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院前急救措施的实施效果。结果:现场急救成功患者为92.2%,成功转院救治患者为90.6%,最终死亡患者为7.8%。结论:院前急救措施的成功展开,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严重多发伤患者在关键抢救时间内的成功救治,有效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院前急救; 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9-0150-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29.076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下,现代交通事业的发达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交通意外事故的创伤病例逐年增加,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严重多发伤。多发伤的病因是在统一伤的打击下人体相继或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出现创伤,交通事故是这类病症的主要发生原因。在多处创伤中即使是其中一处也有可能引发生命危险[1]。同时,多发伤的诱发因素较多,不仅可由交通事故引发,还可能因机械操作失误、坠落或烧伤等多种因素诱发。多发伤的主要病情分布为颅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腹腔大出血或内脏器官破裂、颈椎部如颈椎损伤、大血管损伤等,同时包括胸部伤、盆骨等多处骨折、软组织伤等。多发伤的伤情严重、变化快、复杂,死亡率高、休克率高、漏诊的几率也十分高,在处理过程中过于复杂严重的伤情会产生处理矛盾。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救治时院前急救措施十分重要[2]。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措施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6例,女18例。年龄24~45岁,平均(28.9±6.5)岁。病情分布,颅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32例、腹腔大出血或内脏器官破裂8例、颈椎损伤5例、大血管损伤2例、胸部伤20例、盆骨等多处骨折及软组织伤各20例。患者症状分布重度昏迷8例,休克21例,尚有意识者35例。致伤原因分布,交通伤52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2例,钝器打击伤5例,锐器伤2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分为事故发生之后的急救、对患者的转运措施[3]。
1.2.1 事故发生之后的急救措施 急救人员对患者伤情分布以及严重程度进行现场快速评估。依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出血状况等,判断患者有无出现休克、活动性出血、呼吸心脏骤停、腹部内脏脱出体外、张力性气胸等危急性的症状,并立即进行现场处理。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避免出现休克状况,对产生气管插管指征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气管插管,保持患者的气管畅通。对已经出现休克症状的患者进行多条静脉通道的建立,防止病情恶化。具体措施包括“先晶体,后胶体”原则下的快速补液,并先检查患者的关键部位,即头、胸、腹三个部位的受伤状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4]。对患者关键创伤部位进行处理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取位方式,并避免出现创伤遗漏。对患者取平卧位,防止在触碰、移动等状态下造成脊柱骨折伤恶化。对头托与颈部定位器的安装工作需要谨慎仔细,避免触碰伤部,造成二次损伤。对出血以及骨折等患者进行及时的止血处理、对受伤部位进行包扎以及固定。
1.2.2 对患者的转运措施 在对患者进行事故发生之后的急救措施之后,将患者转移至救护车之内,进行药物以及救护车内所带仪器的相关救治措施。一般在救护车内都装有车载监护仪与呼吸机。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关设备的应用,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对病情严重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进行呼吸机控制。在转运的途中注意及时联系医院,详细报告患者受伤状况,医院依据报告进行判断并做好相关的急救准备工作[5]。
1.3 观察指标
采取院前急救措施之后,对患者的死亡例数、成功转院救治例数、急救成功例数等指标进行观察评价[7]。
2 结果
6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抢救结果评价。现场急救成功患者为92.2%,成功转院救治患者为90.6%,最终死亡患者占比为7.8%,具体见表1。
3 讨论
多发伤具有突发性、严重性,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病情复杂,在对多发伤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其病死率较高[6]。由于严重多发伤的病情复杂,受伤部位均是人体重要部位,涉及到头部、腹部、颈部三大重要部位以及胸部、盆骨、软组织等,并且主要创伤在两处及两处以上,病情复杂,人体对多发伤的抵抗能力较差。在多发伤的状况下,人的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的损伤严重,机体状态呈现出全面应激状态,多个部位的创伤之间互相影响,生理机能紊乱、伤情恶化迅速,尤其是在颅脑外伤以及胸部损伤的状况下,患者痊愈的可能性十分低微,在创伤发生后的几分钟内死亡率较高。多发伤所涉及到的创伤部位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较广,出血量大,对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的干扰较为严重,休克现象的发生率极高,为急救工作带来了困难。多发伤的病情较为复杂,涉及多个部位,多个科室,内外伤同时存在,并且伤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为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其出现漏诊的几率也十分大。在对多发伤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往往要分清患者最为严重的伤情,依据对患者的生命威胁程度进行主要伤情的判断,优先救治。另一方面,多发伤的伤口开放度较高,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患者抵抗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容易出现感染现象[7]。
在多发伤自发生至整个治疗过程结束存在三个死亡高峰。第一个高峰期为创伤之后的几分钟之内,这类死亡原因主要是脑创伤与高位脊椎严重创伤、主动脉、大血管撕裂、出血严重。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创伤后6~8 h内。这一时间是进行抢救的关键时间,其主要死亡原因是颅脑硬膜下及硬膜外的血肿,血气胸、骨盆及股骨骨折及多发伤大出血、肝脾破裂等。在这一阶段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降低患者死亡率。第三个死亡高峰为创伤后几天或几周之内,主要死亡原因为器官功能衰竭或者是严重的感染状况。因此,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后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同时控制医院内部的感染状况。
为了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效果,医院需要对急救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事故多发区域的急救资源应增加。同时,需要对急救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急救人员的现场急救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对现场急救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编制成册,并向急救人员推广与普及。提高对急救人员的考核要求,促进急救人员急救能力的提高。对创伤现场进行模拟,训练急救人员的现场应变能力及迅速对伤员病情的判断能力。在进行现场急救工作时,急救人员要牢记的正确的急救原则,“先救命,后救伤”。同时,在进行伤患转运的过程中要严密监控患者的情况。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第一死亡高峰的死亡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6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抢救工作下,现场急救成功患者为92.2%,成功转院救治患者为90.6%,最终死亡患者为7.8%。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可以在最大限度内保障患者的生存几率。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措施的成功展开,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严重多发伤患者在关键抢救时间内的成功救治,有效的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康黎军,崔华中,林庆军,等.66例摩托车交通事故多发伤的院前急救分析[J].现代医院,2010,2(30):112-113.
[2]刘华波,于敏.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对比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6(30):1353-1354.
[3]黄伟,刘燕,肖涛.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0(34):1567-1568,1572.
[4]吴凤菊,韦金萍.严重多发伤146例的院前急救护理[J].广西医学,2010,10(34):1292-1294.
[5]商长龙.58例严重多发性伤的院前急救体会[J].吉林医学,2012,34(34):7509-7510.
[6]杨玭,花海明,曹志龙.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与转运体会[J].东南国防医药,2014,6(34):637-638.
[7]黄祖春,谭永胜,黄尚贵,覃仁花.城乡道路摩托车交通事故多发伤78例院前急救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5(30):638-639.
(收稿日期:2015-06-03) (编辑:金燕)
相关热词搜索: 多发 急救 措施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