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为主体对象,从事生产经营、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部门,是从事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行业。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文化与经济一直是在若既若离之间徘徊,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文化自身的繁荣。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明晰了文化的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从而突出了文化的商品属性和产业属性。至此,文化才名正言顺地开始和经济搭界。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互动的,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就是很好的例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日趋提高,对于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也愈加明显,但离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差距还很大。陕西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决条件,但就其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状态来看,产业效果和发展规模都不很理想。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观念滞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
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陕西人的思想观念保守,对异质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抵御力和同化力极强。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陕西在精神文化形态上早就形成了一系列不能适应工商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文化心理与性格。目前,陕西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结构仍未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汁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文化事业管理模式已成为推进文化工作的结构性障碍。如基层文化建设和公益性文化活动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统一规划、预算、拨款的方式,既不利于使文化建设走向市场,又不利于激发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事业的热情;既不为国家减负,又不能扩大文化建设规模。在人才结构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文化工作对人才的特殊要求,严重束缚了文化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在创作管理上,仍使用行政手段来规划艺术生产,而不是按市场需求进行。剧团的主要运营是靠财政拨款,更有甚者,一些无观众、无市场、长年不演出靠财政拨款维持的剧团还有不少。经费的拮据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和缺乏,艺术人才的断层又严重地阻碍了演出业的正常发展。
其次,思想观念保守,文化格局的结构性调整进展缓慢。文化产业发展力量分散,形式单一,非公有制比重过小;文化事业的财力保障力度总量增长缓慢,保障和建设重点不明确,力度不够;文化艺术生产要素优化重组进展缓慢,没有形成合理结构和规模优势,致使丰富的文化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有的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几十万,只获奖不增收;有的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极低(如出租场地、门面房等),失去了文化产业本身的“双为”效益的社会意义。所以,陕西文化产业的开发,首要的问题是转变人的思想观念,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社会综合实力的不足和政府投资能力的低下是制约陕西文化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陕西省对文化艺术建设的投资逐渐加大,但投资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低,从未达到过1%。造成陕西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投资渠道不畅的主要原因,除了陕西整体经济发展滞后、投资力度过小外,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从全局上看,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缺乏明晰性。作为一种产业,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发展原则和目标。在产业发展目标上,没有根据自身文化的优势确立重点扶植和发展的产业。如陕西的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信息服务业、艺术中介业和音像制品业等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实力,应给予重点扶植发展和推举,同时,要在实现优秀剧(节)目多层次增值、拓展影视市场、改善经营管理活动上下大力气。在产业发展形态上,由于陕西文化产业没有形成明晰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导致了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不稳定性,出现了社会力量抢滩文化产业市场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非规范性。如在社会文化产业中,群众通俗文化发展迅速,但由于一些经营者急功近利,违规操作,娱乐市场的色情服务和赌博现象屡禁不止,音像市场的盗版,演出市场的无序,书报刊市场和录像放映市场的“黄”、“非”等现象,致使管理部门的治理整顿活动频繁,而那些守法经营者也遭受影响,其投资积极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减弱。此外,社会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偌大的陕西文化领域里,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机构极少,说明真正将文化视为一种产业来投资和运作的人还很少,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这些无论是观念认识问题,还是投资经营和管理运作问题,都刘陕西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起了阻滞作用。
从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看,其改革力度尚不到位。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上来讲,文化主管部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责任是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监督、矫正文化产业运行和发展方向,在防止、克服文化产业发展完全商业化弊端的同时,主要是大胆采用市场运作机制来实现文化产品的两个效益。从近几年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随着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文化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从直接管理向以间接管理为主转变,但这种转变的速度太慢,力度不够,尚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要求。
从文化市场的管理角度看,管理体制较混乱,管理部门主次错位,职责不清。一些管理部门擅自扩大自己的职权范围,越位越权,加之部分管理人员素质低下,有的假公济私,公报私仇,致使经营者常常难以招架,苦不堪言,使那些欲有心涉足文化产业市场的投资者望而生畏。管理上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阻塞了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投资渠道,抑制了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也使得文化产业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和生存活力。
要使陕西文化事业有一个大发展,仅靠国家投资是远远不够的,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多方位增加对文化的投入,形成投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方式法治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的格局,才是文化产业所必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这个基本环境尚未发育成熟。
三、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市场发展不够规范、有序
文化法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文化工作运作管理的基本规则。但目前可供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依据的文化法规严重缺乏。如许多文化建设缺乏法规保障的规范秩序,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政策不足,文化建设准人及吸纳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政策措施的缺乏,文化资源保护法的严重滞后等。政策法规的不完善首先导致文化市场秩序的混乱,非法经营者严重损害了正当经营者的合法利益,而政策与法规的缺乏与不到位,使违法者得不到有力的惩处,守法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合法经营处于无助状态,不仅损害了经营者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社会文化市场的发展进程。
其次是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且落实不到位。文化产业政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据和保证。在文化部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下,近年来虽已有一些产业政策相继出台,但落到实处的却不多,有的因相关政策变化而难以实施。如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保证农民看电影的经费,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而被搁浅。
政策的支持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尤其如此。对文化进行产业化开发既是适应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所必须的要求。因此,促使现有政策法规的落实到位,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新的发展政策是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问题,因为稳定而优惠的政策不仅维持着产业发展的秩序,而且也维持着市场的繁荣与稳定,保护着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
陕西虽然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人才优势和市场潜能,但如不能科学而有序地开发这一古老而新兴的产业,就可能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文化产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它肩负着娱乐生活、净化心灵、丰富人的精神和美化社会精神文明环境的重任,决非一般物质商品所能替代。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财经学院文化传播系,710054)
相关热词搜索: 陕西 产业发展 分析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