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及投资状况研究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及投资状况研究

时间:2025-08-02 17:41:45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周建梅(1971-),女,河北正定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社会与经济。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温州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元化政府体育投资发生改变,逐渐形成了政府、社会力量、企业、个人及家庭等多元投资主体共同投资的局面。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投资

中图分类号:G808.1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594-03

近年来,我国“三级训练网”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体委系统一条龙训练体制的中间和底层出现招生困难,尤其是县级业余体校严重萎缩,使青少年后备力量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目前,业余训练主体县级体校萎缩,后备人才选拔困难很多,运动员的退役安置问题严重等,这一系列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寻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新型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温州,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温州民办教育颇有特色。温州民办学校模式,与温州当地特定的历史条件、经济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但经济因素起着最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处在这种背景下的温州体育及其人才培养也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风采。温州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属于我国业余训练体系,是我国三级训练网中的中级与初级两层,具体为中小学运动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单项俱乐部、业余少体校、体育运动学校等,本文以在温州处于主导地位的体校,有公办市级体校、公办县级体校及几个主要民办体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的投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总结经验为其它地区后备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操作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

1.1 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于在2002年11月中下旬与2003年8月底至9月中旬进行的,走访了温州体育局及所属各单位及3所民办体校,还发放回收问卷获取了有关温州体育的一些详细资料。

1.2 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走访专家,设计了教练员的调查问卷。制定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1份,其中有效问卷88份。由于问卷是在调查、分析、专家审议、试验性填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正而成的,内容和结构是有效的。

2 结果与分析

温州体育,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温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得益于其生存的土壤——得天独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可以说发达的温州区域经济孕育了温州体育。在温州体育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较有特色,可以说是深深打上了温州区域经济的烙印,并随着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的提出及优点 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前正处在市场经济环境、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双轨制下,公办体校、民办体校、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俱乐部等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呈现出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可以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概括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温州区域经济模式与民办教育的影响下,利用多种力量投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按需办学,大家办学,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形式多样化;注重文化教育,发挥体育特色,主动进行体教结合;实用为主,讲求效益,充分利用并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由点到面辐射发展;通过率先改革和建立多种培养形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来促进区域体育迅速发展的一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

温州培养了众多的竞技体育人才,且业余训练工作成效显著,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2.1.1 温州培养出众多竞技体育人才 温州公办体校出人才: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以出游泳人才著称,瑞安市体校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其它几个公办县(市)级体校如永嘉县体校、平阳县体校、乐清市体校、文成县体校等也培养出了一些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并继续为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做贡献。

温州民办体校无论是民办股份制体校还是民办私立体校都培养出了不少竞技体育人才。如股份制民办体校温州市竞技体校出拳击人才,民办私立体校平阳育英体校出武术与重竞技项目人才、南宋文武学校出武术人才。

由此可见,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多渠道、多形式,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温州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产物,是温州竞技体育发展的特色。

2.1.2 温州业余训练工作成效显著 温州在处理业余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时颇有借鉴之处,现分别论述。

2.1.2.1 较好地解决了运动员的出路 对温州教练员进行有关运动员出路解决途径的调查统计(图1)表明,教练员认为靠运动员个人运动水平的占35.2%,靠家庭社会关系占24%,靠教练员占13.6%,靠体校占23.9%,靠合作办学单位占2.3%%,靠其它占1%。可见温州各级体校运动员的出路主要是通过个人运动成绩、家庭社会关系、体校和教练员来解决的。

在对按运动才能分流的运动员的去向是否满意的调查中,28.4%和2.3%的教练员认为满意与很满意;54.5%的教练员认为一般,只有14.8%的教练员认为不满意。还对运动员的去向进行了调查,少部分运动员进入了专业队(或体育院系专业队),部分进入了高一级的学校;部分不能升学的学生,如有些民办体校的毕业生,由于在体校的严格要求下,改掉了一些坏习惯并学习了一些知识技能,当了公安武警,对学生或家长来说受益都不小,正因如此民办体校受到一些家长的青睐。温州在实际训练工作中较好地解决了运动员的出1路问题,使运动员的出路基本畅通。

2.1.2.2 能正确地处理运动员的学训矛盾 对学训矛盾问题的有关调查表明,运动员训练的同时必须要兼顾文化学习,高达72.7%的教练员持很肯定的态度;22.7%的教练员持肯定态度;只有4.5%的教练员认为无所谓;没有人持否定意见。说明教练员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训练与文化学习二者不可偏废任一方,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中,学训兼顾显得更为必要。

温州的教育与体育现正处于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发展阶段。体育教育属于教育的一部分,是有体育特色的教育。体育教育的发展为教育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而教育为体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解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措施与解决的办法。温州的体育教育在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尤其是各体校根据自身情况,主动进行体教结合。温州各体校无论是校长、教练员还是文化课教师都非常重视文化学习,否则家长是不愿意让子女参加体育训练的。可见温州在市场导向下,业余训练中大多数体校能自然而然

地主动进行体教结合。

2.1.2.3 较合理地评价教练员工作,激发了教练员的工作热情 对温州体校如何评价教练员工作进行了调查(表1),可见对教练员的工作评价主要还是运动成绩为主。

访谈时有的教练员说虽然评价依然是运动成绩为主,但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训练必须要走科学化道路,不能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训练也不能拔苗助长,毕竟业余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输送人才,而不仅仅是出成绩。仅从这一角度来说,温州一些教练员的认识是好的,符合人才培养发展与体育发展的要求。

温州对教练员的评价合理,尤其是民办体校对教练员的评价比较合理。民办体校在市场规律下更能较全面地评价与激励教练员,使其人尽其才,充分施展才能。为了激励教练员的积极性还从福利与奖励做起,按市场规律办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如温州体育局为了激励广大教练员的干劲,对培养出优秀运动员的教练员重奖,而且对出校的运动员如获得了好成绩照样可按比例加分。这些措施大大激励了教练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2.1.2.4 业余训练体制改革确保温州业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体校承担运动员训练发展前景如何的调查统计显示,36.4%的教练员认为说不清,34.1%认为前景暗淡必须改,29.5%的教练员认为前途光明。对于体制改革将运动员培养放到重点中学,由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共管,教练员中有59.1%的持赞同意见,17.1%的持否定态度,33.8%持无所谓的态度。由此可见,多数教练员认为体育人才培养进入学校是理所当然的,借助重点中学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发展体育也是大势所趋。

业余训练的出路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哪里?对于业余训练体制制约体育发展的问题温州体育界人士深有感触,认为业余训练体制必须改革。他们认为业余训练应该放到学校中去,这样可以利用学校的学生资源和教育资源,以及教育部门强大的物力、财力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至于民办体校,都是为了办教育,应该没有政策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育教育)要双轨、多轨制,这样有竞争才能更好地发展。

2.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的投资状况 体育投资指资金投入体育领域中,用以提高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以及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体育要发展,最根本的物质保证是资金投入,这是不争的事实。把竞争机制引入竞技体育人才的管理中,把人才培养推向市场,走社会化道路是发展的趋势。目前,温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体系正在发生变化。

由于教育、经济两个方面的因素,使温州政府部门下决心采取借助民间财力,借鉴自费办集镇、办机场等经验,依靠专业户和有识之士,走多形式、多渠道办学的路子,大力发展民办体育教育,逐步形成市场需求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化和学校管理规范化的民间办体校的特色。

传统的温州政府一元化体育投资体制正向全社会办体育投资体制转变,温州的体育状况为之焕然一新。一是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二是国家办学与民间办学相结合。温州体育部门不再就体育论体育,而是围绕社会体育需求、发展市场经济谈体育人才培养;并注重同教育界的沟通与互补;还大力推进体育改革,努力把握体育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动权,大力兴办体育产业,以增强体育的自身造血功能,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发展。

本着“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运作原则,充分发挥不同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体育投资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为了营造良好的运动训练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与保障,温州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个人等投资主体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行投资,形成社会各界多渠道进行体育投资的全社会共同发展体育的势头。利用政府财政、产业经营启动体育投资,特别是竞技体育的投资要形成二个主体:第一个主体是地方财政,它主要服务于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以及后备人才培养等。第二个主体是社会公众,他们以资助、捐赠、消费等方式给予竞技体育投入。而青少年后备人才梯队,它的经费来源与训练所处层次有关,训练层次越低则健身、娱乐、休闲的色彩越明显,从社会及个人所获资金的比重越大。调查表明温州业余训练中训练经费主要是以学生家长投入为主,尤其是民办体校家长投资的比重更大。由于青少年比赛层次较低,不容易走向市场,故比赛经费主要是依靠温州政府与体校的投入。由于市级、县级公立体校、民办体校走向市场的比重依次加大,也就是说温州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变革就象当初经济改革一样也是从底层开始的,是从下到上进行的。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民办学校,其训练经费中家长投资的比重较大。

温州体育局为保证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大了对温州体育运动学校的投入,扩大了该校招生数目,而且一改体育运动学校只招收运动员的做法,招收了部分赞助生,从而以差养好保证温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稳定发展。此外,还利用场馆进行体育培训与训练获得了一些收入。瑞安市体校则利用地方政府的投资兴建体育中心,还利用体校的师资与场馆进行各类体育培训、训练,以获取发展资金。温州市竞技体校是一所民办的股份制体校,资金有股份资金还有银行贷款,以及温州市体育局投入的场馆建设资金等。

总之,温州体育投资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投资渠道拓宽化的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趋势。温州体育投资逐渐形成了政府拔款与社会筹款相结合的一种态势,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投资体制的改革,温州政府体育投资虽然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企业投资、个人投资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并将在体育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结论

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温州区域经济模式与民办教育的影响下,利用多种力量投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按需办学,大家办学,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形式多样化;注重文化教育,发挥体育特色,主动进行体教结合;实用为主,讲求效益,充分利用并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由点到面辐射发展;通过率先改革和建立多种培养形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来促进区域体育迅速发展的一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

2)温州的业余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且温州业余训练工作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温州在独特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业余训练中的部分项目率先走向市场,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运动员的出路;主动进行体教结合,从而较正确地处理了学训矛盾;较合理地评价了教练员工作,通过奖励等手段激发教练员的工作热情,从而保证温州业余训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温州原有的一元化政府体育投资模式发生改变,逐渐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由政府、社会力量、企业、个人及家庭作为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形成政府拨款与社会筹款相结合的一种投资态势。

参考文献:

[1]温州体育局.温州新体育[J],总1-11期,2001-2004.

[2]张林.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投资体系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  [3]温州体育局、教育局内部资料,2000-2003.

[4]温州市统计局.温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相关热词搜索: 温州 人才培养 状况 模式 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