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是王羲之51岁风格成熟时的代表作。它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我国魏晋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里程,历代书家无不奉之为圭臬。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早年工书法,师从卫夫人(铄),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书和行书,字势雄强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影响极大。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山阴兰亭(故址在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宾主兴致盎然,成诗37首,众人公推王羲之作序以存念。王羲之即乘兴而作。手稿共28行,324字,前松后紧,间有涂改数处,极为自然随意,达到了“心手双畅”的圆融境界,再加上酒后微醉,如有神助。
唐时《兰亭序》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后,相传王羲之真迹随其殉葬于昭陵。存世唐代摹墨迹以《神龙兰亭》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实际上均为唐临本。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相关热词搜索: 行书 兰亭序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