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 可译成急重症病房、加强治疗病房、集中监护病房等,国内多称急重症病房。本世纪50年代,北欧各国已有ICU的雏形,1970年美国成立了急救医学协会,并组建了多处ICU,我国于1974年以后在天津等地先后建立ICU。ICU专门收治急性重危病患者,而不论其属于内科、外科或其他科疾病。过去医院抢救重危病人,科室各自为政,但是重危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常出现多系统、多脏器衰竭。分科处理,犹如盲人摸象,且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地位,以致常常延误诊治,多年来的沉痛教训使医学界有识之士深感建立一个综合集中治疗病房已刻不容缓,ICU应运而生。ICU除有普通病房的诊疗器械外。还配备急救用复苏用具,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心电图、血气分析仪、血液透析等现代抢救装置。
CCU 即心脏病监护病房。也是近10余年来才建立的专科病房。CCU专门收治心血管系统的重危患者。CCU除具备ICU的设备外,每张床要装有心电监护仪,中央部设有医护监控台,并有中心供氧系统、带警报的闭路电视网络、超声心动图,除颤器等,对患者集中加强治疗和护理,从而能大大提高诸如心肌梗塞等危重心脏病抢救成功率,降低其死亡率。CCU监护的范围有心跳骤停、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等。
HCU 其意为临终关怀病房。临终关怀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那时的一些宗教社团为回归的十字军提供休养及康复的地方,以后发展为照顾往来的信徒或客商,在教堂内附设房间,无偿为贫病者提供食宿及医疗。有些人在那里安祥的死去。十九世纪初,国外的一些宗教慈善团体曾专门为晚期癌症病人设立安息院。1967年,英国护士桑得斯在伦敦成立了第一所现代临终关怀机构,即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临终关怀从宗教界转向了医界。从1974年开始,临终关怀在美国有显著发展,近年来已有1000多家临终关怀院。除英、美外,在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等国,临终关怀机构如雨后春笋。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1988年。天津医学院崔以泰教授率先倡导建立了中国大陆首家临终关怀中心,并组建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短短的几年间,上海、西安、北京等地也相继设立了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病房收容在医学上判定为绝症,将在3~6个月死亡的患者,在这一阶段为病人控制症状,缓解疼痛。而昏迷病人、无法交谈的以及活不到几天的病人则不是收容对象。临终关怀病房环境温馨舒适,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家属可随时探视,麻醉止痛剂不受严格限制,烟酒嗜好不加制止,医护内容可根据病人类型而异,并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以使临终者的身心能得到最好的关怀和安抚。正如卫生部长陈敏章所说的“临终关怀给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我们应大力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I.C.U与C.C.U是挽救生命于垂危之中,而H.C.U则是使临终者得以安息。它们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
相关热词搜索: 新潮 医界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