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儿童阑尾炎误诊为急性胃肠炎3例分析

儿童阑尾炎误诊为急性胃肠炎3例分析

时间:2025-08-02 01:54:05 浏览次数:

儿童阑尾炎是小儿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急危重病症,患儿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在短时间内即可发生穿孔、坏死、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若不及时诊断并治疗,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故应重视早期诊断;通常典型的阑尾炎诊断并不困难,主要是典型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均能很快确诊,荆州市妇幼保健院近5年以来共收治了3例早期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的阑尾炎,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3例: 患儿甲,男,4岁3月,体重正常。发病至入院为4 d,临床表现:腹泻、发热,高达38.6℃,伴烦躁不安,呕吐,为胃内容物;大便次数多,一日达15次,为水样便,每次量少。腹部疼痛不显,在外院诊断:急性胃肠炎,行抗炎补液,口服思密达等对症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即来本院,门诊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17.69×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85.5%,CRP19.02 mg/L,大便常规可见脓球(+);腹部B超:陶氏腔少量积液;查体:T38.8℃,腹平,右侧中腹部压痛,腹肌较紧张,肛诊直肠右前壁触痛,入院诊断:阑尾炎?弥漫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入院后积极术前准备,加强抗炎,补液,急诊行阑尾探查手术,术中见腹腔内脓性液,粪臭味,阑尾为结肠后位,阑尾盲端与结肠壁及腹后壁形成膜状或索条状粘连,分离粘连后,可见阑尾末端一直径0.4 cm穿孔。行阑尾逆行切除及腹腔引流术。

患儿乙,女,5岁3月,营养,体重正常。发病前曾有不洁饮食史,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伴有恶心、呕吐,粘液血便,腹部立位片示:肠腔扩张,有小气液平面,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23.35×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92.5%, CRP17.14 mg/L,尿常规:血细胞(+);在本院儿内科以“急性胃肠炎”治疗,患儿症状未见改善,查体腹肌紧张,反跳痛明显。腹部B超:未见明显包快,转至本科,诊断为:弥漫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入院后积极术前准备,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阑尾为盲肠后位,末端与盲肠及后腹膜粘连,末端胀大,呈暗红色,可见一约0.3 cm穿孔,考虑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并穿孔,行阑尾切除及腹腔引流术。

患儿丙,男,3岁6月,营养,体重正常。发病至入院为3 d,临床表现:低热,水样腹泻,恶心、呕吐,纳差,腹部立位片示:肠腔积气,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19.50×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88.7%,CRP24.02 mg/L,轮状病毒抗体(),入院诊断:急性胃肠炎,中度脱水,行抗炎、补液等支持治疗,未见明显好转,2 d后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腹肌紧张,请本科会诊,查体:全腹压痛,并有肌紧张,右侧中腹部压痛最为明显,反跳痛明显。考虑为“弥漫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转入本科治疗,积极术前准备,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阑尾为盲肠后位,与盲肠及后腹膜粘连,中段可见一直径约3 mm穿孔,近侧可扪及粪石一枚,行阑尾切除及腹腔引流术。

2 结果

3个病例术前均不同程度表现出急性胃肠炎表现,腹泻,恶心、呕吐,麦氏点压痛并不明显,初次正确诊断率为0%,均在2~3 d后表现出腹膜炎表现,全组均手术切除阑尾及腹腔引流术,病理检查:蜂窝织炎性阑尾炎1例,坏疽性阑尾炎并穿孔2例,其中1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

3 讨论

据报道婴幼儿阑尾炎的误诊率35%~50%。且穿孔率达33%~52%,术后并发症高达10%~20%,死亡率在0.01%以上[1]。这与其解剖病理及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易误诊、误治有关。

3.1 小儿阑尾的解剖及病理 小儿阑尾部淋巴组织丰富,阑尾壁却很薄,肌层组织少,发炎后淋巴水肿严重,很容易造成阑尾腔梗阻,血运障碍,故较易出现穿孔。婴幼儿盲肠位置高和活动性大,压痛点多在麦氏点上方。同时本病例3例均为盲(结)后位,超声检查容易受到结肠气体的干扰,未能及时发现结肠后的发生肿大的阑尾[2],加之患儿年龄较小,大网膜发育不全,难于粘连形成局限性脓肿[3]。所以随着病情发展,很快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而肠道炎症刺激肠蠕动过快,加之肠壁水肿,肠管重吸收水分能力下降,所以疾病首发表现均为急性胃肠炎的表现,6岁以下的婴幼儿常不能准确表达腹痛性质和配合体格检查,且缺乏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的症状,腹痛和痛部体征往往也不固定,故临床误诊率高。

3.2 辅助检查与诊断 由于体液免疫功能的不足,补体缺乏和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差,再加之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因而,容易出现高热,白细胞升高较成人明显,白细胞增高,一般在15000左右,中性核增多。另外中毒症状也较严重。化脓性阑尾炎白细胞总数可升高到(10~12)×109/L;有脓肿形成或弥漫性腹膜炎时则白细胞可达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0.85~0.95,并且有核左移,一般认为中性粒细胞增多至0.85以上多反应病情较重,有时还可见中毒颗粒。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可作为术前判断阑尾炎程度的辅助指标[4]。

肛门指检对鉴别痢疾、肠炎、肠套叠有重要价值,不能忽视其诊断中的重要性。观察患儿触压直肠右壁反应明显,初步确定阑尾周围局部炎症,如指诊可感到直肠周围组织水肿肥厚,多可考虑阑尾穿孔盆腔积脓。

早期腹膜有渗出,胃肠道功能受到抑制,产生明显肠鸣音减弱和腹胀。阑尾穿孔后可见便频、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

B超对阑尾图像的显示是基于病理变化,其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敏感性均较高,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可根据阑尾腔宽度增加,诊断出阑尾周围脓肿的大小。如发现阑尾的直径≥6 mm则可以诊断为阑尾炎,但超声检查容易受到结肠气体的干扰,未能及时发现结肠后的发生肿大的阑尾,当然也与检查医生的经验有关联。

作者认为通常小儿发热、腹痛即应考虑到阑尾炎的可能,立即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观察。不能除外阑尾炎的患儿应住院严密观察。如反复检查中发现右下腹有明显压痛,且不愿活动,或喜右侧屈膝卧位,走路时腰部屈曲。多提示阑尾炎可能,留院期间,一旦确诊为阑尾炎,即可及时开展手术,既可有效的避免阑尾穿孔,又能有效的降低医疗风险。

总之,由于小儿阑尾炎早期症状不典型,检查时小儿又难于配合,这些都是临床上出现误诊误治的原因,而小儿的解剖及生理特点使之病情变化较快,较早时间即可出现穿孔。虽然本病例3例均为盲(结)后位,临床表现极似急性胃肠炎,但只要仔细观察,结合肛诊、血液分析、C反应蛋白、B超提示等影像资料也完全可以早期确诊、及时手术,减少穿孔率和减少并发症。

参 考 文 献

[1] 李晓庆,周德凯.小儿阑尾炎误诊分析.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4(2):125127.

[2] 赵燕.超声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海南医学,2008(11):8889.

[3] 张金哲,潘少川,黄澄如.实用小儿外科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83.

[4] 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93.

相关热词搜索: 胃肠炎 阑尾炎 误诊 儿童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