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节水型社会对海原水利事业发展的作用

浅谈节水型社会对海原水利事业发展的作用

时间:2025-08-03 07:25:41 浏览次数:

摘要: 节水的重点仍在农业节水。加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灌区续建配套、病险水库加固、灌区改造,完成农村人饮安全保障工程、加快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工作原则是海原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节水领域的关键。

Abstract: The focus of water-saving is still in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The work principles of increasing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of irrigation continued construction, reinforcement of dangerous reservoir and irrigation transformation, completing rural people-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jects, accelerating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iques are the key for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area of water-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Haiyuan County.

关键词: 节水型社会;农业节水;水利事业

Key words: water-saving society;agricultural water-saving;water conservancy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0-0083-02

1 基本概况

海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隶属中卫市,地处北纬36°06′-37°04′之间,东经105°09′-106°10′,西与甘肃省的会宁、靖远两县毗邻,南连西吉县、东南接原州区,东北临同心,北靠中卫市沙坡头区,南北最长95km,东西最宽80km,国土面积4989.5km2。

海原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付区,地形复杂,地貌类型繁多,总的特征是具有山间坝地的黄土丘陵与侵蚀中、低山脉,侵蚀沟交错分布,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势南高,北、东、西渐次降低,海拔高程2955~1330m。一般为1600~1800m左右。最高峰马万山海拔高程为2955m。由于风积黄土的堆积和流水的冲蚀作用,冲沟发育,县域内有杨明河、郑旗河、麻春河、杨坊河、贺堡河、马营河等支流。有支毛沟289条,沟壑密度为3.2km/km2,其切割深度有数米或几十米。由此形成了丘陵坡地,沟谷台地、沟坝地、河滩地和冲沟等五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85.89%、10.12%、1.04%、0.53%、2.42%。

海原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属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北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由于季风气候的时空分布不稳定性,主要靠西北干燥气候控制,造成了风大、沙多、干旱。多年平均气温7℃,最高温度达39.2℃,最低温度达-24.0℃,年最大温差达63.2℃,日最大温差达38℃,大于10℃的有效积温2475.8℃。无霜期156d,年太阳总辐射135.4千卡/cm2,有效辐射58.6千卡/cm2,日照时数2786.5h,最大冻土层深度1.5m。 “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是该地区总的气候特点。

总体来说,海原县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均可利用地面积较小,除扬黄灌区外,其余土地生产效率低;土地利用区生产力差异显著;土地辽阔、面积大、地貌类型多,适宜于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后备土地资源潜力大,发展前途好。

海原县辖17个乡(镇)、168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根据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46.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4.36万人,占总人口的9.4%;农村人口为42.01万人,占总人口的90.6%;回族人口32.07万人,占总人口的69.2%。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13.9‰。水务一体化改革实施不彻底,水管体制改革亟待完善,水务一体化管理职能还未到位,水管单位缺乏节水内在动力,地表水与地下水、城市与农村、供水与排水、治污与回用相脱节,各部门分割管理,仍存在着多龙管水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对海原县水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管理,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形成了障碍,不同程度制约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

2 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海原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11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把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示范省区建设作为今后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基本把我区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省区。“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规划和决定,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海原县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海原县的水资源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资源粗放利用及利用效率低的现实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水资源浪费、水生态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海原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

3 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是全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海原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2010年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确定今后10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领域。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国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为海原县“十二五”乃至远期的水利发展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解决水问题摆在首要位置,《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保障在水。海原县已正式被纳入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自治区正式实施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海原县委政府将举全县之力,把海原县打造为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二、三产业重要基地,为海原县的工农业供水和节水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国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自治区分区治水的思路为水利发展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战略、模式、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全社会对水的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观念的增强,为水利发展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 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面临的挑战

4.1 “十二五”时期海原县的水资源紧缺形势不容乐观 海原县的资源缺乏,财政收入较低,资金投入短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实现节水型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期目标对海原县节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海原县的水资源紧缺形势更加严峻。

4.2 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的努力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强力推动。协调各部门共同做好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也将是海原县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4.3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同步实现难度较大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较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既要协调好各行业的供用水矛盾,又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同步实现难度加大。区域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仍在刚性增长,海原县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将经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水资源对发展的约束仍是海原县面临的最突出挑战。

5 农业节水量分析

海原县目前农业用水节水潜力较大,传统粮食作物仍以大田漫灌为主,干、支、斗渠砌护率低,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0约10%。根据《海原县水利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到2015年,通过渠道衬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田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及采用有效的管理节水措施等,可使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在满足目前35.94万亩灌溉面积用水要求的前提下,仍可节约水量约1868.88万m3。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海原县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是促进海原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全社会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将经济发展用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主要依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庆峰,王玉琴,陈凌辉.浅谈农业节水[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09).

[2]刘自良.农业节水重在结构调整[J].中国减灾,2006(05).

[3]张子强,安峰,徐相怀.发展节水农业 合理利用水资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0).

相关热词搜索: 海原 浅谈 事业发展 水利 节水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