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宁波慈城黄山古村特点的探析:一个士村

对宁波慈城黄山古村特点的探析:一个士村

时间:2025-08-02 19:37:11 浏览次数:

摘要:日本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于2008年、2009年两次访问宁波慈城黄山村,缘于一百三十多年前,黄山村王氏族人在日本和在黄山村与冈千仞等日本文人所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对这些王氏族人的研究,发现明、清两代四百多年来,这是一个培养士大夫的家族,久盛不衰。黄山村是一个“士村”。为此,对其特点、成因及其进入工业时代后的前途和人才培养之路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中日文化交流;士村;族田制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159—07

一、探析黄山古村特点的缘起

(一)日本友好访华团两次访问黄山村

2008年10月9日、2009年9月19日,日本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江幡武(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理学博士)连续两次率团访问宁波市慈城镇黄山村。访问的目的,一方面如2008年10月14日,《宁波日报》以题为《日本友人来我市寻访旅日诗人故居》的报道中所说的:“据此次前来的日本友人介绍……他们在研究日本著名学者冈千仞时发现其在1884年曾来王氏故居游学,因此萌发了前来考察访问的念头,以续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百年佳话。” 冈千仞是在他访华期间受我祖父王惕斋的邀请访问黄山村半个月,并住在我出生的祖居中。另一方面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黄山村有4个王氏族兄弟——王治本、王惕斋(王仁乾)、王藩清(王琴仙)和王汝修,去日本并在日本住了三四十年和冈千仞等一些日本文人所结下的友谊。

(二)冈千仞笔下的王氏家族

冈千仞(1833—1914)号鹿门,仙台藩士、汉学家、诗人、作家、旅行家,是日本维新人士。历任文部省出仕、教职及修史馆员、图书馆长等职。48岁辞官后,专心从事教育、游历、著作。前后有弟子3 000人,著述达300余卷。为褒奖他在维新时期的胆识和功绩,时为皇太子的大正天皇召见过他。临终前被授予从五位的叙位。冈千仞于1884年5月29日从横滨乘船出发来中国。6月15日上海《申报》以《文士来游》为题报道冈千仞“前日至沪行箧中有书数百卷诸友荐引笔札数十函此固日本名流中之矫矫者也”。冈千仞在中国访问行程近万里,历时320日,会见中国官员、文人近200名。见过李鸿章、盛宣怀等达官贵人,俞樾、李慈铭、汪士铎、王韬等名流学者。交往时大多用笔谈,有时亦由陪同的王惕斋口译。交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各个方面。冈千仞为人豪爽,往往直言不讳,畅抒其见,甚至有时与对方展开激烈辩论。冈千仞在访问期间,“有所闻见,必手记。”这些用汉文写的日记总题名为《观光纪游》,约60 000字。《观光纪游》经张明杰的整理,已由中华书局于2009年5月出版。

黄山村地处宁(波)绍(兴)平原,是南方典型的水网地带,即一二公里就有一条河流的平原。位于慈城镇(原慈溪县县治)西南5公里。东西约1.5公里、南北约1公里。

黄山村居民主体是王姓家族,一村一族。1884年,冈千仞访问黄山村时,王氏家族至少已在该村居住了三百年。由于王氏家族“子孙鼎盛”,因此又分为很多支派。王惕斋属“少峯公派”。这些“派”的下面,又分很多支脉。如“少峯公派”第8代王严理于嘉庆元年(1796)建成有5进的“大夫第”,就成了“少峯公派”下的一个支脉。王严理有5个儿子,也就是有5房。后来第3房,在“大夫第”的东面100米左右处盖了一个大宅院——“白屋”,这一房的子孙也就搬出“大夫第”。王惕斋属3房,冈千仞住王惕斋家中,也就是住在“白屋”了。不过,“白屋”的子孙虽然搬出“大夫第”,但到我出生时(1929年)仍认为是属于“大夫第”支脉的。一个支脉,住在一个大宅院中。这些大宅院都盖在以后黄山脚下的祠堂为中心的东、西两侧。和清朝时北京的房子不能高过皇宫一样,黄山村的房子也不能高过祠堂。每一所住宅用围墙围起来,占地面积都很大。都有一个名称,如“大夫第”、“白屋”、“旗竿门头”、“树桥头”等。里面住着几家、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但是在这一个大宅院中的每一户又自成一“区”,“区”间有走道(叫弄堂)或门相通,走道也有门,这些门想关就可以随时关上。至于划成多少区,视其中有多少户而定。 “白屋”(解放后全部拆掉,建粮仓)在黄山村来说,是一个比较小的宅院,但占地面积也有1万平方米左右。这种宅院的布局体现了民国以前“大家庭”的特点,非常典型。

下面就是冈千仞《观光纪游》中所记载的黄山村王氏家族的主要情况。

1.“芦苇弥岸。时见村落。是为慈溪北郊(注:应为西南郊)。小沟左折。直致王君门前。珠垣(景星)、再培(迪中)、並卿(景威)、致和(仁中)、砚云(仁厚)出接。皆惕斋族兄弟。王氏,慈溪大族,分宗以来,族人同居三世,广厦连宇,画为十数区,分灶同产,男女婢仆六七十名。吾与惕斋同发横滨,瀛海万里。食息寝处,无日不相与。遂访其家。举族欢迎,如亲兄弟。此亦文字因缘。非偶然者。砚云,举人,有才学。笔谈致晡。”“ 並卿尝为福建霞浦县令。有学问。”

此处,“皆惕斋族兄弟” 指“大夫第”支脉,即王惕斋同一曾祖父的族兄弟等。

2.“此间士大夫屋宅,四周垣壁,高二三丈,重门严锁。填石若砖为中溜,设大瓮四五,以贮雨水,曰煎茶非雨水,不发香味。堂设坑床、案桌、椅子,揭名人书画,文房器具,烂然照座。屋内分六七区,族人各占一区,耕耘作业,皆任隶氓。富贵者多就都会,开商店,遣族人及若隶属监督,不躬亲。子弟至八九岁,必延师学举业。闺阁尤极美丽,卧床丹艧,帷帐四垂,价自四五十元至百元。其所以自奉,极为矜贵。已无衣食之忧,偃然自足,渐流骄奢。”

3.“栗蓭(义宽)设飨。中土飨客,八人一案,陈果实肉脯,或六种或八种,终饮不撤,人具一盏,无献酬之烦。肴馔多皆膏炒,吃了更进,至十数种若二十种。最后进杏仁羹、八宝饭。饭毕,温巾热汤,拭面擦手,踞床吃茶。”

4.“观王氏家庙。壁书先中书君家训十二条。族人登科第者,皆书联额揭壁。族约尤严,曰降入非流者,不得与祭。非流谓窃盗犯刑。操俳优、仆役、剃刀、舁丁诸贱业类。” “子弟知读书有才气者,专耗精神于八股之学。及其累试不第,漏不平于酒色,颓然自放,不役心于世事,猖狂为达,放诞为豪,妄庸为贤,迂疏为高。或至溺洋烟,荡资产,卖子女,缩性命,不自悔焉。余来此累月,略得中土之病源,附记于此。”

5.“赴王仁和之邀。仁和兄斝侯(仁爵)以善書,游我国,现同桼园客于新泻。族人会集,表卿曰:‘曾制军(国荃)赴上海接法使,论安南之事,和战决此一举。今日之事,不战则无以树国威。唯我朝尚文不尚武,其主绥抚,固非畏彼,不忍残害无辜生灵。以伤天地之和气也。’余曰:‘宋一代贿契丹以立其国,此事非无例,唯非盛德之事而已。’众论和战利害,满座嚣然。顾彼以大舰大炮劫中土,开埠口二十所,此不特中土古来所无,实为五州之变局。而士人矒焉如无见,漠焉如无闻,犹以绥抚为辞柄,以姑息为得策,上下蒙蔽,偷安旦夕,余不知此事何所归着。”

6.“更设烟具别室,二人对卧。且吃且话,此为常法。余痛驳烟毒缩人命、耗国力,苟有人心者,所不忍为。砚云不悦,曰:‘洋烟行于中土,一般为俗,虽圣人再生,不可复救。’此虽非由衷之言,亦可以知其成弊害,一至此极。魏源尝论烟害曰:‘耗中土之精英,岁千万计。此漏不塞,虽万物为金,阴阳为炭,不能供尾闾之壑。’又曰:‘日本水战火攻,不如中土,止以陆战之悍,守岸之严,刑罚之断,号令之专,能禁邪教,断烟害,使彼不得轻犯。谓我水战火攻,不如洋人,犹可;谓守岸禁邪。不如日本,可乎?不可乎?号令之不行海外,犹可;今并不行于海内贩烟、吸烟之莠民,可乎?不可乎?’此实沉痛之言。而中人不猛省于此,何也?”

相关热词搜索: 黄山 探析 宁波 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