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陈寅恪在成都(1943-1945)

陈寅恪在成都(1943-1945)

时间:2025-08-02 17:41:32 浏览次数:

[摘 要]1943年12月至1945年9月,陈寅恪执教于成都燕京大学,兼任华西协合大学特约研究员。在成都期间,陈寅恪尽心于教学与著述,前后开设了5门课程,总共撰写了14篇文章(旧说12篇有误),基本上完成了《元白诗笺证稿》一书。在成都期间,陈寅恪与巴蜀学人及寓蜀学人交游往来,与林思进、蒙文通、李思纯、张大千、罗忠恕及吴宓、钱穆、徐中舒、闻宥、缪钺、严谷声等互有来往,又多方搜求刘咸炘的著作。成都也是陈寅恪的失明之地,“流转西南,致伤两目”。陈寅恪的成都岁月值得追忆,但其影响不宜拔高。

[关键词]陈寅恪;成都;燕京大学;学术;交游;目疾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国时期巴蜀学术研究”(12BZS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10@ZH005)。

[作者简介]彭华(1969-),男,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成都 610064)。

“自笑平生畏蜀游,无端乘兴到渝州”(《庚辰暮春重庆夜宴归作》),“昔年人日锦官城,曾访梅花冒雨行”(《甲辰人日作》)。

陈美延、陈流求编:《陈寅恪诗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7、123页。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1890-1969),曾经结缘于四川的成都与重庆。1940年3月、1941年3月,陈寅恪两度飞赴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1943年12月底至1945年9月14日,陈寅恪执教于成都燕京大学,兼任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前后相计,陈寅恪在成都的时间将近21个月。

在成都期间,陈寅恪一家先后居住过两个地方。刚到成都之时,在“借用原华美女中校舍的燕京大学”(陕西街27号),与李方桂(1902-1987)一家是楼上、楼下的邻居(“随后李方桂伯父一家来到,就住在我们家楼下”)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176页。。1944年暑假之后,因授课地点改至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陈寅恪一家遂迁居至华西坝广益学舍45号,“此处环境幽静,树林较多,我家住在一座二层楼房的底楼,居住条件改善不少”

陈流求:《忆先父陈寅恪在成都燕京的日子》,转引自卞僧慧纂,卞学洛整理:《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17页。。

一、教学与著述

(一)教学

相关资料显示,在执教于成都燕京大学的三个学期中,陈寅恪总共开设过5门课程,即1944年春季的“魏晋南北朝史”“元白诗”,1944年秋季的“唐史”“晋至唐史专题研究”“元白刘诗”

卞僧慧纂,卞学洛整理:《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219-221页。。1945年春季,陈寅恪因目疾住院治疗,而在燕京大学的授课遂因此中辍。

回忆资料显示,陈寅恪在成都燕京大学的教学是很成功的。当年在燕京大学上学的学生回忆,“(陈寅恪)先生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燕大同学的殷切教诲却使我们永志不忘”

黄辉家:《缅怀一代宗师陈寅恪教授》,《燕大文史资料》第五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由于陈师讲课内容精辟,极富启发性,听讲的不仅是学生,华西坝其他大学也有不少教师来听课”

石泉、李涵:《追忆先师寅恪先生》,转引自卞僧慧纂,卞学洛整理:《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220页。,“时为金陵大学中文系主任的高文先生,每课必来听,并详记笔记。后迁往华西大学教室授课时,著名诗人、文学家林山腴思进教授亦来听课”

唐振常:《重读〈柳如是别传〉忆陈寅恪先生》,《书林》1990年第1期。该文后收入唐振常:《川上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除大课堂的本科教学外,陈寅恪还在燕京大学指导研究生。1944年秋,刘适(石泉)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

石泉(1918-2005),原名刘适,安徽贵池人。妻李涵(1922-2008),原名缪希相,祖籍江苏江阴。,成为陈寅恪的研究生。石泉、李涵《追忆先师寅恪先生》说:“石泉可能是唯一在陈师指导下作中国近代史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这也有一些偶然性,是在某日夜间陪侍陈师聊天时谈定的。……后来就与陈师商定以《中日甲午战前后的中国政局》为题,开始搜集材料。1948年写成了一篇十五万字的论文,惜原稿已在文革中全部丧失,思之怅恨!”

转引自卞僧慧纂,卞学洛整理:《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225-226页。

笔者按:石泉的回忆文字有误。其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之中国政局》,并不是《中日甲午战前后的中国政局》。又,其硕士学位论文后失而复得。1991年,石泉获悉,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接收燕京大学图书馆的资料中,尚存有此篇。1993年,石泉前往复印全文。后略事整理,改名为《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于1997年11月由三联书店出版。参看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自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關于陈寅恪在成都燕京大学的教学,有两个问题需要在此略做论述与辨析:一个问题涉及教学内容,即陈寅恪当年是否在课堂讲授“杨玉环是否以处女入宫问题”;一个问题涉及听众,即郭沫若(1892-1978)是否曾经想来成都听陈寅恪讲课。这两个问题的“爆料人”,都是同一个人,即当年在成都燕京大学读书的唐振常(1922-2002)。

唐振常说,他在成都燕京大学读书时,选修了陈寅恪所开的四门课程——“魏晋南北朝史”“元白诗”“唐史”“元白刘诗”。根据唐振常回忆,当时的著名话剧导演贺孟斧想去听陈寅恪的课

贺孟斧(1911-1945),原名善柯,江苏武进人。中国舞台美术家,话剧导演。,但一听说陈寅恪第一课就讲“杨玉环是否以处女入宫问题”,他以为无聊,就不去听课了。唐振常在前后两篇文章中都说到了这一话题,并且两篇文章的文字高度吻合。

相关热词搜索: 陈寅恪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