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也面臨巨大挑战,水土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资源管理、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本文对财政如何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研究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是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水土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资源管理、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可持续,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要确保我国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给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绿水青山。当前,人民群众对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期待,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不断集成创新,农村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一、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财政扶持政策研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农业科技、农村生产经营体系、农产品市场价格机制、农业资源保护、农业投融资体制等影响“三农”发展的多个方面深入推进改革,需要统筹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共同提高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同时具有公益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进程中,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大力支持。因此财政投入就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财政扶持政策就成为增强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支撑。从农业发展国际经验看,由于农业公益属性及其所面临双重风险引致农业发展的脆弱性,世界各国对于农业发展普遍给予区别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保护和资金投入倾斜政策。从我国农业发展实践看,“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论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中,财政扶持政策将会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财政扶持政策研究对于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财政扶持政策的精准性。财政政策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而财政扶持政策发挥作用的程度又取决于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从工作实践看,虽然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敲碎打、平均用力、“撒胡椒面”等日益成为突出问题,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行政成本,影响了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在财政扶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同样存在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为了保证财政政策实际效用逐年增长,就需要不断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从中长期经济走势看,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转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在投资加速数原理作用下,我国财政收入增速将随经济增长减速而加倍放缓,而支出需求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将不断凸显。在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增长空间有限的发展趋势下,面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资金需求的不断增长,只有继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创新投入方式,切实增强财政投入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才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开展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结合农业发展实际需要探索新常态下提高财政扶持政策使用效益的内在规律,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环节和渠道的科学性,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能够增强财政资金投入的精准性,有效提高财政扶持政策的有效性,适应财政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情况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连续8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连续2年超过6亿吨。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稳定增长,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增速连续5年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2.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推广实施了一批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农田灌溉水用量占总用水比重由2002年的61.4%下降到2013年的55%,有效利用系数由0.44提高到2013年的0.52,粮食亩产由293公斤提高到2014年的359公斤。在地少水缺的条件下,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为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3.农业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先后启动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一批重大工程和补助政策,加强农田、森林、草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强化外来物种入侵预防控制,全国农业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局部地区出现好转。2013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4.2%。
4.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标准化规模养殖、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生态村镇、美丽乡村创建和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休闲农业,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截至2014年底,改造农村危房1565万户,定居游牧民24.6万户;5.9万个村庄开展了环境整治,直接受益人口约1.1亿。
相关热词搜索: 财政政策 可持续发展 农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