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荣耀与叹息(下)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荣耀与叹息(下)

时间:2025-08-03 03:45:20 浏览次数:

(续上期)

四、“跳楼”拍卖,超期服役

为了说明宇宙空间站的工程量和资源投入规模,不妨先介绍一下世界发展空间站的情况。从1971年4月19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到现在,美苏共把9个空间站(其中,美国仅有1个)送上了太空,目前还正在建造国际空间站。从总体结构上讲,它们可分为单模块和多模块组合式两大类。前者是指用运载火箭一次就能送入太空轨道运行的空间站,后者是指由多次运送到轨道上的空间站单元或组合件组装而成,即由多个舱段或模块在轨道上组装而成的空间站。

单模块或称单一式空间站具有所用硬件少、技术简单和不需要宇航员出舱等优点,因而早期的空间站都采用这类构型,它包括苏联的“礼炮-l-7”号和美国的“天空实验室”。

新一代空间站为多模块组合式,也分两代。第一代采用积木式构型,由多个舱段在轨道上对接而成,类似家具中的组合柜,至今人类只发射过一个这种类型的空间站,即目前仍在轨道上的和平号空间站。这种空间站由一个有多个对接口的核心舱和对接在上面的多个模块式舱段组成,是真正的“太空航空母舰”。

“太空航空母舰”,在冷战时期是美苏两国战略家们心目中的宠儿,其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十分明显,在政治宣传上具有轰动效应,但其造价和费用也十分惊人。据美国透露,美国原想独立建造的“自由”号空间站,总费用预测高达1180亿美元,包括建成后的运行。

在美国,要搞国际空间站,屡遭反对的主要原因就是耗资巨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只有投入没有回报。著名科学家、曾发现地球辐射带的范艾伦说:“空间站的费用远远大于它的无可非议的科学目的和实际用途。”也有人认为空间站是美国航宇局的“越南战争”。

苏联在搞和平号空间站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据苏联国家空间委员会主席说,研制和平号空间站的总投资为35亿卢布(苏联时代的币值),还不包括地面测控台站支援飞行所需的费用。如果加上与其配套的、出生后不久即夭折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花销,对国力的实际消耗,在数量级上应在1000亿美元左右。这么一个天文数字的财政花销,连美国这样的世界首富都不敢问津,而苏联却在经济实力远落后于美国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把和平号空间站搞了出来。推想可知,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国破民穷,百业凋敝。

苏联解体后,经济处于极度困难时期,为了维持业已铺开的摊子,只好以“跳楼”价拍卖苏联时代积累起的航天家产,勉强维持生计。例如,在苏联时代投入巨大资源研制出的“托帕斯-2”航天核反应堆,就以500万美元/台的廉价卖给了美国。更有甚者,因经费拮据,无法如期完成国际空间站服务舱的建造,而不得不以6000万美元的低价将属于自己的服务舱部分空间所有权出售给美国。

苏联/俄罗斯原计划花费10亿美元研制“和平-2”号空间站,于1997年取代和平号。但在和平号空间站的运行资金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和平-2”号只得胎死腹中。

1993年9月2日,美俄正式签订了航天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将原美国的“自由号”空间站与“和平—2”号空间站合并,联合建造由美国主导的包括欧洲航天局、日本和加拿大的航天部件在内的“阿尔法”国际空间站(1995年底改称国际空间站)。

按照美俄1993年达成的协议,俄罗斯将于1997年11月国际空间站开始建造时关闭和平号空间站。但俄罗斯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和平号空间站的可使用期将远远超过预期的1998年左右。特别是新近发射的光谱舱和自然舱,设计寿命均在3年以上,如果同其它舱体一起被废弃,那将是极大浪费。俄罗斯在不愿意放弃寿命未到的和平号,却又没有同时建造新站和维护旧站的资金和发射能力的情况下,于1995年12月向美国提出以和平号为基础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建议,如果行不通,则要求把光谱舱和自然舱挪到未来的国际空间站,代替俄原定要提供的3个研究舱。

但这两个方案均遭美国拒绝。为安抚俄罗斯继续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合作,美国也作出了适当让步,提出在不影响美、欧、日和加拿大组件的设计与组装工作的前提下,俄方在初期组装阶段的发射次数可大大减少,并承诺于1998年用发现号航天飞机两次向和平号空间站运送货物,以帮助和平号延长寿命。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俄表示,尽管经费紧张, 仍决心在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同时,继续维持和平号空间站到2000年前后。

五、令人叹息,发人深思

冷战期间,美苏都在忙于发展各种空间作战武器。但大搞核军备竞赛的结果,却导致了一个暴富,一个垮台,这一点颇耐人寻味。和平号空间站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它的际遇和命运极具代表性。

毋庸置疑,苏联国家领导集团战略思维僵化,对国际形势判断错误,是导致苏联和平号空间站坎坷命运的重要因素。

70年代至80年代初,正是苏联军力鼎盛时期,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集团,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此时,美国极右的强硬派里根入主白宫,发誓要摧毁苏联的政治制度。这时,美国哈佛大学有位研究苏联问题的历史学家,从“日正则昃 ,月盈则亏”的哲理中,窥测到在苏联强大军力的背后,潜藏着一种“国力耗损”的不治之症。于是,这位学者根据苏联领导人的思维定势和僵化状态向里根政府献计,以误导苏联“扩大军力,消耗国力”的手段,促使苏联社会走向瓦解。里根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最高层极小范围内制定了实施这一计谋的“NSDD—75”战略。

美国这一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利用苏联领导集团思维方法和决策机制方面的弱点和社会弊端,来动摇其社会体制的总体稳定性,进而从根本上达到瓦解苏联社会制度的目的。其要点之一是,制造核战争的危机气氛,使苏联扩充军力的马达不断加速而无法刹车。

冷战时代的后期,在大国的政治游戏中有一种规则,即双方严格监视着对方的军力平衡。苏联过于担心力量平衡遭到破坏,而实际上它未受到任何威胁。这一点被美国利用了,成了毁灭苏联的有效杠杆。

基于苏联领导集团惧怕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式突然袭击的恐惧心理,里根上台不久,就抛出了“星球大战”的计划,使苏联领导集团感受到自己对美国的核均势受到了严重威胁,核战争的压力与日俱增。在里根连任后的最初几个月里,他又掀起了对苏联施加心理压力的运动,代号为“里根—坏牛仔”。其目的是影响克里姆林宫决策者的思维,让他们把国家资源和力量集中到扩充军力方面。里根要为苏联政治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地缘政治流氓。这位演员出身的总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一角色。

有人或许还会记得,里根曾在电视直播中开过这样一个玩笑:“先生们,我决定向苏联宣战,核战争将会在3分钟后开始。”此口一开,却使满脑子核战争恐怖的苏联政治局的决策人物们大为震惊。他们本来就对核突袭怕得要死,美国总统的一句玩笑话,却弄假成真,迫使他们对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联想和情思。苏联情报部门马上投入主要精力收集有关美国发动核进攻的资料。当苏联的情报人员正在挖空心思虚构出许多有关“美国第一次核打击”的材料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五角大楼却又抛出了一份所谓的秘密计划,说它的宗旨是要破坏苏联经济。总之,当时的苏联被搞得一片混乱。

了解了和平号空间站的诞生背景和战略环境,就不难理解,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要避免陷入和平号空间站那样的尴尬局面,起码应该考虑到这样一些问题。

首先,应根据国家的综合国力和财政经济情况,量入为出,把握好分寸和力度。

从专业角度讲,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广阔的商业前景,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却是一项风险极大、周期很长、短时间不见效益的超前性科学试验活动,投入要求很大。不经过充分论证和综合权衡,仓促上马,必然陷入被动。但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技术,特别是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不搞载人航天技术,就会使人才、技术淤积,创新思维失去活力。而何时搞,搞到什么程度?对分寸和力度的把握,则是一项战略决策的艺术。

其次,搞载人航天技术不能脱离国民经济主体,封闭运行。

苏联发展国防高技术的最大教训是搞“象牙塔”,用国民经济填“无底洞”。反之,用国家资源开发出的高技术又借口国家安全、保密等理由,不能反馈到国民经济主体中去牵引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越搞越穷。

说穿了,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什么是国家的安全?

国家安全的涵盖面很广,最基本的要素是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经济安全,在现代国家安全中已占据核心地位。没有经济安全的军事安全,最终带来的是国家不安全。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已失去了军事威胁的对手,但却制定了高额国防预算,挖空心思寻找借口,制造了许多超前的军事开发项目,包括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和战区导弹防御(TMD)计划等超大型军事发展计划。其原因在于迄今为止,军事需求一直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难度最大的需求;以国家安全名义开展的技术攻关活动是不计成本、效率最高的技术攻关活动。因此,许多市场效益极有前景的高技术产品,包括载人航天技术,前期开发费用通常都很高,单靠市场机制很难推动。惟有靠军事开发成熟后,再向市场扩散和转移,才能收到高额的经济回报。美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始终把军事技术开发当成是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的创新源头,并借市场机制使军民技术开发同轨运行,再通过税收管理使国家的投入最终转化为国家的财富积累。现在看来,这是国家战略中最精彩的部分,可以使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互相拉动、相得益彰。

第三,搞载人航天,在管理体制上,只有军民分离,才会减低风险,广开视野,使航天高技术更好地溶入国民经济中去。

在当今,载人航天技术最现实、最大的社会效益是产生创新思维,牵引国家高技术发展。有许多人把航天技术看得过于神秘,其实航天技术的五大要素:航天运载器、航天飞行器(含人造卫星)、航天传感器、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网,分解后也都是由许多普通的常规技术,经过筛选、提炼而集成的,真正的纯航天技术为数不多。

第四,加大开放力度,走国际合作道路,是促使载人航天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美国借国际空间站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发展载人航天,不但吸收了70多亿美元的国外资金,而且广纳并蓄,在国际上吸收了大量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特别是几乎吸纳了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所有科技成果,使自己少走了许多弯路,节省了时间和大量资金。

载人航天技术是世界许多国家期盼参与的一项伟大的事业,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很难独自包办的事业。美俄走过的道路表明,只有加大开放力度,走国际合作道路,才能多、快、好、省地促进这一事业的健康发展。(全文完)▲

相关热词搜索: 荣耀 俄罗斯 空间站 叹息 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