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落在创新能力培养。文章对2010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总结出“团结务实、四位一体、创新发展”的核心精神;联系该校的具体培养措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不同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解读,归纳出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创新人才;教育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037-04
一 引言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电化教育,受当时美国视听教育广泛传播的影响,我国的一些教育人士采用“引进来”的战略,将幻灯片、录音机、广播等媒体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由最初的电化教育发展成如今的教育技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教育技术不断了解和采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将“新”的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是教育改革实现现代化的至高点和突破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这意味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在发生,意味着教育技术需要不断发展。
在信息化如火如荼发展的新时代里,创新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时代变化发展,教育技术经历了信息化之前、初步信息化和信息化后期的发展,作为引领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培养模式,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寻求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道路一定不能照搬国外发展模式,需要办出中国特色。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使教育技术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突破教育技术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规划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明确将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前,首先要确立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徐州师范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涉及对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考虑“四位一体”的全能型人才培养,二是注重基础培养,弘扬“拼搏务实”的研究精神,三是时代呼唤的“创新型人才”。对前两者的考虑决定了我们的专业人才具备厚基础、强能力的特性,而创新型则映衬了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二 “团结务实”厚基础人才培养
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开始,教育信息化逐步成熟,给教育技术人带来了无穷的机遇,但是我们也要保持高度警惕,要有一定的危机意识,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做好教育技术人的发展工作。就目前某些高校出现的“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被其他部门吞并”、“教育技术领土有萎缩的趋势”、“教育技术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仍旧很困难”等现象进行分析,多数原因是因为他们并没有静下心干实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因此,教育技术人的发展在整个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教育技术人必须有弘扬拼搏、只争朝夕的精神,徐州师范大学对学生的培养提出高标准、高要求,例如,在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的建设中,提倡团队协作,模块化分工;对本科生我们要求紧在前头,将课程适当迁移,减少第七学期的课程,第八学期只用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前六学期里勤奋努力,高效地完成大部分课程学习,在第七、第八学期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扎实和特色的准备;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该校强调向专业大师学习,吃苦耐劳,做好科研,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发表论文,能翻译一份10万字的外文专业资料,具备自身特色研究等等。高标准下处高成果,团结协作,拼搏务实,做高水平学科研究者,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挑起将教育技术科发展为一流学科的重担。
三 “四位一体”全能型人才培养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创办于1993年,在过去的17年中,教育技术专业团队的教师学生都不断思考教育技术高效发展的问题,专业发展一直坚持“以生为本、全能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坚持“将教育技术从教学辅助航道,驶向主航道,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持”的可持续发展路线,该校的2010教育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中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维导向,如图1显示。若将教育技术比作一个人,则“技术”为人之躯干,“理论”乃入之灵魂,“艺术”即人之衣服,“工程”是人之肢体,集技术、理论、艺术与工程为一体的教育技术人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
1 “技术”层面
对教育技术人的“技术”涵养的提升,归根溯源与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定位分不开,此技术有别与我们传统意义上对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它是用以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根据AEC了94中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5个部分,我们可知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无论是有形的技术(物质形态的技术以及人对机器的操作等)还是无形的技术(长期反思得出的经验和能力等)。因此,教育技术专业就应当培养具备这些“技术”素养的人才。
该校在技术性的培养方案上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在本科生教育中,通过不断优化建网、管网、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数据库应用方面的课程,组织师生团队对动画、多媒体软件进行深入研究,在课程设计、实践操作、研究开发、评价反馈各个环节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在研究生教育中,提出了20个“一”的能力培养方案,其中要求每一位研究生精通一门技术,至少取得一项专业技能证书。这些都反映该校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中对技术的重视,真正做到教育技术人的技术精湛。
2 “理论”层面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有着教育的本真。理论研究是必须的,之所以称之为灵魂,因为它是建构整个学科体系的基础,也是进行实践的先导;教育技术的理论范畴大概包括其他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教育学、技术哲学、系统方法论等)以及教育技术自身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的教与学理论基础、教育信息传播学、教学系统设计等),我们需要在多学科理论的支持下,发展完善和自身的理论体系,使学科建设逐步走向成熟。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中,不仅花大量的心血对技术进行研究,对理论研究也不松懈,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该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团队以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信息素养教育为主,共同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引进徐州市信息技术科研专家对信息技术教法进行研究和讲解;在研究生三大主要能力和20个“一”的具体能力中提出:研究生阶段至少在CSSCI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独立或合作申报一个校级及校以上的项目。除此之外,多次邀请教育技术顶级专家来我校交流:聘请国外专家,利用网络课堂,对“教育技术中技
术、设计和教学”的问题进行讲学,做到不仅学习研究该领域国内的发展,拓宽眼界,脚踏实地地研究教育技术在国外的发展。从以上培养方案可知,强技术、厚理论是该校教育技术人的基础发展,打造和培养基础化信息技术教育人才。
3 “艺术”层面
“技术强”是要求学生在具备解决教育信息化问题的“多面手”,能掌握先进的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传授学生新的技术和方法;“理论深”则要求教育技术人具备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规等理论基础,通晓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提升自身学习和研究的高度。在该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指出,在学习研究中,不仅将问题的学习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在艺术层面上进行发展凡
教育技术人的价值不仅仅是熟练操作技术,而且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人性化、情感化,在该校的教育技术人培养方案中,重点改善多门课程内容,注入新的艺术培养内容,如:将摄影基础、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修改为数字影像技术与艺术,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实现“用美的界面吸引用户的眼球,用靓的色调温暖他人的心灵,用炫的设计感染师生的灵魂”的培养目标,在极富艺术感的熏陶下,学生老师共同完成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影像技术》等重大科研成果。教育技术人的发展需要具备让技术发挥完美的“艺术性”涵养,让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4 “工程”层面
之所以将教育技术的工程性问题比作“人之肢体”,源于工程的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工程可以理解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一套规范,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技术水平后,应当将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工程即为完成事情所需的理论和方法的集合。如何具体实现教育技术的“工程”,该校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位,比如免费向学生全天候开发实验室,让学生多实践多动手操作;组织大家共同参加多项作品大赛,积极创作集技术、理论、艺术于一体的高质量作品;对本科生的毕业要求由毕业论文改为基于毕业设计的毕业论文。对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强调学生必须有到业界锻炼一个月的实践能力。独立完成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一个模块的职业拓展能力,以及举办一次前沿问题专题讲座的学术科研能力。
四 “创新发展”时代性人才培养
教育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学科,它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成长,在这个高度提倡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教育技术人如何将我们的阵地做强做大,如何在这个充满新技术、新科技的时代里扎根,关键问题在于创新。徐州师范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努力探索创新培养目标和模式。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
切实的创新目标方案的探索能高效地指导人才培养,该校师生根据我国的发展国情,结合社会发展对教育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制定了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生教育中,该校主要以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和教育人才,该目标很明确,意在将教育技术毕业生打造成适应时代的综合型人才,做到教育技术人不仅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者,此外,拓宽教育技术专业口径,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使教育技术人能在相关企业、社会部门工作。在研究生教育中,该校努力探索三大能力培养和20个“一”的能力培养目标, 目标设定的背后有着该校领导教师殷切的期望,积极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时刻不忘教育技术人的一流发展目标,做到“基础厚”、“技术强”、“研究新”。
2 创新培养制度
在确定培养目标后,该校制定严密的培养制度,教师学生工作安排井然有序。首先,建立“三师型”教师队伍“’,要想培养出色人才,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必须完善。该校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建立完善的“三师型”教师队伍,旨在从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三方面严格要求教师,做到培养出的教育技术人不仅能做出高质量的研究,能熟练操作教学所需技术,能进行优质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而且以一个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协作办事能力的形象步入社会,其次,根据不同层级的学术,我们划分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对本科生培养。该校从“业界锻炼制”、“学历作品制”、“能力导向制”三方面入手,意在将学生培养为具备超高教学水平,较宽实践视野,高位艺术思想的新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中该校扩大教育类型,除科学学位硕士外,招收现代教育技术硕士,允许更多专业的学生进入教育技术专业学习,共同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和创新。在研究生教育中,该校倡导20个“一”能力培养制,如图2所示。在学生的实践和反馈中不断完善制度,极力打造具有徐州师范大学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培养出特色教育技术人才打下扎实基础。20个“一”培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1)实践能力——上好一门课;助教一门课;指导一名本科生:精通一门技术;协作教师开发一门网络课程;到业界锻炼一个月;参与一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至少取得一项专业技能证书;观摩一次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或相关比赛:(2)学术科研能力一一为未来发展确定一个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一项校级以上作品奖;在CSSCI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举办一次前沿问题专题讲座;参加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报告:参加一项教师的课题;独立或合作申报一个校级及校级以上的项目;(3)职业拓展能力一一负责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一个栏目或子栏目:在一个研究开发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翻译一份10万字外文专业资料:对其他某一专业或领域有较深入研究。
3 创新教学资源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不仅体现在目标的探索,制度的确定,在人才教育培养中选择新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应充分体现多媒体性,除了使用率较高的教学课件、电子文档、动画课件等,该校积极组织团队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术创新的教学资源,比如:集电子书、视频、课件、动画、平台、网站多形式于一体的《数字影像技术与艺术》光盘式学习资源;起点高、发展快、影响大的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文字的、书面语言的、手语的“三语型”教育资源。
五 经验与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分析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其人才培养的核心精神——团结务实、四位一体和创新发展。在将教育技术专业基本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情况下,强调艺术的培养和工程的发展;在加大教育硕士培养规模的基础上,突出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在20个“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开创教育技术特色发展。
作为教育技术人,我们明白教育技术现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学科,但它是一门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学科,我们有信心有毅力将教育技术发展成为发达学科,我们每个教育技术人都要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技术发展的事业中去,若每个个体都在实践中不断拼搏创新,相信我们教育技术定会是个独特的、创新的、普适的学科。
编辑 小禾
相关热词搜索: 四位 凝聚 智慧 创新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