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是世界防空导弹发展的执牛耳者,在冷战期间,其发展、部署的地空导弹数量要比其潜在对手部署的总数还多。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国力和总体科学技术水平与苏联比较不增反降,研制全新的导弹系统力不从心;但是庞大的出口市场又让俄罗斯各个设计局和导弹公司垂涎,因此纷纷在原有型号上研制大批改进型防空系统和导弹。
发展背景
至少有两个原因使苏联十分注重发展地面防空导弹系统。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用战斗机抗击敌方轰炸机轰炸地面部队和工业目标并不是十分有效。第二,德国一些较为先进的防空导弹概念受到了苏联的肯定。此外,苏联非常善于使用地对地火箭和空对地火箭的战争经验也促使其注重在作战中使用火箭和导弹武器。
由于斯大林担心美国使用战略轰炸机对苏联进行核攻击,苏联研制并部署了S-25(“萨姆-1”)。这种导弹的复杂性和外形尺寸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苏联投入服役的第二代地空导弹系统,即著名的S-75(“萨姆-2”)是一种中程防空系统,而同为第二代产品的S-125(“萨姆-3”)则是用来对付低空飞机的。此后办联首次部署机动中程防空导弹2K12(“萨姆-4”)、近程肩扛式防空导弹“箭-2”(“萨姆-7”)和稍大一点的“箭-1”(“萨姻-9”)。与此相对应,苏联海军发展了自己的防空系统,但它们经常和陆基防空系统使用相同的导弹。
在完成中近程空域的覆盖之后,苏联开始为防空军发展远程的S-200系统(“萨姆-5”),同时发展了第二代机动中程防空系统KUB(“萨姆-6”)和短程的OSA(“萨姆-8”)。也就是说,在60年代中期,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好、最完善的覆盖高、中、低空的立体防空网,而在随后的10年,苏联则致力于维持这种优势。
尽管西方对苏联大肆发展防空导弹有所顾忌,但是他们却常常低估苏式导弹的性能,导致经常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例如1961年“萨姆-2”击落U-2侦察机和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战机遭到“萨姆-6”导弹的攻击),使西方的专家和指挥官感到震惊。为此,西方研制部署了大量对抗设备,并改进战术,这又促使苏联人改进已有的防空导弹系统并不断研发新的型号。
在苏联解体之前,其最新型的防空导弹包括9K38“针”(“萨姆-18”)便携式防空导弹、2S6/2K22“通古斯卡”(“萨姆-19”)弹炮合一武器系统、9K330“道尔”(“萨姆-15”)、9K37 BUK(“萨姆-11”),S-300V(“萨姆-12”)和S-300P(“萨姆-10”)系统。当它们被外界所了解时,这些系统几乎都代表着世界同级别防空导弹的顶尖水平,对于任何空中目标(无论是固定翼飞机还是直升机、无人航空器或者战术弹道导弹)来说,它们都是不能忽视的威胁。
当这些系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服役的同时,为了保持在防空导弹技术和使用方面的优势,苏联人开始研究下一代防空导弹的技术。到90年代-初期,一些项目的原型已经研制成功,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部分研制项目大大拖后甚至干脆被取消了。在苏联解体之前接近成功的项目则被保存下来,这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俄罗斯新一代防空导弹系统。
便携式防空导弹
“针-S”
KBM设计局的9K338“针-S”是苏俄便携式防空导弹家族(包括“箭-2”、“箭-2M”、“箭-3”、“针”、“针-1”)的最新成员,从外形尺寸上看与以前的同类导弹相差不大(仅仅是发射装置有所不同),这表明俄便携式防空导弹具有相当的继承性,然而这也使得西方分析家常常为分辨这些型号而头痛。
就导弹本身而言,“针-S”的新型9M342导弹同9K38“针”所使用的老式9M39导弹在外形上非常相似,但是性能上的差距却很大。通过对便携式防空导弹在不同区域的战斗使用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俄罗斯人认为虽然双模导引头能够增加制导精度,但是大多数导弹在同目标遭遇之前往往不能始终“跟随”目标,这就使直接碰撞的几率总在一个较低水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人员引入了激光近炸引信,同时增加了导弹战斗部的重量——几乎是“针”的2倍,这就保证了较好的杀伤效果。将这种战斗部装到如此小的弹体上并不是件容易事,最终不得不减小发动机尺寸。为了使导弹射程不至于因此减少,俄罗斯人从优化弹道入手,采用比例导引法,使导弹在飞行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从而使导弹射程在减少发动机装药的情况下并没有缩短。出于同样原因,导弹采用全新的控制单元,它拥有4个活动面,而不是以前的2个,这似乎也表明新型导弹摒弃了原有的极坐标目标系,而引入垂直坐标系。果真如此,那么导弹在飞行中可能不再像原来那样快速旋转了。同9M39导弹使用的9E410型氮制冷双模导引头相比,新型导弹的双模红外导引头更轻、更灵敏,抗干扰能力更强。“针-s”的发射装置可增加1部敌我识别系统和轻型热成像系统。
“针-S”于2001年完成了官方测试,它是目前各型便携式防空导弹中最轻的一种,就其作战效能来说也可能是最好的。当然,俄罗斯人声称在巴西、新加坡和韩国进行的对比试验表明,即便是较老的“针-1”(“萨姆-16”)也要优于西方的RBS-70、“星爆”和“毒刺”POST型防空弹,不过这个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除了基型的单兵便携式型号以外,“针-S”可以采用双联装的方式从老式的带有三脚支架的DJIGIT发射架上齐射。目前俄方正在设计一种新型三脚架发射装置,用于安装1枚“针-S”及其发射筒。它能够装备和使用无线电台和1L110-2型电子显示装置,通过这个装置接受由营9S482M6自动化指挥控制站传输的信息,操作人员可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战术态势。
2001年,俄方透露了一个新的发展项目,即“凤凰”(PHOENIX)防空系统,它装于类似美制“悍马”车的GAZ-3937“沃德尼克”4×4轮式车上。“凤凰”系统能够携带8枚“针-S”导弹,但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新型热成像装置,可以覆盖360°范围。据称这种装置能够从15千米远的距离上跟踪战斗机大小的目标,而发现直升机和空对地导弹的距离分别为10千米和5千米。除了“沃德尼克”以外,“凤凰”系统也能装于其他类似的车辆上。
其他进展
在最近俄罗斯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展计划中,“针-D”也是一种较引人瞩目的系统。这种导弹同样基于9K38系统,但是其导弹和发射管则被分为两部分。在使用前,它们能够很快组装在一起。这种系统主要配发空降兵部队,产量较少,而且现在已经停产。即便如此,目前俄罗斯仍有一定数量的“针-D”存货,主要供特种部队使用。
从80年代中期以来,就有谣传说苏联,俄罗斯拥有一种与RBS-70非常相似
相关热词搜索: 俄罗斯 新一代 防空 扫描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