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儿童医院,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如果需要做B超检查的话,很多父母往往在门诊对大夫提要求:“我的孩子想做‘贾立群B超’,您给开张单子呗。”
不知从何时起,“贾立群B超”成了坊间传言的一种“特殊的检查仪器”,“贾立群”和“B超”这两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成了一名医生的“个人品牌”。患儿家长对这个“品牌”的信任度,似乎就是一架天平——一端是患者的信赖、另一端是贾立群的医术医德。这架“天平”称出的,却是一位医学影像和放射学专家在患者心中的分量。
然而,熟悉贾立群主任的人都知道,36年前,他却曾因接连四次“无心插柳”的“命运逆转”,无意中进入这个学术领域的;但36年后,他却在这个岗位上,淬练出了一双探查疾病的“火眼金睛”……
四度出乎意料,
“误入”学科空白地带
1974年7月份之前,贾立群还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汽车连的一名知识青年。他先在汽车连烧锅炉,后来才真正当上了汽车司机。6年的知青生活,他在连队里的表现获得了首长的赞赏,于是,就在他一如既往地干着本职工作时,连长把他喊去,递给了他一张表格——那年推荐上大学的比例在知青中只有2%,贾立群成为了那“2%”的幸运者,因为连长说:“你的表现最好。”
这是贾立群人生之路上的第一次“出乎意料”。事先他对此毫不知情,确信连长不是在“忽悠”他时,贾立群激动得双手颤抖,接过表格,在志愿栏中填上了“华东工学院无线电系”,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无线电,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
不久录取通知书来了——“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当时,贾立群有点儿沮丧。学医,是此前他想都没想过的事儿,所以,他说这是他人生之路上的第二次“出乎意料”。
接连两次“无心插柳”的命运安排,把贾立群推进了医学学术殿堂,而且还是儿科系。一个大老爷们儿,学儿科?贾立群脑子一时没转过弯儿来,但到学校报到入学后,他很快就被神奇的医学知识吸引住了,全身心地投入了各医学基础学科的学习当中……
1977年,贾立群完成了学业。之后,包括他在内的20名同学被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然而,人生之路上的第三次“出乎意料”跟脚而至——他学的是儿科,却被分到了放射科!去报到时,看着门口“放射科”三个大黑字,贾立群的脑子仍云里雾里地像在半空悬着。
到放射科上班后不久,有一天科里通知贾立群去查房,他到了病房后顿时惊呆了——一位戴着眼镜、清瘦而慈祥的老人正等候在那里,居然是他最崇敬的老院长——中国现代儿科学的奠基人,人称“儿科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诸福棠教授!年近八旬的老院长,居然亲自带着几个不同科室的年轻医生一起查房,这太让贾立群震惊和感动了。
贾立群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他和几名年轻学生跟在诸福棠教授后面,老人家一边亲切地询问孩子的病情,一边查看检验结果,还不时地转过身去,考察贾立群他们对X光片上病变的判断。贾立群回忆说,他第一次跟着老院长查房时,脑子里反复回旋着在学校读书时听到的一则轶事: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诸福棠教授带着一帮年轻医生查房时,曾经语重心长地对身边那些戴着口罩的医生说:“请摘下你的口罩,别让它遮住你的微笑。”也就是从那时起,贾立群内心升腾起了做一名好儿科医生的希冀……
到了1988年,儿童医院装备了第一台B超机,贾立群再度“出乎意料”地被抽调到外院去参加B超培训,继而开始组建B超室。B超和放射是两个不同的专业,而且,当时在国内儿科B超还是一个“空白地带”。在那之前,他甚至连B超机什么样儿都不知道。这意味着,面对那台“宝贝机器”,他一切都必须从头学起。
两名孪生姐妹,
发现“中国独例恶瘤”
孩子,是祖国和家庭未来的希望,我们常把他们比喻为“花朵”,往往能够触动人类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慈爱和怜悯。在刚刚进入医院工作的那段时间里,贾立群不但从诸福棠老院长等前辈们身上看到了面对患儿时的那种慈爱和怜悯,更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工作的一丝不苟,还让贾立群懂得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儿童医院里的每一个岗位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孩子,做什么工作都是应该的。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贾立群很快领悟到在医学院入学时宣誓的誓词所承载的内涵。尽管B超室的工作听起来不起眼,其实对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非常重要辅助作用,做一名B超医生,就更不能辜负家长们沉甸甸的信任和托付了。此后,贾立群很快进入了B超医师的角色,而且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任。
然而,孩子的内脏器官不同于成人,加上检查时患儿还往往会大哭大闹,所以诊断起来难度很大,但贾立群说,他为了“对付孩子”和充实知识,“下的功夫太大了”。而且,为了给孩子看病,很多孩子的父母千里迢迢来到首都,为了挂号,有时就在医院门口整夜坚守,他们把儿童医院当成拯救生命、重振家庭一切希望的圣殿。因此,为了保证急症患儿的抢救,他承诺24小时随叫随到。为了这个承诺,贾立群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一转眼到了1990年年初,有一天,从河北省转来了一名才两个月大的女婴,因为他们排队排在最后,等轮到给孩子做B超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孩子的一家人都来陪护了,女婴的爷爷试探着问:“大夫,早就该下班了,您也该吃饭了吧?”贾立群微笑着说:“您是最后一个,吃饭不差这一会儿,把孩子抱进来吧。”
在那时,贾立群根本没有意识到,就是他加的这个班,“加”出了一项儿科医学新发现!
刚刚两个月大的女婴重度肝肿大,脑袋往后背着,十分痛苦。听孩子的家长说,他们曾在当地医院做过CT,又去过几家医院复诊,均被认为是良性肝脏血管瘤,但经过治疗仍不见好转。
贾立群听完家长的大致介绍,便开始为孩子做细心检查。探头在孩子幼小的躯体上反反复复地轻轻划过,贾立群的眉头也渐渐皱了起来——他清楚地看到孩子的肝脏上布满了转移灶,这是一种很不好的B超显示结果!
贾立群一边为孩子细心检查,一边调动以往所学判断着。他认为孩子的病情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良性的肝脏血管瘤,另一个就是恶性的肿瘤肝转移。问题是这两种病在B超图像上的表现几乎一样,其唯一的区别在于,若是恶性肿瘤肝转移,肯定会有一个原发瘤存在……随着B超探头一遍遍地在患儿的腹部滑动,贾立群终于在无数的小结节中发现了一个黄豆大的结节组织,女婴哭闹时,这个小结节并不随着肝脏移动——就是它!位置在左侧肾上腺神经旁的母细胞瘤,是由肝部转移过去的!
这个女婴的病情最终在贾立群的手中得到了正确的诊断。检查结束后,贾立群大致把情况告诉了孩子的父亲,最后下结论说:“孩子的病有50%的治愈率。”随后,这名女婴住进了医院,后来的手术和病理结果与贾立群的诊断完全相同,孩子患的是一种恶性但可以治愈的肿瘤!
让贾立群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患病的女婴是姐姐,她还有一个孪生妹妹。不久,孪生妹妹也住进了医院,检查发现,妹妹的肝脏也很大,里面也有转移病灶。但贾立群在孪生妹妹身上用探头怎么检查,也探不着她的原发瘤在哪里。这让贾立群百思不得其解。
当晚,贾立群回到家里后,把一堆书放在桌子上,试图查阅相关文献以解疑惑,一直忙活到天近黎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还在母亲怀孕时,孪生姐姐肾上腺的恶性小肿瘤便发生了转移,而且不但本身肝转移,还通过胎盘转移到孪生妹妹的肝脏上!
根据当时的医学文献记载,这种类型的疾病在全世界非常罕见,在当时的中国,仅发现此独特的一例,临床上从未见报道。贾立群准确的诊断和其他科室及时的治疗,终于挽救了这对孪生姐妹的性命,姐妹俩先后治愈出院。如今20多年过去了,当年差点儿“凋零”的两个“并蒂小花朵”,不仅非常健康,还双双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就在北京读书……
一台疑难手术,
成就“B超神探”名号
“B超神探”,最初是在医院内部传开的,那缘于一台差点儿被认为是贾立群误诊了的手术。
那年,从甘肃来了一位年仅8岁的小姑娘。尽管已临近春节,但小女孩入院后,却被疼痛折磨得额头直冒汗,在病床上扭曲着身子,不停地哭泣。在此之前,女孩的父亲说,小姑娘已经在外地做了两次手术了,都没找到病因,“开了刀又缝上了,我娃遭老罪了”。
贾立群用B超作了仔细检查后发现,小姑娘的肠子上长了一个小囊肿,需要手术切除。对病情有了初步判断后,贾立群安慰小姑娘的父亲说:“您不要担心了,这次手术,不会跟以前一样了。”之后,外科医生便安排她住了院。
那天上午,贾立群正在检查着病人,普外主任忽然打来电话:“贾主任,您过来吧。那个患者的腹腔切开了,没找到囊肿啊?”
贾立群一听这话,赶紧跑到楼上的手术室,边麻利地换手术衣、刷手,边安排准备B超机,然后,用探头继续搜寻。探头停留在小患者腹部的一个位置后,贾立群指示说:“你看!那个囊肿在这儿呢。”原来,那个小囊肿的位置“隐藏”在胰头后面且被胰头包裹着,肉眼直视很难发现。主刀的外科大夫看了之后,一脸难色地说:“这个手术难度太大了!如果万一不慎损伤了胰腺、碰触了胰管,便会形成胰瘘,很危险啊!”于是,参与手术的同事都看向贾立群,满眼的问号。贾立群凭借娴熟的诊断经验,借用B超机的探头引导着,让外科医生把胰头翻过来,后面朝上,找了一个基本没有胰腺组织的位置作为手术的入口。外科医生小心翼翼地用手术刀慢慢划向深层组织,护士不时地为主刀医生擦着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两个小时后,外科医生终于小心翼翼地切除了那个小囊肿——手术终于成功了!
因为曾经有过两次手术的“前科”,原本一直悬着心的孩子的父亲得知这次手术圆满成功之后,紧紧拉住医生的手含着泪连声说谢谢,外科医生说:“哎呀,你还是感谢‘B超神探’贾主任吧。这台手术能成功,一大半儿是他的功劳!”
从那台手术之后,“B超神探”的“名号”,就先在同事们之间传开,继而在患者中间传开了。
在儿童医院B超检查室的桌子上,永远都会放着一摞摞一线诊室医生开具的检查单,单子的左边都明确地写着:“请贾主任作B超检查”,“贾主任B超”,“贾立群B超”之类的医嘱……有一天,贾立群给一个患儿做完检查,孩子的父母还是不走。贾立群微笑着问:“您还有什么要我做的吗?”“我就是想问问您,您给我们做的是‘贾立群牌’的B超吗?”患者家长这句话逗得贾立群和在场的同事都笑了。的确,“B超神探”贾立群不仅成了北京儿童医院的品牌,还成了B超诊断方式的品牌。到最后,以至于让对医学科学不太了解的患者家长,误认为“贾立群B超”是一种比他们印象中的“普通B超”更高级的检查仪器。
事实上,外人根本不知道,贾立群之所以能够在B超检查方面拥有一双如此精准的“火眼金睛”,是他下的功夫太大了。他为提高技术技能,利用休息时间拍摄手术切除标本,对照B超图像研究分析;为减轻患儿呕吐症状,他研究B超机理,把低频探头转为高频探头做儿童钡餐;为防止患儿哭闹,他把冰凉的耦合剂挤在手里捂热后再给孩子抹上……他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出儿童超声图像的特点和规律,成为我国儿童超声领域的拓荒者。数十年在影像医学一线的坚守,他的梦想已经成为他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深深刻在了贾立群的脑海里,化作无穷动力,日逐一日地为他“不让一个孩子误诊漏诊”的理想增添着一道道七彩的颜色。如今,贾立群主任一手带领出来的团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患者家长的认可,他们除了预约“贾立群B超”外,还争相预约“王小曼B超”“王玉B超”“王佳梅B超”……
——贾立群主任已经以身作则地带出了一支“金牌B超团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儿童医院还会出现更多的“金牌B超医生”……
专家简介
贾立群,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从医36年,带领团队改革创新,将预约时间从2个月缩短为2天。接诊量达30多万人次,无一漏诊误诊;确诊7万多疑难病例,挽救了2000多名急危重症患儿的生命。他主持完成的《超声在诊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应用》科研课题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先后荣获“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首都十大道德模范”“全国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4年,他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相关热词搜索: 火眼金睛 现形 病魔 神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