重要了。”[14] 1942年,《国民教育指导月刊》(第一卷第十期)也编辑了“社会科专号”,专门讨论“国民学校的时事教学”问题。
在国难时期,小学教师基于对时事教学方法的探讨,对报纸的基本知识有了更为实际的理解。例如,关于时事的概念,聂仲元在教材中概括为:“所谓时事,就是在最近期内发生或发现的,并能有影響及于社会的,被正确报告出来的事实。”这里“时事”和“新闻”的概念基本相同,因而认识时事的真相与认识报纸新闻的特点是相关联的,“每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必须要利用一切的机会,将重要的时事介绍给儿童,辅导他们自动自发地去研究时事发生的因果,明了时事的真相,进一步透彻认识这个现实的社会”。 [15] 为了适应时事教学的需要,小学教师必须订阅报纸,具备对时事的分析能力,不断从报纸中选择有意义的文章或内容,作为时事教学的补充材料,由此也总结出不少实用的方法和经验。有文章谈到时事教学的要则之一是“从时事出发,如报载‘日本增兵华北’之新闻,教师即利用此种消息,作一设计单元,讨论日本在华之阴谋,及中日间之关系”。[16] 在小学时事教学活动中,儿童并不是被动的。聂仲元谈到“指导儿童读报的几个要则”,第一点就是“儿童本位”。[17] 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内讨论或课外活动,参与时事教学的具体环节,如时事测验、演讲、写作,还有办阅报室、办壁报、办小报、剪报等。
总之,在全民抗戰的背景下,小学的时事教学和读报教育有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进行推动,有小学教师的积极探讨,在全国小学得到普及。这使小学生超越了家庭与学校的环境,关注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了解国家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全民抗战的动态局势,这不仅可以提高对新闻时事的认知能力,也激发起强烈的民族情感、爱国精神。这种政治动员和社会教育的意义,是和平时期的儿童读报教育所不具备的特点。在当今的新媒介环境中,报纸的载体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提升对新闻时事的认知能力依然非常重要。追溯民国时期的儿童读报史料,了解以报纸为媒介而进行的新闻时事教育,无论是对于报纸阅读史、新闻教育史的研究,还是对于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的时事教学等活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参照价值。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敎育厅训令第三一九号(中华民国十九年一月)[J].云南教育,1930(1):8.
[2] 兰溪县各级小学时事敎学实施办法[J].兰溪教育半月刊,1932(6).
[3] 卢冠六.小学时事教学法[J].儿童教育,1932(4):9.
[4] 马精武.小学时事教学法[M].上海:中华书局,1936.
[5] 黃显亭.指导儿童阅报的研究[J].教育月刊,1937(2):10.
[6] 茅乐楠.战时小学社会科教学[J].闽政月刊(教育辑),1938(1):9-10.
[7] 陈坤.指导儿童阅报的检讨[J].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7(4):11.
[8] 陈柏如.怎样指导儿童阅报[J].初等教育界,1931(2):7.
[9] 马精武.小学时事教学法[M],上海:中华书局,1936.
[10] 锡麟.怎样指导儿童阅读报纸[J].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7(4):11.
[11] 部颁小学高年级社会课程标准[J].江西教育,1936(21).
[12] 王振铎.怎样使你的学生常常阅报[J].教育短波,1935(29).
[13] 马精武.研究报纸:教学社会科的一种补充材料[J].儿童教育,1934(6):5.
[14] 王丙辰.乡村小学时事教学研究[J].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7(4):11.
[15] 聂仲元.小学时事教学与乡土教学[M].上海:中华书局,1948.
[16] 邓其龙.非常時期之小學社會科敎學[J].安徽教育辅导旬刊,1936(2):10.
[17] 聂仲元.小学时事教学与乡土教学[M].上海:中华书局,1948.
相关热词搜索: 抗战时期 读报 儿童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