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奖章主体图案为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奖特征。本文以此件文物为依托,简要阐述了“两弹一星”精神。
关键词:两弹一星 奖章 姚桐斌
姚桐斌和“两弹一星”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奖章直径8厘米、重约515克,为纯金质地。背板、证书纵28.5、横20.5厘米,为钛金、红木、纸等质地。奖章主体图案为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奖特征。1999年12月,此枚追授给姚桐斌的功勋奖章是由他的夫人彭洁清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
姚桐斌是中国航材料工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是世界范围内顶尖的冶金学家。
姚桐斌1922年出生于江苏省,虽家境贫寒,却天资聪颖。1947年姚桐斌前往英国留学。29岁时,他获得冶金博士学位。31岁那年,他毅然申请回国。姚桐斌回国后,被清华大学、中科院研究所等机构当作至宝互相争抢,他最终选择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是冲破重重险阻从美国回国的钱学森受命组建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姚桐斌在那里创办了703材料研究所,在一线岗位做研究。他曾说:“我回来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祖国的建设。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工作,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卫星上天贡献一份力量。”
在他的才华推动下,703研究所很快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实力超强的研究机构。从1960年到1965年姚桐斌一共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几乎每一个课题都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其它的成果也转化为民用商品,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姚桐斌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23位两弹一星功臣之一。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后来“两弹”中的一弹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成,另一弹是导弹,“一星”为人造卫星。“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在20世纪下半叶创建的辉煌伟业,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45年,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国家——美国,向日本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也让全世界认识到原子弹这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1949年8月29日,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也成功研制原子弹。面临着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的严峻国际形势,1955年,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果断地做出了发展中国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中国原子能事业悄然拉开序幕。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一朵硕大无比的蘑菇云在戈壁滩上空带着光焰轰然升起,翻滚腾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的第五个拥核国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并在“复兴之路”中展出的《人民日报》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印发的“号外”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1965年氢弹研制全面展开。1967年6月17日,随着巨大的响声和闪光,空中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后第四个掌握这种具有更强大威慑力的热核武器国家!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8个月,而中国仅仅用了2年8个月。
1966年10月27日,罗布泊戈壁滩上空又传出让世界为之震惊的一声巨响!东风二型导弹携带原子弹弹头,经过894公里的飞行,准确命中目标,并成功实现核爆炸!它标志着中国继美、苏、英、法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用自己的导弹发射核武器的国家。
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当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印发的“喜报”,并也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展出。
为了祖国“两弹一星”科研事业,科学家们做出巨大的牺牲。他们依靠科学,顽强拼搏,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自力更生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制造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为表彰在研制“两弹一星”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的光辉业绩,宣传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等15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7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即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更是一个伟大的集体。
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讲话指出: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两弹一星”民族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正是在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亿万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奋发图强、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取得一项又一项骄人成绩,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愛国主义精神。他们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久的精神品质。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爱国主义精神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明确指出了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新征程的重要意义。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意义就是深入地挖掘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爱国奉献精神,引导当代青年人投身爱国、强国、兴国、报国的伟大实践,勤学苦练、矢志报国。
相关热词搜索: 爱国 奉献 科研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