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试论“概论”课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中的作用

试论“概论”课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中的作用

时间:2025-08-02 04:27:10 浏览次数: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来完成,而公民教育在我国目前尚未独立广泛地展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承担起这个重要任务。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形成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确立公民的共同信仰和凝聚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制的应然和实然间的坚固桥梁;利用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公民行动能力,实践公民对国家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职责等。

[关键词]“概论”课教学 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0066-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亟须大量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亟须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内容来贯彻落实。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战略主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作为一门专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课,其政治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这门课程可以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主渠道、主阵地。

一、无公民,不强国,“概论”课任课教师应强烈地意识到自身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中的使命与责任

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一个崛起的公民社会必不可少。无论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所揭示的劳动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实践,都证明了公民社会对于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意义。1949年后,基于各种缘由,公民教育课逐步退出了教育舞台,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了公民教育的缺失给共和国带来的灾难有多么深重!一个公权力始终没有被民有、民享、民治,而是被一小撮人垄断独裁的国家社会是脆弱的,经常会处于危险和崩溃之中。一个充满着臣民、愚民和暴民的国度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大国崛起,即使崛起,也只能是斯大林极权社会主义和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昙花一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面临攻坚阶段,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这个历史重担,国民的公民素质教育亟须补课成为社会共识。近些年来,公民教育逐渐在教育体系中恢复。但时至今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没有独立开设的公民教育课程,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行动能力训练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因此,在中国培养一个合法、有序、理性的公民社会是现代教育者们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二、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地位的相关内容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确立公民的共同信仰和凝聚力

旗帜就是一种方向,一种信仰,一种思想和一种力量。只有旗帜立起来,人们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在当代中国,旧的传统文化意识“礼崩乐坏”,新的现代文化意识重建在即,许多人被各种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裹挟着迷失了前进的方向。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家间的竞争,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核心价值——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面旗帜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共同奋斗。之所以如此,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对民众的吸引,在于它耦合了中国现实的需要。

社会主义是一种以追求“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它包含着这样的价值目标:1.不仅要实现发达资本主义已经基本实现的公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平等,即程序的、形式的平等,而且要实现真正的实质的平等,即不仅是政治上的平等而且是经济上的平等。2.不仅要消灭两极分化,而且要消灭异化,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和人的解放成为可能。3.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坚持共同富裕。4.社会主义是一种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它集中体现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尤其重要的是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善良愿望的价值悬设,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是这种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公正、自由平等、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蓝图,吸引了无数英雄竞相为此折腰。今日世界上最发达的G20国家中的绝大多数在二战后走的道路就是欧洲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为世人所公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继承与坚持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和基本原则,我们的发展在于围绕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青年人承载着国家的未来,“思想产生信仰,信仰产生力量”,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使其能够凝聚一切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进步的人们为之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旦成为青年公民们的主流价值认同,必会形成一种改造社会的伟大物质力量,为中国带来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

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让青年学生们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制的应然和实然间的坚固桥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的真正发挥和落实

青年学生普遍关注国内国际政治动态,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却不想上政治课,其中一个很突出的原因就是教科书理论内容与他们实际感受到的社会现实脱节,差距较大,他们的困惑和疑难在教科书中找不到答案。而许多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敢直面理论与现实的反差挑战,要么照本宣科,避重就轻,要么浅尝辄止,点到为止。于是,政治课成为鸡肋课,上上下下均不满意。怎么解决这类问题?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有两段话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当学生们读到这些内容时,相信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发笑,他们会说:“我们只看到垄断国企借助国家政权垄断市场,与民争利,阻碍生产力发展;贫富差距在扩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没有共同富裕,这个制度优势在哪里?”面对这些不可回避的尖锐现实问题,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理想化色彩,科学理论的产生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的任务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批判的武器。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深刻分析两者有差距的原因及找到解决办法。

第二,解决阻碍中国社会进步问题的主体是谁?谁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教师可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政治是众人管理众人之事,公民是享有公权利之国民。公民们应该利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与通道合法有序地参与公共政治,行使主人翁权力,而不是放弃神圣的权利做沉默的羔羊。

第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让学生们了解掌握中国社会制度和体制的架构及其运作,在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的基础上,围绕“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各个领域为制度与体制的修补完善献计献策,身体力行,把理论的应然落实转化为真正的实然,纠正应然与实然经常是两张皮、各唱各调的现象,全面实现我们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四、利用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公民行动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行动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实践公民对国家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职责

通过理论讲解清楚公民社会的崛起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完全可行的,但公民怎样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政治与道德职责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了,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每个公民都自动具有公民资格和公民行动能力的。理论是行动先导,而一打理论抵不上一次行动,公民教育与公民素质养成只能在政治生活的洗礼中完成,公民权的实现与公民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密不可分。公民们只有通过广泛参与公权力的运作,行使公民权,在实践中充分体会到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利害相关,他们才会真正以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为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职责。借口中国“民智未开”、国情特殊、迟迟不给公民广泛的实际的政治参与权,制造民主玻璃门、维权玻璃门,其结果只能是继续维护一小撮权贵利益集团及其附庸的“家天下”,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延缓现代化进程,跳不出历代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合格公民参与,课堂可以成为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行动能力训练的重要场所,如课堂讨论与辩论的教学设计。学会对话、学会说理是公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说理的目的在于探索真理。公民间的理性交流而不是暴力强迫能够让真理顺利地脱颖而出,在民众中形成一种共同的认知和信念,共同行动,共建和谐社会。为了达到学会公民说理的教学目的,从讨论议题的敲定、组建说理团队,到收集整理资料、形成团队观点、制作PPT、课堂交流展示辩论等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决策,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点和积极性、主动性,听取学生建议,制订完善讨论规则,做到公平、公正。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观点,只在必要时加以补充与完善。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进行提问与回答的互动,不断深化完善各种思想,最后形成对真理的共识。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在思想的愉悦中完成公民说理训练,提升了主体自立、自由思想、合作交流、理性沟通、妥协共赢等公民素质,初步掌握了做一个合格公民需要以什么样的品性、道德观来约束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观念和能力来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

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需要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我们能顺应历史潮流,把“概论”课教学任务主要定位在培养公民意识和公民行动能力上,对国家、社会、民众,则利莫大焉!

[责任编辑:陈 明]

相关热词搜索: 概论 试论 公民 合格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