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陕西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分析

陕西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分析

时间:2025-08-02 13:32:41 浏览次数:

摘要:依照标准产业分类数据,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为参照系研究了陕西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和竞争力水平,以探求其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金融业等部门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对应部门。结构分量表明所有部门结构优化度较高,但是批发和零售业等部门竞争优势不强,影响其整体实力,成为制约陕西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陕西省未来服务业深入改革和调整的重点。

关键词: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Shift-share Method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Service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LIU Yuan-yuan, SU Qin,CHEN T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ndard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data and using Shift-share Metho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ervice industries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is fast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but some departments (Finance etc.) are slower than corresponding departments in China. The industrial-mix effect indicates that all the departments are of high degree of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are conductive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the weak competitiveness of some department (Wholesale & Retail etc.) impacts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se departments, and also highly constrains development of Shaanxi service industry. So these would be the focuses for the future reform and adjustment.

Key words:service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benefits; Shift-share Method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服务业增长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服务业的内容、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传统服务业发展趋缓,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已经逐渐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乃至提升整个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是就其整体发展水平及内部各构成层次发展而言,陕西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

本文依照标准产业分类数据,采用产业经济原理偏离-份额法对陕西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进行分析。本文着重分析了陕西省服务业各细分部门中,结构效应较好和竞争力较强的部门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细分部门的情况,并且提出了未来发展中巩固和增强优势行业的竞争力的几项措施。

一、陕西省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现状

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年提高,无论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是从服务业所占总就业比重看,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5]。服务业作为种类繁杂的庞大部门,深入分析、研究其发展,必然涉及其内部结构[6]。但是,对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划分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划分标准。国家统计局曾按服务消费的性质进行分类,将服务业内部结构具体划分为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四个层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类别和层次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本文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为基础,依据《中国工会统计年鉴》各细分行业的从业人员数目来分析服务业内部结构。这种行业分类划分层次明确,服务业包括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从陕西省1990-2005年服务业各行业产出占GDP的比重来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服务业的结构有所改善。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由1990年的21.57%上涨到2005年的23.83%,涨幅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交通运输的生产条件得到大力改善,以及邮电资费、通讯器材的降价。新兴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房地产业增长最快,其增加值由1990年的0.16%上升到了2005年7.58%。此外,由于陕西教育、科研资源丰富,广播、电影、电视业蓬勃发展,社会服务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也分别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当前尽管陕西省的新兴服务业的产值增长速度高于同期传统服务业,也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使得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日益上升。但是,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仍然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该特征符合李江帆[3]提出的服务业内部行业发展的序列阶段中的第一相对阶段,即商业和交通运输业领先发展序列。该阶段的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工业的发展较大程度的依赖于商业和市场的发展,因此必须依靠交通运输业和商业为基础。

二、内部结构效益分析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是一种广泛用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揭示区域经济与区域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的有效方法。该方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是一个综合动态的过程,以区域所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化G分解为三个分量:份额分量(N),表示全国平均增长效应;结构偏离分量(P),表示区域部门结构带来的增长效应;竞争力偏离分量(D),表示区域的竞争力效应[7][8]。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在全局背景下确定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本文以全国作为参照系分别对陕西省服务业内部的13个细分部门进行经济增长的分析。由于2004年后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执行,陕西省分行业生产总值的数据出现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因此本文的计算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所编2003-2005年的《中国工会统计年鉴》,所用的指标取各地区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时间区间取2003年到2005年。

从整体的偏离情况来看,2003-2005年期间,陕西省服务业规模增加变动额(G=2.2,4.9)高于全国份额分量(N=0.025,0.0845)。说明陕西省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结构偏离分量P为正值,说明陕西省服务业中经济规模增长快的细分部门多于增长缓慢的部门,并且现有的细分部门结构对陕西省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竞争力分量分别为0.0091和-2.4641,说明服务业细分部门中具有较弱竞争力的部门偏多,从而使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从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下降到了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弱的竞争力水平对陕西省的服务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滞后作用。

从细分部门的偏离情况来看,陕西省服务业的诸部门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发展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同全国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增长速度快于全国的产业部门有: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增长最高的是房地产;这些高于全国发展速度的部门,既包括传统的服务部门(批发和零售业),又包括现代服务业的部分内容,说明了陕西省服务业的发展出现了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快速发展的局面。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加值一直是服务业各部门中最高的,是陕西省服务业的主要支柱,也是陕西省服务业发展历来的主导产业。而依托于陕西省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发展的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房地产的快速发展主要来源于住房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陕西城镇居民的旺盛需求,而这种需求在2006年之后仍然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因此房地产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空间。增长速度慢于全国的产业部门有: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中增长速度最慢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值得关注的是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陕西省的金融业发展增长速度缓慢,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首先,经济是金融成长的土壤,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金融发展不足的主导因素之一;其次,金融产业的开放度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方面,陕西省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为了考察各细分行业的结构效应,本文通过分析结构偏离分量来考察内部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结构偏离分量上来看,所有部门均为正值,说明三年来各细分部门的内部结构是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贡献较大的产业部门有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结构相对于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贡献最小的是房地产业,说明房地产的结构优势对于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此外,所有的细分部门在这三年中都呈现了结构偏离分量不同程度的增长的现象,从各细分部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增长趋势来看,教育的贡献份额增长最快,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说明这两个部门在2003-2005的三年间的优势保持和增长情况相对于其他部门较突出。

随后,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竞争力偏离分量D,来考察各细分部门相对全国平均水平的竞争能力和优势。竞争力较强的部门有教育、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都小于零,表明了相对于全国的竞争劣势。由于竞争力偏离分量代表部门的相对竞争力,意味着这些部门的相对竞争力低于全国的相应部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部门的结构分量为正值,但竞争力分量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了这些细分部门尽管结构合理,有利于区域的经济增长,但是竞争优势不明显,即结构优化度较高但是相对于全国同部门竞争力不强,导致服务业整体实力不强。

综合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来说,总的增长优势最好的部门是教育,其PDij值两年均大于1,并且有着上升的趋势;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部门的PDij值均大于0。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尽管结构合理,但是由于竞争优势不明显,整体实力不强。并且,在2003-2005年的时间中,批发和零售业的整体实力下降最快。

三、陕西省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发展思路

总的来说,陕西省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发展应该注重传统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尤其是巩固和增强优势行业的竞争力。传统服务业中,应充分发挥陕西省现有的交通网络系统的优势,以及作为西北地区门户的区位优势,发展陕西省的交通运输业,并且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结合物流,仓储业对其综合变革,使之成为具有较高运作效率的现代流通服务业。对于现代服务业,应该消除阻碍其发展的障碍,积极推动其市场化进程。对此,应该对不同的行业进行不同层次的发展:

(一)重点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

这些行业可以依靠陕西省良好的资源,发展空间大。并且都关系到其他新兴服务业乃至整个服务业发展速度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1.教育。陕西省教育资源丰富,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活跃各类教育的服务市场不仅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还可以满足多层次的教育需求。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除了加强监督评价体系之外,还应该注重采取合理激励机制,避免人才流失,以及吸引优秀教师资源来我省服务。

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陕西省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把陕西的资源优势与科教优势结合起来,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要提高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建立人力资本激发机制,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完善科技服务市场,使技术成果能够高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3.文化旅游业。陕西文化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形成以文化为中心的新兴服务业群,又可以带动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发展文化旅游业,可通过以下加强旅游业产业化,构建有效的运作机制,以及加强营销意识,打造品牌景点的政策措施实现。

(二)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

这些产业起步晚,发展水平低,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推动。

1.金融、保险业。陕西金融、保险业有所回落,出现了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这与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有关。该产业应该坚持以市场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行发展。通过发展混业经营,改善金融服务;通过深化保险制度改革,加快保险公司上市步伐。

2.房地产业。房地产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非常高,他的发展将带动木材、玻璃、水泥、钢材机械等相关50多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以及上百种产品和服务,具备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行业极有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点。扶植房地产业的措施主要通过加快房地产改革来达到,包括:房地产管理机构改革,鼓励住房信贷,鼓励房地产企业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等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秀云,官升东.陕西第三产业演进趋势及其内部结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 42-46.

[2] 胡霞, 魏作磊.国外服务业区域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 2006(5):427-431.

[3] 李江帆, 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47-54.

[4] 周玉翠, 陆玉麒. 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5 (11):11-14.

[5] 陈宪, 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4 (10):65-71.

[6] 邓于君. 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1-2.

[7] Murray G. Patterson. A Note on the Formulation of a Full-Analogue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Shift-Share Method[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1(3):211-216.

[8] 徐建中,张逸昕.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商业研究,2006 (14):26-28.

(责任编辑:陈树明)

相关热词搜索: 陕西省 服务业 内部结构 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