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旅游扶贫理论下南丹白裤瑶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旅游扶贫理论下南丹白裤瑶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时间:2025-08-02 07:56:34 浏览次数: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这是旅游扶贫开发的一个主要目标。总体而言,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具有极大重合性。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兴起,南丹县依靠当地特色民族民俗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白裤瑶民族旅游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较大成就。但旅游人才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特色文化开发与产业化发展不够等问题也明显制约了民族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白裤瑶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对于加强文化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县域经济、实现旅游扶贫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内外驱动力、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值得深思。

旅游扶贫 白裤瑶 文化资源

旅游开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也标志着我国扶贫事业到了关键的决战阶段和最后时刻。经过数十年的扶贫实践,旅游开发作为攻坚扶贫的一种方式,改变以往单纯政策性“输血”扶贫模式,被普遍认为是消除贫困的最佳途径。旅游扶贫,即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成为区域主体产业与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的共同脱贫致富。

广西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富集区,但资源分布却不平衡。大量丰富、独特的山水资源、优质生态、民族风情、边关风貌等大都存于偏远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而其中分布着大量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脱贫致富途径有限。因此,旅游扶贫对于广西贫困地区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仅以南丹白裤瑶为例,试分析旅游开发对于民族文化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南丹现有旅游资源简述

(1)地理环境

南丹位于广西西北,是桂、黔、川交通的重要枢纽。南丹县河流纵横,群山环绕,不仅有奇峰怪石,还有天然溶洞,徐霞客路过此地,留下了“粤西皆石山森幻,为此景独见”的感叹。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中国的锡都”。南丹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0%,林木葱郁,全年人体最舒适气候期达9个月,冬无严寒,四季宜人,最适合人类居住,曾荣获“广西园林城市”、“广西森林城市”。

(2)人文特色

南丹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有瑶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南丹白裤瑶是瑶族中的重要支系,人口约3万余人,因其男子常年穿白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和八圩瑶族乡。白裤瑶历史悠久,拥有自身独特完整的原生态生活习惯,积淀了深厚且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铜鼓文化、丧葬文化、陀螺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等民俗风情独具魅力。白裤瑶服饰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形制与图案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宗教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等原始精神世界,是承载民族发展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014年,南丹勤泽格拉铜鼓舞和壮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民族经济

南丹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耕地面积广阔,当地居民以农耕为生。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已勘探出银、铜、铁、锡、重晶石、石灰石、云母等多种矿种,矿业经济也成为南丹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南丹旅游资源独具气质,神奇多姿,当地政府紧紧依托生态、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目标,将生态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发展。南丹县官方表示,当地拥有優质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全国旅游资源8大主类31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中,南丹县8大主类齐全,31亚类南丹有27亚类,占87.10%,155个基本类型南丹有101个,占65.16%。

南丹白裤瑶旅游扶贫现状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南丹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针对不同合作主体,创新推行不同扶贫新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相关环节和生产经营活动,精准有效帮助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实现脱贫致富。其中旅游产业脱贫是南丹县脱贫的重要模式之一。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并将旅游业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广西各地兴起旅游名县创建高潮,南丹县抢抓机遇,依托丰富的白裤瑶民族文化,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白裤瑶文化品牌。民俗文化节初具规模、生态旅游日趋成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拉动作用和杠杆作用逐渐凸显,其支柱产业地位也逐步显现。目前建有广西首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国家4A、3A级景区5个,两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并建立了区级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但与广西其他较为成熟的旅游地区相比,南丹白裤瑶无论是在自身文化内涵挖掘还是在外部环境开发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1)旅游服务人才缺乏

民族文化的研究型学者以及旅游机构的管理型人才、导游等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的缺乏也极大地制约了白裤瑶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白裤瑶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但从事其民族文化挖掘、推广的专业学者少之又少,导致其民族文化难以走出深山、走向旅游受众。由于高端的管理型人才的缺失,旅游市场管理稍显混乱。部分景点因为管理不当而受到破坏,而部分文化价值欣赏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开发层度不够,利用率不高,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目前白裤瑶旅游景区中的管理员、讲解员,大多并非专业型人才,部分甚至是当地居民,其知识结构单一、业务和理论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差,甚至当地旅行社所聘导游中,有较大一部分并未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学历层次较低、从业经验欠缺,严重影响了文化宣传的准确性和游客消费时的满意度。

(2)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尽管近年来南丹县重金投入、大力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稍显不足。南丹县内各旅游景点之间道路仍以三、四级公路为主,技术等级较低且运载能力有限;自驾游增多,但是线路不成熟,沿途相关服务设施缺乏,游客多有不便;景区停车位严重不足,停车区域管理混乱;里湖乡等重点旅游区宾馆、床位不足,接待量有限。餐饮业发展也稍显落后,餐馆档次不高,有特色的农家乐、农家庄园偏少,与白裤瑶民族饮食文化联系较少,没有凸显民族特色。

(3)旅游产业附加值有待提升

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利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持续发展,将是实现稳增长的重要一环。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白裤瑶文化旅游开发层次还不够,对当地服务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刺激和带动作用也是有限的,以文化旅游为主的产业链尚未完全成熟。根据资料显示,目前白裤瑶民族文化旅游过程中,基本旅游消费(吃住行)占旅游总消费的70%以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接近30%(游购娱),其中旅游购物比例仅占总消费的8%不到。而在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消费中游览、购物、娱乐支出占60%以上。旅游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显示出旅游开发中仍存在较大缺陷,其中之一就是蕴含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不力,没有吸引力、竞争力。商品文化内涵较低,类型单一且同质化严重,难以通过消费拉动旅游经济增长。同时,白裤瑶相关景区关联度较低,里湖、八圩两个重要开发点没有形成良好互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观感,也降低了文化品牌的竞争力。

旅游扶贫的战略思考

(1)突显“一个核心”:以民族特色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潜力,增加民族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特色品牌。

结合各研究所、高校、民间学者、族群老人建立科研研究团队,考察、整合白裤瑶的社会形态、文化内涵和当地文化资源,突出民族特色,凝练核心文化价值,创建文化品牌。通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地方特色,加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促进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带动旅游经济的正常化发展。白裤瑶的服饰及其制作工艺、地方特色的美食小吃、造型独特的生产生活用品等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可以通过旅游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美食节等重要形式广泛宣传,形成以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和特色小吃为辅助的旅游系列商品开发格局,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旅游消费增长。

(2)强化“两个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提升软硬件标准。

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保证旅游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经济作用,就必须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体系,打造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首先要建立市-县-乡-屯的四级交通体系,形成县与县、县与乡、乡与乡、乡与屯的便捷交通网络,可以考虑引入乡村公交或往返于乡与景区之间的观光车,提高疏散能力、便与游客周转。同时,可以在旅游线路沿途设置临时停车点或观景点,供游客歇息、欣赏。其次,完善景区食宿、购物等配套设施,特别是增加停车位及主要游客集散地区的宾馆、床位数量,提高接待能力。

人才是旅游发展的根本保障。针对白裤瑶地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矛盾,可以从加大培养力度、建立引进机制入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提高旅游脱贫致富能力,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一方面,可以依托周边高校、实现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定向培养、在岗培训等方式建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打破人才局限性,制定相关奖励性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同时,完善导游等从业人员的引入制、考核制,加强入职后业务培训及综合素质提升。

(3)堅持“三个理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南丹旅游发展中需要贯彻三大发展理念:不平衡增长理论、可持续旅游理论、共享式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即率先促进某一行业经济增长,以其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可持续旅游理论要求在旅游规划中,既要对当下旅游经济发展进行增长性提高,同时也要考虑当地未来旅游发展的条件和地区游客接待能力。共享式增长理论的要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实质性标准与无形条件进行量化分析。在南丹县规划发展中,需要借助这三大理论为支撑。南丹县旅游景点已开发成规模,但是限制于南丹的经济实力,要实现南丹旅游业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需要整合南丹县旅游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营造全新的旅游系统。努力打造以白裤瑶风情区为龙头的战略腹地,采取重点开发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以点带面,扩大旅游范围。

南丹白裤瑶因其原始性与纯粹性,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号称“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但受地理环境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人口流动的加剧又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保存形成较大威胁。因此,南丹白裤瑶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具有双向意义。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利用多方资源对白裤瑶文化进行发掘、整理、提炼,使其能够长久保存。同时,将旅游开发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借助各种外部力量强力推动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能够促进其他行业的同步发展,特别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可以说,南丹白裤瑶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1] 王兆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张振国,冯亚芬.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的理路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3] 冀东怡,赵力,吴宝昌.南丹旅游业战略创新思考[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2月.

[4]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5] 南丹县政府.2014年南丹县政府工作报告[R].南丹:2014(4).

相关热词搜索: 南丹 民族文化 扶贫 旅游开发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