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是实现农业资源充分、合理和永续利用的重要前提,对稳定粮食生产、提供第二生产力以及实现耕作制度中的用养结合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实现农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本文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浅析,着重探讨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关键词:农业配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中图分类号:S811.5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层次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此问题,我国开始大力提倡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不仅对资源进行了节约和有效利用,还促进了生态平衡,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1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资金短缺
就目前情况而言,在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上明显不足,特别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合作社发展等资金短缺问题尤为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投资周期都比较长,而且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市场推广力度不够,使得一些银行不愿意对其进行投资,在资金上主要依靠的是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另外,生态循环农业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有大量的、多元化的投资作支撑。现在很多城市的生态循环农业后续的运行管理缺乏资金的支持,而且仍未建立起长期的发展模式,对农业环境的维护也缺乏资金的投入,无公害的、生态的循环模式也未实现大规模推广。
1.2 土地污染严重
有调查表明,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214万t,占世界的35%,平均施用水平为368kg/hm2,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所设置的安全上限,使得土地污染严重。以氮肥为例,它在土壤中会发生硝化反应产生硝酸盐,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交换性氢离子,与土壤吸附性复合体相接触时,会使土壤中的碱性离子淋失。此外,除草剂中所含有的阿特拉津、氟乐灵等在土壤中残存1a以上,也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这些问题都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质难以转化及降解,从而导致土壤严重板结和养分流失。
1.3 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若想使生态循环农业得到有效发展,适度的经营规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在农村,每户耕地在0.53hm2左右,劳动力平均耕地约0.27 hm2,而且在地区分布上也极不均衡。这种过小的农业生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成本的浪费,使得土地和劳动的生产效率不高;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在这种小规模的农户中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很低,使得农民采用的积极性不高,使用率低,限制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另外,这种分散的、小型的生产规模,也使得农户在农业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生产上缺乏限制,随意性较大,这都不利于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而通过政府使用强制手段、施加外力来督促农户采用循环农业技术,也会因为交易费用和监督费用过高而行不通。
2 农业配套种养结合型技术模式
随着生态循环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多种多样的农业配套种养结合型技术模式开始发展起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就选取几个典型的农业配套种养结合型技术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2.1 稻—鸭共育的生态技术模式
稻鸭共育是一项不需要使用除草剂而农药施用量又少的低成本生态农业技术。一般情况下,20d左右大的鸭子按225只/hm2投放到栽种不久的稻田,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量,而且除草、除虫效果显著,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虫害药剂对农作物的损害,从而促进稻田的良性生态循环。稻-鸭共育的生态技术模式的具体优势有以下几点:
2.1.1 可以促进养鸭的发展
由稻鸭共育养殖的鸭子,将原来的庭院圈养改为了田间放养,鸭子可以在田间自行觅食,减少了鸭子的饲料成本。据相关数据统计,平均每只鸭子减少喂配合饲料2.4kg,就可以节省4.8元/只的饲料成本,还能增强鸭子的体质,降低了交叉感染病菌产生的几率,从而使得发生鸭子疫病的现象也大为减少,能够大大提高鸭子的成活率,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1.2 可以促进水稻增产
通过鸭子在田间的各项活动,如:觅食吃草、松土浑水、增氧通气等,既可以对影响水稻生长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防治,又能促进水稻根系延展及分蘖发育成稻穗;而且鸭子在田间游动时,水稻也会跟着摆动,进而增强其抗病虫、抗倒伏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使用稻-鸭共育的生态技术模式对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的生产种植体系的推广和完善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1.3 改善土壤结构
鸭子在稻田间不断的活动,使绿肥紫云英、稻草等在嫌气条件中分解出来的沼气、硫化氢等气体能从水稻土壤中快速排出,从而使得水稻根系能够深扎入土壤内,促进水稻的良好生长。而且与常规的水稻栽培相比,稻鸭共育能减少土壤中的大孔隙,增加容重和水稳性团聚体,使得土壤的物理性能获得良性转变。另外,稻鸭共育可以避免用农药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时给土壤带来有害物质,有利于水稻土壤环境向自然环境方向修复。
2.2 果园—鸡共生的生态技术模式
果园—鸡生态综合技术是利用果园间隙地等资源,以自由采食、自然饲料为主,人工科学补料为辅,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下对化学合成物的使用进行有效限制,实行舍养和放养相结合的模式。能对果园的土地与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利用,达到养鸡、果园双获利的目的。果园—鸡共生的生态技术模式在环保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养鸡综合技术。具体优势如下:
2.2.1 减少果园肥料施用量
果园—鸡共生的生态技术模式能够减少果园肥料的使用量,为果园的经营节约成本。这是因为鸡喜欢采食草籽和嫩草,从而能够降低杂草的生长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与果树争抢肥料与养分的对象,使果树吸收更多的肥分,使得肥料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鸡粪也是一种很好的农家肥,可以降低人工施肥的用量和成本。
2.2.2 增强鸡群体质
果园可以为鸡群提供一个空气新鲜、水源清洁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鸡病的传染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降低鸡的死亡率。但是在果园里养鸡时,要注重鸡的免疫工作。在果园内为了满足鸡的饮水需求,要有足够的水源而且要保证水的清洁。可根据鸡的数量设置相应的水盆或水槽,白天放养时最好不要放饲料,以保证水的清洁;在阴雨天鸡不能外出觅食时,需要及时提供饲料,最好将料控制在25g/只。为了防止果树发生病虫害现象,需要对果园喷洒农药,这时就需要巧妙安排,穿插闲置进行,避免农药对鸡群造成毒害。
2.2.3 增加社会效益
果园—鸡共生的生态技术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鸡大都是无公害、优质的土鸡,可以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而且也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民的发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形成。
2.3 猪—沼—鱼生态技术模式
猪—沼—鱼生态技术模式主要是利用饲料养猪,将猪粪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将沼渣、沼液用于水产养殖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围绕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增加农户收入。对这种生态技术模式进行推广,能够将国家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在实际中落实,对于城乡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统筹作用,对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有着莫大的助益。其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2.3.1 猪圈的设置
在对猪圈进行设置时,要按照两栏设计,最低养殖量不得低于3头,从而能够为沼气池提供足够的原料。建设地点要尽可能选择在房屋的后面、地势较高的地方,而且在猪圈的朝向上还要保证能够避风、向阳,这样不仅能减少猪圈的占地面积,在冬季时也能起到保温、防治疫病的作用,同时也不影响所在地方的村容村貌。
2.3.2 建设标准沼气池
沼气池是“猪—沼—鱼"生态技术模式的中间环节,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建设沼气池时,要按照标准去建设,并且要分设多个沼气池,以便轮换使用,确保原料在发酵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
2.3.3 合理进行鱼、猪放养
在鱼苗的选择上要慎重,并不是所有的鱼都能够用沼肥饲养,目前的沼肥养鱼以鲢、鳙鱼为主要品种,对鱼的放养量要以池塘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为依据。通常情况下,精养鱼塘一般每667m2投放大规格鱼种1500~2000尾,粗养鱼塘每667m2放养1500~1000尾,其中鲢鳙鱼和混养鱼的比例是3:2,而且混养鱼要以底层鱼为主,这样才能对水层进行合理利用,增加单位面积产出,可选用名优新品种进行投放。
2.3.4 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要适时调节水质,鱼种放养后要每周加1次水,加水量深度可控制在10~15cm之内,到6月中旬达到最高水位时,可以延长加水时间,每隔半个月浇1次水;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要进行巡查工作,检查的内容包括:沼气设施运作情况、鱼猪吃食情况、养殖水体水质情况、猪圈卫生情况等,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以保证整个程序正常运行;要保证猪圈内温度适宜,及时做好通风、降温、保暖等工作;对沼气设施也要进行经常性的检修,防止泄漏、污染现象的出现。
2.4 秸秆还田生态循环技术模式
秸秆还田后,对微生物的活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加强生物的固氮能力,避免氮素损失和作物中后期脱肥现象的产生,使土壤中代换性钾的水平得以提高,同时还为土壤增加了硫、硅等微量元素。秸秆还田生态循环技术模式中要注意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2.4.1 注意秸秆的翻埋量
秸秆直接还田时,翻埋量不宜过多,一般每667m2最好不要超过500kg,否则就会使秸秆腐朽速度变慢,影响作物的正常种植。而且秸秆在腐朽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对作物的根系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
2.4.2 注意翻压时间和方法
在翻压时间上,最好是一边收割,一边耕埋,因为刚刚收割下来的秸秆含水量是最高的,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回田处理,能加快秸秆的腐解。
2.4.3 注意避免病害传播
农作物中一些特殊的秸秆很容易引起病虫害的传播,如病虫害严重的水稻、玉米、大豆等秸秆,这类秸秆在还田前,要对其进行高温堆沤处理,然后再施用,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虫害的传播。
2.4.4 加强水分管理
土壤中的含水量的高低对秸秆腐朽速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秸秆还田时,要对秸秆进行切碎处理,然后再翻埋到土壤中,翻埋的深度可控制在20cm左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覆土时一定要严密,以免出现跑墒情况;对于一些墒情较差的土壤,在翻耕后要及时进行浇灌;而对于墒情较好的土壤应该镇压保墒,这样可以使土壤变得密实,便于秸秆吸收水分和分解。
2.4.5 加强养分补施
加强养分补施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因为大多数粮食作物秸秆的碳氮比都很低,如果不增施化学氮肥,微生物为了分解有机物质,必然会与作物幼苗争抢土壤中有限的速效氮素,从而对幼苗的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还要相应的增施氮肥,也可以选用过磷酸钾,也能起到增加养分的作用,从而促进秸秆的快速分解,使肥料的效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 结语
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为社会环境的保护做出了贡献。种养结合生态发展模式也会成为以后农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深,马国胜,陈娟,储志英,陈华.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14(01):307-309.
[2] 钱淑琼,张方方,吴亚琪,贾佳,单胜道.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314-16317.
[3] 席建峰,高飞,房苏清,王祥会.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2(09):47-48.
[4] 邓强辉,潘晓华,吴建富,石庆华.稻鸭共育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J].生态学杂志,2007(04):582-586.
[5] 宋素梅.稻鸭共育应用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01):130-131.
[6] 王文彬.“猪—沼—鱼"生态养殖[J].新农业,2010(03):53-54.
[7] 汤繁棕.“猪—沼—鱼"能源生态模式及其关键技术[J].福建农业,2010(06):35.
[8] 谢英,肖蔚,况金云.果园套养土鸡的优点及注意事项[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8(03):27.
[9] 程玉叶.果园养鸡的好处及鸡的饲养管理[J].山东畜牧兽医,2013(08):22-23.
[10] 王应,袁建国.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探索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120-121,126.
[11] 瓦庆丽.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分析[J].低碳世界,2013(22):27-28.
相关热词搜索: 农牧 农业技术 种养 循环 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