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诺夫哥罗德中世纪俄罗斯的文化中心

诺夫哥罗德中世纪俄罗斯的文化中心

时间:2025-08-02 13:14:51 浏览次数:

诺夫哥罗德是俄罗斯最古的城市之一,创立于基辅罗斯时期(882—1240年),位于连接中亚与北欧的贸易道路上。

诺夫哥罗德是中世纪东正教的宗教中心,拥有众多重要的教堂与修道院。

同时,它也是俄罗斯的建筑艺术中心。

作为俄罗斯伟大的东正教圣像画与壁画画家安德烈·鲁比洛夫的老师,

希腊人狄奥凡的壁画和中世纪遗址群共同讲述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与绚烂的文化。

与俄罗斯的大城市相比,这座小城更多了一分宁静,一分纯净,恍惚间回到了遥远的罗斯王国。

基辅罗斯——历史上第一个俄罗斯国家

俄罗斯最初的居民为东斯拉夫人,他们在公元3—8世纪成为欧洲独立民族之一。根据俄罗斯编年史记载,一个叫留里克的瓦兰吉人在862年被选举为诺夫哥罗德的首领。882年,留里克的继承人奥列格向南扩张领土,征服了原先向哈扎尔帝国进贡的基辅地区,以基辅为首都、在第聂伯河谷成立了第一个东斯拉夫人的国家──罗斯王国,史称“基辅罗斯”。基辅罗斯的统治者逐渐统一了所有的东斯拉夫部落,向拜占庭与波斯远征,控制了斯堪的纳维亚与拜占庭帝国之间、沿伏尔霍夫河与第聂伯河的贸易路线。

10 —11世纪,基辅罗斯成为欧洲最大、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弗拉基米尔大帝(980 —1015年) 及其子雅罗斯拉夫(1019 —1054年)创造了基辅罗斯的黄金时期。988年开始,基辅罗斯从拜占庭帝国引入东正教,由此开始了拜占庭文化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奠定了俄罗斯未来千年的文化发展方向。

11—12世纪,由于突厥部落的不断入侵,斯拉夫民族人口大规模向北迁徙。此时期也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封建分权时期,留里克王朝的家族成员共同统治着基辅罗斯,他们不断进行着内部斗争。位于西北部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位于东北部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以及位于西南部的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等三个公国逐渐强盛起来,基辅的中心地位被削弱了。

1237—1240年蒙古入侵,基辅罗斯最终分裂成多个小公国,罗斯民族人口损失参半。入侵的蒙古人以及被他们所征服的突厥民族(库曼人、钦察人与保加利亚人)即著名的鞑靼人,他们建立了金帐汗国,俄罗斯公国大多成为金帐汗国的附属国。146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最终领导俄罗斯挣脱了金帐汗国的统治,统一了整个中部、北部的罗斯地区,成为第一任“全俄罗斯大公”,结束了基辅罗斯及其后分裂的罗斯公国时代。

在俄罗斯历史发展中,基辅罗斯时期可以说是奠定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该时期不仅建立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王国,更接纳东正教文化、融合斯拉夫民族传统,确立了独一无二的俄罗斯文化。东正教虽然是罗斯王国从拜占庭帝国引入的宗教,但在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建立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纳当地传统,以其独特的宗教仪典与建筑空间来展示着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核心,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俄罗斯人民。中世纪的诺夫哥罗德始终在俄罗斯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基辅罗斯后期,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仍旧是俄罗斯重要的文化与政治中心,将俄罗斯的宗教传统延续至今,也因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没有君主的中世纪城邦

根据20世纪中晚期的考古发掘,诺夫哥罗德城的历史可追溯至10世纪晚期,该时期正是罗斯人基督化的时期,城市街道用木料铺设,大部分建筑也为木制。“诺夫哥罗德”意为“新城”,由此推断在10世纪之前,这里曾经有一座更为古老的城市。

诺夫哥罗德首领奥列格于882年以基辅为首都建立罗斯王国,诺夫哥罗德因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性而成为罗斯王国第二大城市。基辅罗斯君主的长子(继承人)被任命为诺夫哥罗德君主;如果基辅罗斯君主还没有继承人,诺夫哥罗德则由行政长官管理。

1136年诺夫哥罗德人驱逐了君主,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时期由此开始。当地贵族通过城市议会来管理这个城市共和国,这样的组织系统仅见于诺夫哥罗德与普斯科夫。汉萨同盟城市也有类似的组织系统,它们与诺夫哥罗德具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商贸经济的繁盛正是支撑诺夫哥罗德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此后的两个多世纪中,市民邀请了也驱逐了数名君主。然而理论上说,诺夫哥罗德从来没有成为正式的共和国,强势的君主能够将他们自己的意愿凌驾于城市之上。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国家之一,控制着欧洲东北的大量土地,从今天的爱沙尼亚延伸至乌拉尔山脉,但拉多加湖与奥涅加湖以北地区人口稀少,从来未曾有过真正的政治组织。

共和国时期,诺夫哥罗德最重要的人物是行政长官,也被称为市长,他由城市议会从城市贵族中选举而出。诺夫哥罗德大主教也拥有非常高的地位,由他为市长宣誓入职。市长与大主教共同管理城市。君主权力衰弱,但他在军事、立法官与司法上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城市议会的民主程度仍值得商榷。直至13世纪,诺夫哥罗德始终是北欧商贸道路上的重镇,同时也大量向外出口皮毛。

在整个中世纪,诺夫哥罗德的文化都非常兴旺。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桦树皮信件,这可能说明当时该地区的识字率相当高。在诺夫哥罗德出土了马其顿以北最早的斯拉夫语书籍以及最早的芬兰语铭文。大主教积极推动着史书的撰写,也资助圣像画的绘制与教堂的建设。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诺夫哥罗德最终无法为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足够的粮食,不得不依赖于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地区的粮食进口,导致了该城的最终衰败。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吞并了诺夫哥罗德,城市议会被解散,相当一部分人口被迁往别处定居。直至1570年,诺夫哥罗德仍是俄罗斯第三大城市。16世纪的最后十年,沙皇鲍里斯恢复了诺夫哥罗德的贸易特权,提高了诺夫哥罗德大主教的地位。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诺夫哥罗德经历了一系列动荡。到17世纪末,城市又重新繁荣起来,建造了一批雄伟的建筑。

“双城记”——左岸克里姆林,右岸商业区

诺夫哥罗德是俄罗斯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艺术与精神中心之一,大部分古老的俄罗斯古教会斯拉夫语手稿(11世纪)均在诺夫哥罗德写成,包括一部12世纪的史学史著作及15世纪晚期第一部完整的斯拉夫语新约、旧约。这里是俄罗斯民族风格石质建筑的起源地,也是俄罗斯最古老的民族画派创始地之一,在整个中世纪期间,诺夫哥罗德城对俄罗斯艺术的发展影响重大。诺夫哥罗德保存着俄罗斯中世纪及11—19世纪重要的建筑遗产,见证了俄罗斯建筑的发展历程。1992年,诺夫哥罗德的重要纪念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沃尔霍夫河将中世纪的诺夫哥罗德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左岸的克林姆林与右岸的商业区。“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在蒙古语中为“堡垒”之意。俄罗斯很多城市都建有克林姆林,是一片由城墙围绕的城市宗教中心。诺夫哥罗德的克林姆林原址曾是异教徒的墓地。989年前后,诺夫哥罗德第一任主教Ioakim Korsunianin在墓地上建造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克林姆林由此成为教会的土地,但很多当地贵族仍在城内建造住宅。

克林姆林城墙始建于1044年,1116年又有增建。早期的城墙很可能只有土质基础,其上立着木栅栏。14世纪,石墙取代了原先的土城墙,城墙上还建起石塔。1437年,沿沃尔霍夫河的一段石墙倒塌后重建。诺夫哥罗德目前所见的克林姆林呈545米长、240米宽的椭圆形,城墙周长1487米。城墙建造于1484—1490年,由莫斯科工匠砌筑,17世纪又进行了加固。城墙上有9座塔楼,其中最高的Kokui塔楼建于18世纪,有银色的穹顶。

一条道路由西向东西,穿过克林姆林,跨过沃尔霍夫河,连接着商业区。这条主要道路也将克林姆林分为南、北两个相对均衡的区域。道路北面耸立着克林姆林的主要建筑——神圣智慧大教堂。大教堂东南有一座钟楼,有5个钟架,它是由尤弗米尤斯二世大主教建造的。大教堂西北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宫殿——建于1433年的多棱宫,过去是大主教的主要会议厅;这里还有俄罗斯最古老的钟楼(15世纪中期)与最古老的时钟塔。这三个建筑最初均由尤弗米尤斯二世大主教建造,时钟塔于17世纪倒塌,1673年重建。

俄罗斯千年纪念碑位于内城中心,建造于1862年,其上为俄罗斯历史上最重要人物的青铜像。纪念碑南侧是诺夫哥罗德城市博物馆与诺夫哥罗德地区图书馆,它们在帝国时期是诺夫哥罗德的行政大楼。博物馆中陈列着精美的圣像画藏品以及展示城市历史的其他展品。西南城墙附近有天主之母代祷教堂,圣安德鲁Stratilates教堂靠近东南城墙。编年史中还记载了一些已然不存的克林姆林建筑,包括城门上的礼拜堂以及圣鲍里斯与圣格列布教堂等。

由克林姆林东门出来,跨过沃尔霍夫河上的步行桥,即到了右岸的商业区。商业区西南是雅罗斯拉夫庭院,这里原先是诺夫哥罗德的主广场,留存有18世纪的市场拱廊。市场东部的街道两侧有很多小教堂,它们都是13 —16世纪由商业行会赞助建造的,还有18世纪为叶卡捷琳娜女皇建造的“路宫”。

商业区建筑包括很多该城最古老的教堂,如位于伊蕾娜街的救世主显圣容教堂始建于12世纪中期,现存建筑为1374年建造。教堂内部的壁画由拜占庭画家希腊人狄奥凡于1378年绘制,虽经过修复,但仍十分模糊。教堂中原有一幅圣母神迹圣像画,传说该画曾在与苏兹达里人的战争中拯救了诺夫哥罗德城,因此被看作是该城独立的标志。17世纪下半叶,在救世主显圣容教堂旁专门为这幅圣像画建造了圣母神迹大教堂,该教堂是一座莫斯科风格的建筑,内部也装饰有生动的壁画。目前圣母神迹圣像画藏于神圣智慧大教堂。

根据编年史记载,商业区也有城墙围绕,伊蕾娜街的救世主显圣容教堂紧邻城市东门。从莫斯科到来的大主教及其他显要人物从东门进入到诺夫哥罗德城中,教士与民众在这里捧着圣像画与十字架迎接大主教,列队跟随他穿过伊蕾娜街,经过市场,走过沃尔霍夫河桥,到达克林姆林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与大主教宫。

神圣智慧大教堂——俄罗斯的石头史书

诺夫哥罗德以中世纪俄罗斯建筑而闻名于世。神圣智慧大教堂又称圣索菲亚大教堂,它是诺夫哥罗德大主教的教堂,掌管诺夫哥罗德教区,也是诺夫哥罗德最重要的中世纪建筑。

这个石头大教堂高38米,原有5个穹顶,建造于1045—1050年,取代了诺夫哥罗德第一任主教Ioakim Korsunianin主教在989年左右建造的橡木大教堂。大教堂由弗拉基米尔·雅罗斯拉夫资助建造。它是俄罗斯保存最好的11世纪教堂,可能是俄罗斯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最早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建筑物。大教堂虽然被称为圣索菲亚,但并不是献给任何一个叫索菲亚的女圣人,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的智慧,因此诺夫哥罗德主教堂是献给上帝的神圣智慧,模仿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12 —15世纪,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的精神中心。诺夫哥罗德人以这座教堂为傲,诺夫哥罗德人宣称,“我们没有君主,我们只有上帝、真理与神圣智慧大教堂”。这座大教堂是诺夫哥罗德城市的象征,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哪里有神圣智慧大教堂,哪里就有诺夫哥罗德”。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第一座依照当地传统建造的斯拉夫大教堂,区别于拜占庭样式的教堂。教堂的石墙质朴厚重,没有任何装饰。阳光透过狭窄的窗户射入教堂内部,形成神圣的空间效果,令人联想到的不是当时流行的希腊式教堂,而是西欧的罗马风建筑。

诺夫哥罗德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与同时期建造的基辅圣索菲亚大教堂拥有不同的风格。一位艺术史学家曾说,基辅圣索菲亚大教堂如同新娘,而诺夫哥罗德圣索菲亚大教堂则是一位勇士。诺夫哥罗德大教堂的装饰极少,砖的使用也非常有限,建筑空间强调竖向的组织,而不是横向的联系。这些建筑特征影响着诺夫哥罗德的建筑师们,在尤里耶夫修道院大教堂(1119年)与安东涅夫修道院大教堂(1117年)上能够清楚地看到这种影响。

大教堂的穹顶呈头盔状,这是在12世纪50年代大火之后修复形成的。大教堂上主穹顶呈金色,1408年由Ioann大主教赞助镀金。第6个、也是最大的穹顶位于一个塔楼之上,将人们引向上层的空间。中世纪时期,这里藏有诺夫哥罗德宝物,还有一个由雅罗斯拉夫开设的图书馆。1859年,当图书馆迁往圣彼得堡科学院时,它的藏书量多达1500卷。目前,列弗大主教依据传统,在这里重建了图书馆。

1108年,尼基塔主教下令绘制教堂内部的壁画,然而不久主教即去世,还未来得及开工。礼拜堂的壁画绘制于1144年尼福大主教时期,他还下令粉刷了大教堂的外部。由于火灾频繁,此后的几个世纪不断重绘壁画,原有壁画很难辨认了。教堂南入口内有一幅壁画,描绘的是4世纪圣君士坦丁与圣海伦娜发现真十字架的故事,这幅壁画是大教堂中最古老的艺术品。19世纪60年代,教堂内部局部重绘,目前所看到的壁画基本上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了。

大教堂西入口的青铜门非常著名,传说是1156年在马格德堡制造的(也有文献称是在波兰普沃茨克制造的),1187年从瑞典西格图娜作为战利品带回来的。最近的分析认为它可能是15世纪中期买来的,显然是受到了大主教尤弗米尤斯二世授意而为之的,他是西方艺术与建筑的爱好者。

长久以来,这座大教堂被当做诺夫哥罗德最重要的墓地,埋葬着该城历史上47位著名人物,包括君主、议会议员、主教、大主教以及行政长官。雅罗斯拉夫本人及其母亲安娜即葬在这里。

16世纪70年代,大教堂被伊凡四世的秘密警察洗劫,之后由列昂尼德大主教主持修复。18世纪开始,诺夫哥罗德的大主教与行政长官搬到圣彼得堡居住,被称为诺夫哥罗德与圣彼得堡的大主教或行政官。大教堂本身由教区主教管理。纳粹占领诺夫哥罗德期间,克林姆林损毁严重,幸而大教堂本身幸免于难。大教堂主穹顶上的十字架被西班牙步兵团掠走,穹顶在战争中受损,穹顶中的巨幅基督像被毁。苏维埃时期,大教堂改为博物馆。

1991年教堂重新回到俄罗斯东正教教会手中,成为当地居民日常礼拜的场所。虔诚的教民每天早早来到教堂唱圣歌,在教堂入口处领取不同的信纸,填写不同的祈祷词,祝福在世的以及已去世的亲人。延续千年的正教信仰重新回到这座古老的建筑之中,而千年之久的大教堂也使这一信仰更加坚定。

今日诺夫哥罗德——发展中的历史城市

诺夫哥罗德位于北欧重要的商贸道路之上,这一地理优势为城市带来了艺术与文化的繁盛,也保证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诺夫哥罗德在中世纪之后并没有停止发展,商贸、文化与艺术仍不断推动着城市的繁荣。教育是诺夫哥罗德文化的重要部分,诺夫哥罗德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先建造大型校舍的城市之一,高水平教育也直接推动了诺夫哥罗德书籍制造与印刷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诺夫哥罗德的艺术产业发达,这里是俄罗斯圣像画与实用装饰艺术的中心。

诺夫哥罗德在中世纪老城的基础上不断向外扩张,主要是在沃尔霍夫河左岸沿河向北、向西发展,以围合之势环绕老城。在城市规划上,克林姆林仍是左岸的中心,城市道路由这个中心向外放射延伸。连接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的铁路线在距离克林姆林1.5千米的地方穿过城市,火车站与克林姆林以林荫大道连接,游客们下了火车步行穿过浓郁的树荫,来到克林姆林西城门前开阔的广场之上,看着高高的围墙上露出的洋葱头穹顶,怎能不心怀神圣与敬仰?克林姆林城墙外的护城壕沟已然干涸,一片青绿的草连接着近200米宽的环城森林,中间点缀着喷泉,这里成为当地居民最喜爱的休闲场所。克林姆林依然是诺夫哥罗德宗教、文化与艺术的中心,城中的老建筑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宗教功能,或改造为博物馆。

克林姆林东南部与沃尔霍夫河之间形成了一个公共河滩,每到晴朗的夏季,城中的居民纷纷到河滩上晒太阳,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带来勃勃的生机。

一座新桥从克林姆林环城绿带北侧延伸至沃尔霍夫河右岸。河东的中世纪商业区城墙已不存在,城市发展相对停滞,路边的住宅多处于亟需维护的状态。但城里随处可见的东正教小教堂使这片老城充满古老与神圣的气息,这些教堂大多数仍在使用。沿街的露天小市场取代了中世纪的商贸城,当地妇女在这里兜售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水果,价格便宜又美味。

诺夫哥罗德是俄罗斯经济最为开放的城市之一,目前城市经济主要依靠外来投资,当地政府给予外来投资者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外来投资的重点为重工业,特别是无线电电子通讯业、家具业与化工业。随着投资水平的提高,当地人口随之增加,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新生力。诺夫哥罗德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高于其他俄罗斯城市,无家可归的人口比例低于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其中的原因可能不仅仅只是城市经济的发达,也仰仗于当地浓郁的宗教氛围与暖暖的人文关怀。

相对于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等俄罗斯大城市,诺夫哥罗德更好、更完整地保留着基辅罗斯时代的城市布局,拥有众多中世纪以来的历史建筑。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的生活轨迹变化不大,他们是东正教的虔诚信徒,保持着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城市发展为当地人带来生活的便利,历史的积淀与现代生活并行不悖,使诺夫哥罗德成为一处迷人的宜居之所与游览胜地。

相关热词搜索: 俄罗斯 文化中心 诺夫 世纪 罗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