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改进,要从管理机制、人员素质、教育培训、本质安全、安全投入等各个方面入手,是个系统工程。改进安全管理水平,既要有长期打算,也要有跟进的近期措施。
【关键词】 安全管理 安全投入 OHSMS体系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改进,要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逐步提高管理水平。本文认为,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思想,综合考虑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将安全系统分析方法切实应用到项目安全管理的实践中,实现标准化管理,才能达到既定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要求。
1. 改进安全管理水平,需要从管理机制、人员素质、教育培训、本质安全化、安全投入等几个方面着手。落实这方方面面,既要有针对性的相应措施,也要有长期打算的思想准备。
首先,改进机制,提高素质。
目前大多数公司管理模式落后,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产生原因有体制、机制、自身特点方面的因素,也有宏观环境的制约。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只有机制方面是可以改进完善的。完善管理机制,重要的是实现安全管理的独立性。
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重新确定安全管理者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职权及地位,尽早确立安全的独立性地位。针对我国目前管理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状,应尽早开展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专业化的再教育,认真培训项目经理,不断将整合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深入贯彻实施,提高他们的项目管理技能,改变整体技术水平高而专业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克服安全管理中的“瓶颈”制约。
安全管理需要的就是整体专业化素质高的人。《安全生产法》第20条规定:“……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后方可任职。”安全管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超强的业务能力及公正的个人品质。只有经过严格培训的优秀的专业人员,才能被选拔上岗。安全管理渗透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事故就发生在安全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上。对于安全工作,我们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谁都可以做。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
在运行机制及管理人员素质改进的基础上,需要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这是企业组织措施实施的保障,缺少了它,再好的管理机制也发挥不出优势。因此,安全教育和培训必须落实到位。企业的安全教育,一要长抓不懈,形成制度;二要不断改进方式方法,采取生动有效的图、物、文三位一体的展览或以具体事故案例实物展示的形式,定期对员工特别是新员工进行的安全教育。
其次,增加投入,奖惩分明。
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对于安全生产是必不可少的保障环节。根据安全经济学研究成果显示,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是1:5的关系。这一基本量规律说明,安全投入用于预防事故发生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安全生产法》中第十八条规定:“……资金,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由于安全开支目前并没有明确列在预算中,只是隐含在预算其它费用之中,因而造成安全防护费用彼此推诿不能落实的情况屡屡发生。
安全管理体系的全程正强化运作,肯定要比采取不得已的负强化手段更有意义。要切实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就应采取对策,如:生产考核与安全考核挂钩,奖金与安全生产连系,增加安全生產奖金的数额,制定量化考核指标,赋予安管人员一定的经济自主权以行使罚款权和奖励权,等等。
最后,形成安全管理的立体化。
本质安全化要求,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设备防护等环节,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本质安全化的完善,会对提高工作效率有直接作用,也会对降低事故发生率产生间接影响。
安全管理需要从全过程进行完善。目前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仍集中在执行和检查层面上,制定计划和改进工作的力度尚嫌不足。安全管理的介入,在设计阶段就要着手,对危险源的辨识、工程评估与管理控制,要提前有应急预案的准备,一旦发生事故,调查分析,总结教育等,也要十分重视。
安全管理要从全方位改进。改进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环境因素这几个方面。通过大量的观测、统计和分析,人员失误的规律和失误率是可以预测的;设备故障方面,通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等是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内得到控制的;管理缺陷方面,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可以弥补的;环境因素方面,通过对温度、湿度、照明、噪声等各种因素调节改善,也是能够避免事故发生的。
班组级的安全管理应该常抓不懈。为了避免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组长每日将每个组员的作业内容、危险事项、对策措施,对全班组的成员作细致讲解,并写出来挂在规定的位置,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
安全管理评估方法多元化,量化安全管理考核制度。目前,企业在安全管理的评估方法上,由于历史沿革及人员素质的原因,主要应用的还是安全检查表法。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主观性很强,伸缩性过大,在量化方面过于粗放。如果我们引入LEC法、RAC法等,使安全评估方法多元化,减少人为的主观成分,评价更加准确、客观、可信,考评更具权威性,对于安全管理人员的KPI绩效考核也更令人信服。
2. 以上的措施是从企业长期改进的目标提出的,这需要长期努力,逐步实现。安全管理是注重实际效果的,特别要具有当前的可行性。如果只有理论论证、描绘蓝图,听起来头头是道,其实没有可操作性,那就成了纸上谈兵,毫无意义了。因此,我们特别要关注建筑行业近期应该而且能够采取的措施。
第一,大幅提高安全投入比例。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是:安全投入太少。先看某些企业公司成功的先例:深圳地王大厦项目(日本人总包,企业分包)的安全投入为1.7%;大亚湾核电项目的安全投入为1.1%;岭澳核电项目为1%。这几个项目都获得了“鲁班奖”,千人伤亡率都为零。以这几项成功先例作为衡量标准,安全投入不宜低于工程总造价的1%。但是,现在绝大多数企业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实际状况却令人十分担忧:项目的安全投入比例达不到总造价的0.1%,有的甚至只有0.07%乃至0.03%,与安全底线相差竟达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因此,建筑企业目前应该首先提升安全投入资金的比例,不能低于承包工程总造价的1%。当然,从实际出发,在投入数额上,国内建筑企业公司目前还不可能向美、日、英等国的6%投入看齐,但1%以上的投入是有例可循的,说明是可以做得到的。不低于1%,不能打折扣,这要形成共识,尽早贯彻落实,真正扭转安全管理中因资金不足而造成的被动无奈局面。
安全投入资金最好是由安全主任负责掌握,做到专款专用。
第二,落实全员配制全方位负责。
在安全生产责任制方面,建筑企业一方面要实现组织保证,配备足额的安管人员,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各项制度的落实,将安全生产责任按照组织结构分解下去,并且做到责权对等,从而调动起全员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管理,通过对典型事件的事件树分析及典型案例的事故树分析,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明确全员在安全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责任,将安全工作覆盖到工程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个人员身上,真正形成人与事的立体网格化安全管理。具体在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以至每一个工序,都要加强前馈控制,比如提前项目管理的介入期,制定应急预案;项目实施期,认真研究持续改进方案,严肃对待事故调查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方面的程序性规定,等等。这样就使得安全工作具有延展性、覆盖性,而且可以使得人人在意,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形成相互监督机制,规范全员的操作行为,实行主动控制。
第三,确保现场管理规范化。
对安全管理人员提出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按照安全评价的基本程序,收集详尽的资料,认真进行危险辨识,采用科学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作出相应评价;制定有明确针对性的完备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应急预案;对现场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作出评估,在容易造成伤害事故的起因物和致害物上苛求地找出薄弱环节和潜在危险,从而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有效地排除事故隐患。预防在先,有备无患。此其一。其二,重视班组级的安全管理。无论多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最后的实际落实都体现在班组单位中,因此这个环节要重视,切实落实班组级安全建设。其三,结合项目的CI创优达标活动,充分认识环境与职业健康卫生安全之间的密切关联关系,着手消除施工现场物的不安全状态,努力创造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实现施工现场环境的规范化,提升文明施工的水准,为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安全主任应进入项目领导班子,发挥特有的作用。
第四,实现程序化管理。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手段要改进,形成整体的程序化管理局面,打破以前各个项目的条块分割状态。通过推行OHSMS体系,整合公司的安全管理资源。在程序化管理过程中,还要注意不断交流安全工作的经验,建立公司各項目安全管理人员交流的平台。
第五,引入与经济效益挂钩的竞争机制。
在管理机制上要有实质性的改进。在组织人事方面,要完善激励竞争机制,进一步量化人员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在安全管理人员的待遇方面,要确定他们在工程领导层的地位,赋予他们较多的经济自主权。在安全投入方面,要与经济效益挂钩,增加安全工作中的正强化比例,推动安全检查后整改的力度。在安全检查方面,要改进检查的方式方法,通过采用系统的、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提高量化比例。
以上提出的有关制度建设层面的改进项目及具体内容,涉及资金、人员、职责、组织、手段等五个方面的管理。这些管理措施,建筑企业公司目前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只要提到议事日程上,就能形成共识,很快运作起来;只要认真对待,就不难做到。特别要指出的是,安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人员管理的层面上确实下大功夫。
综上所述,为了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改进的长期措施有:组织措施上,从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安全人员的整体专业化素质、改进安全教育和培训这三方面着手,以改进机制,提高人员素质;管理措施上,从本质安全化的完善、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化完善、安全管理的全方位化改进、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加强班组级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评估方法多元化这六个方面着手,以完善安全管理的立体化建设;经济措施上,从增加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减小安全工作的负强化比例这两方面着手,实质性地增加投入。改进的近期措施有:大幅提高安全投入比例;安全管理人员全员配制全方位负责;确保现场管理规范化;实现程序化管理;引入与经济效益挂钩的竞争机制。无论长期措施还是近期措施,都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思想理论为指导,运用安全系统分析方法,结合正在进行的OHSMS管理体系的运作,综合思考建筑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之间的关系,在项目安全管理的实践中,为实现标准化管理,为企业既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的目标,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作者简介:赵威(1971-),男,甘肃兰州人,安全管理,从事安全管理研究。
(作者单位:法利嘉航检验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相关热词搜索: 安全管理 改进 措施 建筑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