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乳喂养的优点很多,也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母乳喂养不能坚持的因素有三方面。医务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端正多数母亲的认识,使其坚持母乳喂养。
关键词:母乳喂养;重要性;阻碍因素及措施
母乳喂养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母乳喂养的优点很多,对母亲的健康恢复、母爱的培养,尤其对新生命的健康成长显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也逐渐回归到大众的认知中。而母乳喂养的成功与否也是专业人士不断探讨的话题,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母乳是婴儿天然的最佳食品。母乳成分与热量适宜,易消化吸收,母乳的质与量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变化以适应婴儿的需要。分娩后最初2~4天内的乳汁为初乳,初乳稠色黄、脂肪含量较少,球蛋白含量较多,产后5~10天内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过渡乳含脂肪量较高,蛋白质与矿物质逐渐减少,产后l0天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所含蛋白质较低,而脂肪乳糖高。母乳喂养降低了婴儿患病率。从母乳营养成分分析,母乳中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富含球蛋白及抗体,母乳喂养能提高婴儿的免疫力,降低婴儿的患病率。母乳喂养降低了死亡率,减少后代谢疾病。母乳喂养可增进母子感情,母子频繁接触,有利于婴儿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发育,还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母乳新鲜无污染,温度适宜,经济方便。
二、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母乳喂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很多人都知道母乳喂养的好处,但由于对泌乳机制及母乳喂养技巧等知识的缺乏,即使母乳喂养也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影响母乳喂养有三大因素:①社会家庭因素:由于家庭模式的改变,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及代乳品充斥市场等,使人们的母乳喂养意识渐渐地淡漠了。②产妇自身因素:由于缺乏母乳喂养知识,害怕哺乳引起体形变化,影响日后健康。③医院方面的因素:产科的环境、医护人员对母乳喂养的重视程度等。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力推荐所有婴儿出生后4~6个月必须给予母乳喂养,而后逐渐添加副食品,母乳喂养已作为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初乳是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的最佳天然营养品,能满足新生儿的特殊需要。但仍有不少母亲因各种原因未能坚持做好,其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1.母亲缺乏有关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具体表现在:①在妊娠期未能接受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学习,未能做好在婴儿出生初期以及成长期实施正确哺乳的思想准备。②不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不知如何哺乳。
③产后初期或初褥期受某些因素影响,部分产妇自觉无奶或奶量减少,就放弃哺乳或添加食品。泌乳是通过神经、激素的调节,即只有通过吸吮,刺激乳头,才能促进乳汁的分泌,只有早吸吮,频吸吮,乳汁分泌才愈早,乳量也才愈多。④忧虑、害怕无奶,精神压抑也是其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母亲都能产生婴儿需要的足量乳汁,以满足出生4~6个月婴儿对营养的需求。因此,在此期间内,母亲要充满信心、坚持按需哺乳,不要给婴儿添加任何奶制的辅助食品。否则会造成母乳分泌减少,以致丧失母乳喂养的信心和能力。
2.缺少哺乳经验。尽管理论上熟悉了母乳喂养的好处,也有哺乳的愿望,但因没有经验,如在哺乳过程中由于喂奶的姿势不正确,含接错误,不会乳房护理、挤奶等,则可能引起婴儿哭闹、乳头疼痛皲裂、乳汁分泌迟缓、乳房肿胀、乳量不足等,导致中断母乳喂养。
3.母亲或婴儿患病终止哺乳。婴儿患病常使母亲紧张惊吓而出现心理、精神障碍,可能引起泌乳减少,加之患儿吸吮欲望和能力减弱,最终可能导致乳汁减少甚至停止母乳喂养。其实,医务人员应告诉母亲,越是婴儿患病期间,越是需要母乳,除非有禁忌。因为母亲患病而影响哺乳的不多,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乳腺局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用某些药物能进入乳汁并影响婴儿生长发育的应停止哺乳。一旦传染期已过、身体状况恢复,药物代谢排泄后则可恢复哺乳。
三、坚持母乳喂养的措施
不难看出多数母亲不能坚持母乳喂养是不能自身调理的情况而过早终止的。医务人员要态度和蔼,指导热情,关怀细致,使产妇心情愉快,充满自信。①对孕产妇做好分娩和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使其充分了解分娩的过程和母乳喂养的技巧,及早了解对可能出现情况的应对措施,减少产前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产后及时进行母乳喂养指导,发挥哺乳母亲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作用。②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家庭成员应充分认识孕产妇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处理好与孕妇的关系,使孕妇减轻心理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到分娩和哺乳中去。③医护人员应针对产妇产后心理脆弱、易受暗示和依赖性强的特点,态度和蔼热情,关怀细致,提高产妇的自信心。一般婴儿断奶的时间应在12~24个月完成断奶过程。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