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智能电网的绩效目标与性能特征分析

智能电网的绩效目标与性能特征分析

时间:2025-08-02 14:33:04 浏览次数:

摘 要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的加剧、环境监管要求日趋严格与国家能源政策的最新调整,电力网络跟电力市场、用户之间的协调和交换越来越紧密、电能质量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等分布式发电资源数量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初露端倪,传统网络已经难以支撑如此多的发展要求。本文就将针对智能电网的绩效目标与性能特征做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智能电网;性能;绩效

人们正在提出发展智能电网(SmartGrid)的设想,实现对传统电网基础上的升级换代。而国外许多研究机构和企业也正在积极推动智能电建设。为了在智能电网领域寻求突破、加强联系与合作,已形成了一个全球性联盟组织。

1 智能电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并非是一堆先进技术的展示,也不是一种着眼于局部的解决方案。智能电网是以先进的计算机、电子设备和高级元器件等为基础,通过引入通信、自动控制和其他信息技术,从实现对电力网络的改造,达到电力网络更加经济、可靠、安全、环保这一根本目标。

为了理解智能电网,需要站在全局性的角度观察问题,综合考虑智能电网的2个维度,即绩效目标和性能特征。

2 智能电网的绩效目标

2.1 绩效目标

智能电网的绩效目标可以分为3类,即A、电网性能目标、B、经济目标和C、社会目标。

A、电网性能目标

(1)可靠性——电网应具备向用户不间断供电的能力,这种能力由电网容量充裕度和网络运行安全性达标2个部分组成。

(2)抗攻击——在电网设备或计算机系统遭到攻击时,电网可以有效地抵御,避免发生大停电或重大损失;抗攻击性还包括提高电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改善电能质量——电网除了需要具备事故应对能力外,还应当保证系统的电能质量满足要求。

B、经济目标

(1)经济性——在满足电网安全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电网运行应当符合经济优化原则,进行合理的定价和资源分配,实现市场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

(2)生产效率——电网的生产应当遵循效率原则,尽可能实现各种资源充分利用,降低资产替换成本和网络损耗,增加资产使用容量,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C、社会目标

(1)用户满意度——电网能够及时准确地发布更多的公共信息,提供多种选择,方便用户的自我管理;在发生紧急事件时提前通知用户,使其能够有效应对;通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减少用户的停电损失。

(2)保护环境——电网通过支持或实施对发、输、配、用等环节的技术和体制改造,减少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从而在气候变化控制方面做出贡献。

(3)保障人身安全——电网应尽量避免对作业人员人身伤害,不对公众健康形成影响。

电网还有其他一些绩效目标要求。如随着经济的发展,电网应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负荷需求;改变传统的集中发电模式,适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要求等[1]。

3 性能特征

智能电网的性能特征界定了它异于其他形式电网建设方案的关键点,也是实现上述绩效目标的内在要求。

3.1 自愈——稳定可靠

自愈是实现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主要功能,指无须或仅需少量人为干预,实现电力网络中存在问题元器件的隔离或使其恢复正常运行,最小化或避免用户的供电中断。通过进行连续的评估自测,智能电网可以检测、分析、响应、甚至恢复电力元件或局部网络的异常运行。

3.2 安全——抵御攻击

无论是物理系统还是计算机遭到外部攻击,智能电网均能有效抵御由此造成的对电力系统本身的攻击伤害以及对其他领域形成的伤害,一旦发生中断,也能很快恢复运行。

3.3 兼容——发电资源

传统电力网络主要是面向远端集中式发电的,通过在电源互联领域引入类似于计算机中“即插即用”技術(尤其是分布式发电资源),电网可以容纳包含集中式发电在内的多种不同类型发电,甚至是储能装置。

3.4 协调—电力市场

与批发电力市场甚至是零售电力市场实现无缝衔接;有效的市场设计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和可靠性管理水平;电力系统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电力市场竞争效率的提高。

3.5 优质——电能质量

在数字化、高科技占主导的经济模式下,电力用户的电能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实现电能质量的差别定价。

3.6 集成——信息系统

实现包括监视、控制、维护、能量管理(EMS)、配电管理(DMS)、市场运营(MOS)、ERP等和其他各类信息系统之间的综合集成,并实现在此基础上的业务集成[2]。

4 性能特征与绩效的匹配

智能电网的性能特征与绩效目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某一项性能特征总是对应着一些与之相关的收益

4.1 智能网络的技术支撑

建立坚强、灵活的网络拓扑坚强、灵活的电网结构。我国能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很不平衡,为了缓解此现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开展了特高压联网工程、直流联网工程、点对点或点对网送电等工程的实施建设。如何进一步、优化特高压和各级电网规划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互联电网的形成,电网的安全稳定性与脆弱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主网架结构的规划设计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只有灵活的电网结构才能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等突发灾害性事件对电网安全的影响。

4.2 实现开放、标准、集成的通信系统

智能电网的发展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电网需要具有实时监视和分析系统目前状态的能力:既包括识别故障早期征兆的预测能力,也包括对已经发生的扰动做出响应的能力。

4.3 配备高级的电力电子设备

电力电子设备可以实现电能质量的改善与控制,为用户提供电能质量满足其特定需求的电力,同时它们也是能量转换系统的关键部分,所以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的全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文亮、刘壮志、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09,33(13):1-11.

[2] 陈树勇、宋书芳,马文媛,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

33(8):1-7.

相关热词搜索: 电网 绩效 特征 性能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