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时间:2025-08-01 14:12:46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农业类院校计算机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探索了具有农业特色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完善了学科课程设置,为培养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业特色;农业信息化;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行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要求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来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需要。这种要求对于农业类高校来说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社会上对农业类高等学校办计算机专业依旧持有一种的消极态度,很多从农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往往会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受到一定的歧视;其次农业类高校的基础条件和硬件条件相对其他高校都比较弱,而且计算机专业开办的时间较晚,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无法与农业类的传统优势学科比较。在这种条件下,不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农业类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会逐步丧失生存空间。因此,在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经验和系统分析本专业情况的基础上,明确农业类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方向,设计了教学课程体系,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1]。

1课程体系修订

1.1现状分析

农业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不但要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还要培养适应农业发展的人才。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农业科技创新要依靠创新教育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为了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配合学校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必须与学校的农业特色相结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从农业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整体着手,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有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来,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2]。

1.2增设与农业相关的知识和课程

根据学校教学目标的定位,计算机专业要充分发挥我校特色优势,应用计算机、3S等知识为解决农业问题提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要实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真正从农业需求出发修订培养计划,增加相应的具有农业特色的课程。根据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特色,结合已有科研成果,应增设面向农业信息管理与3S技术方向的课程,形成具有农业特色的课程体系[3]。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和经验,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要求,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改革。

1) 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导论、数字逻辑等。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并减少一定的学时,以便更好地体现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有关课程,可以为以后的深度发展打好基础。

2) 程序设计类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包括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课程,将C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合并为一门课程C/C++程序设计,并缩短一定的学时,增加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等课程的课程设计,以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通过学习有关编程基础课程,使学生逐渐具备程序设计能力。以满足一些不喜欢农业信息化相关工作的同学的需要,确保他们能够从事计算机专业相关工作。

3) 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系统集成、软件体系结构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编译原理等课程。删减数据库应用相关课程,将其与数据库原理结合,可适当增加学时,这样既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避免重复讲解而浪费资源。

4)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的需要和农业院校计算机的特点,将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分三个方向:

(1) 硬件方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等硬件课程。

(2) 软件及网络方向。TCP/IP协议编程、多媒体技术、Linux操作系统、图像处理、软件新技术等课程。

(3) 农业信息化方向。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数据挖掘、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2课程体系落实

2.1加强课程建设,建设课程群

课程建设是从微观角度对某一课程内容及组织进行建设,不一定具有专业性。课程群建设是针对某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课程群体的建设,课程群建设在整合课程内容的同时,以整体优化为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注重课程群内课程内容的融合,搭建的知识架构更合理。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对学科知识进行价值评判,使课程群建设者立足课程群整体所在学科进行研究,将学科建设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化到课程群中,并为课程群所属学科的研究指明方向,使学科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相互促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而更易于培养目标的实现[4]。

加强课程群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举措。课程群建设要符合在组织,内容、结构等方面的教学规约,具有显著的技能属性,教学目的更明确,培养方向更突出,技能培养的过程连续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拓宽,课程的开放性更友好。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以从软件设计、网络技术、系统结构和农业信息化4个专业方向进行课程群建设。

1) 软件设计方向的课程群。C/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和软件工程等。

2) 网络技术方向的课程群。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系统集成、TCP/IP协议分析与设计等。

3) 系统结构方向的课程群。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4) 农业信息化方向的课程群。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数据挖掘和地理信息系统等[5]。

以上4个课程群有明确的方向性,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着重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完全融入课程群之中,这对于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为实现农业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来”即给予优惠政策,直接从外部引入高级计算机专业人才,或者聘请高级相关领域专家到我校开展专题讲座,提高自有教师的水平。“走出去”即积极拓宽现有教师的培养渠道,鼓励教师到重点农业或非农业大学进修学习,把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学回来。

成立“农业信息化”科研团队,为农业信息化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教师参加农业信息化相关课题研究与应用,并将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讨论。这样既使教师得到实战的技能训练,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2.3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教学环节

农业信息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通过课堂的教学,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实践环节。

农业院校的特点和省属院校的资金现状,加上目前我们专业的实验设备,开展正常的教学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加强实践环节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学校在能力范围内加大计算机专业的投资力度;实验室配套设备齐全,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其次,加强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创造型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觉进行实践训练,并增加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再次,在搞好实习实训、产学研一体化等实践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科研课题中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农业信息化的实际中来,为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3结语

“科技兴农”首先要做的是搞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随着农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业信息化从事者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加强农业高等教育,做好农业信息化的人才培养,是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田绪红,孙爱东,孙微微.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办学特色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14):39-41.

[2] 李京. 浅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88-89.

[3] 范凤翠,李志宏,王桂荣,等. 国外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的比较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6): 175-177.

[4] 唐兢. 计算机专业大学数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工科数学,2000(2):103-106.

[5] 贾善刚.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革命[J]. 计算机与农业,1999(2):3-8.

Research about Curriculum System of Computer Science Major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Agriculture

CAO Li-ying1, CHEN Gui-fen1, YAO Yu-xia2, SI Xiu-li1, YU He-long1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Scienc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

2. College of Computer,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6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roblems faced b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for the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which mee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While focusing on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students under the premise explored reform and improve with the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编辑:白杰)

相关热词搜索: 农业院校 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 思路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