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起于唐,兴于宋,全面普及于明清,曾达7000多所。书院传播学术思想,普及礼乐教化,成为民间知识精英思想创新的集结地和文化思潮的引领力量。1901年,光绪帝一纸诏令,改书院为西学学堂,实行西方的教育制度。新文化运动之后,书院被完全抛弃。
但很快,包括蔡元培、胡适、毛泽东等人都意识到,废除书院做法过激。
胡适认为书院在教育中被排除是一大损失。上世纪20年代他就写文章,对抛弃书院精神表示惋惜,强调书院的独立,可以自由议政,号召研究书院。
毛泽东更看重的则是书院的课程简单,师生关系融洽。他认为西化教育课程繁琐,师生关系冷漠,学生出钱,学校教给知识,最后拿文凭,变成一种买卖关系。其恩师杨昌济,就是岳麓书院的代表人物,青年毛泽东曾跟随杨昌济寓居岳麓书院很长时间。1921年,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成立宣言中明确说明要取书院之长,去学堂之短。
季羡林在岳麓书院主编的《书院辞典》序言中说,中国教育以前是官学和书院两条腿走路,现在只剩下一条腿了。
现在,书院这种古老的教育形态又在中国大地上兴起。
山东有作家张炜创办的“万松浦书院”;陕西有陈忠实的“白鹿书院”;天津有“北洋书院”;江苏有南怀瑾的太湖大学堂;长沙的岳麓书院,则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唯一绵延至今,讲坛热度不减。现在,一些大学也开始了文化“寻根”之旅:岳麓书院成为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郑州大学探讨如何把书院和学校结合起来,因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就在河南境内;江西九江师院主动把一些学生的活动放在距离九江市40公里的白鹿洞书院。此外,还有一些商人创办的书院。
然而,现在的中国是个缺乏大师的时代,既没有民国初年那样一批学贯中西的人物,更没有古代如朱熹一样影响千年的思想巨匠,此为现代书院的尴尬。现代书院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教学必须遵守现在大学的教学体制,在论文和学分上缺乏独立性。现代书院正遭遇着古代修养式教育与现代学业文凭教育的两难困境。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9.8)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从唐中叶至清末,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完全官学化,这是书院发展的总趋势。书院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值得认真加以总结。
第一,书院的组织机构比较精干,一般只设山长(或称洞主、主洞)总理其事,规模较大的书院增设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工作。书院的主持人多数是书院的主讲,脱离讲学的管理人员很少。
第二,书院是教学机关,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主持人或讲学者多为当时的著名学者,甚至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一学派教学和研究的中心或基地。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共同讲学,重视学术的交流和论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不仅师生共同参加学术争辩,而且常与地方上的学术活动紧密结合,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
第四,书院讲学实行“门户开放”,一个学者可以在几个书院讲学,听讲者也不限于本院生徒,常有慕名师而远道前来者,书院热情接待,并提供各种方便。
第五,书院比较重视生徒自学,提倡独立研讨,课程也较灵活,允许各人有所侧重,发挥专长。一般都以自修、读书为主,辅以教师指导,质疑问难。成绩考核多重平时表现,不仅视其学业,尤重人品与气节的修养。
第六,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主讲书院的名师学识渊博,品德过人,并且献身教席,热心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学生是慕名师而来,能够虚心求教,立志成人,尊重教师。因此,中国教育史上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教学中体现得十分突出。
第七,书院的经费多以自筹为主,有较大的自主权,常常组织师生共同管理或监督各项开支。经费重点用于教学和学术活动,其他杂项费用所占比重甚低。
(摘自互动百科网)
相关热词搜索: 两难 书院 困境 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