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带一路”战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利用“一带一路”的平台推进能源的人民币计价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的突破路径。借鉴“石油美元”的历史经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进能源人民币计价的战略举措:重视文化软阻力,树立人民币的良好形象;加速推进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形成;拓宽以能源为载体的人民币循环途径,加强循环通道的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能源计价;石油美元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一带一路”战略在我国21世纪国家战略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开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新道路,同时也为能源的人民币计价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国内有学者以中国的现实情况为背景对于能源的人民币计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张茉楠(2012)提出能源的人民币计价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事实上,仅依靠金融离岸市场根本无法完成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战略,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找到一个稳定且坚固的锚,而这个锚就是能源 。黄晓勇(2016)更是开创性地提出“天然气人民币”的概念,它与“石油美元”相对应,其目的是推进天然气领域的人民币投资、生产和贸易计价中的广泛使用,推动区域性或全球性天然气市场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巴晴(2016)认为“石油美元”的能源定价与计价机制存在无法调和的内部缺陷。实际上石油输出国也曾数次对单一的美元计价体系提出挑战,尝试寻找新的计价货币,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货币计价体系,从而可以摆脱美元汇率的变动对自己财政金融政策的影响。
2 “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计价现状
2.1 中国为争取能源的人民币计价而广泛布局
在“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出之前,中国就已经有所布局,央行与 “一带一路”沿线的能源大国就人民币的使用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从2011年开始,央行就与产油国之间达成了多笔货币互换的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民币在产油国中的影响。例如,2011年6月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7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2012年中俄两国也签署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币的使用协议,例如,俄罗斯同意中国在购买俄罗斯的石油时,可以完全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俄罗斯的一些石油生产商也同意采用人民币进行石油贸易的结算。随后,卡塔尔与中国签署了35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15年,中国在中东地区布局了第一个人民币清算中心,清算金额高达200亿美元。人民币清算中心的建立将极大的推动人民币的使用與普及程度,也可以帮助不希望用美元结算的产油国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中推行能源人民币计价,我们已经有了相应的基础,但是还远远不够。
2.2 能源计价呈现美元为绝对主导,欧元、卢布、人民币共存的局面
中国借助在“一带一路”战略的独特优势,在能源的人民币计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先机与便利,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能源的计价方面依然具有绝对主导作用,欧元、人民币、卢布发挥补充和辅助的作用。美元之所以拥有主导权源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核心地位,美元仍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也最具有信用的货币。除此之外,美国页岩油产业不断发展,页岩油的产量不断提高,使得美国成为除欧佩克国家外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这也让美国在能源领域的话语权有所提升。因此,美元仍然是能源领域的主要计价货币。
3 能源人民币计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国际宏观金融环境下,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众多的新兴市场国家认识到,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做出改变,应该有更多的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角色。多元化的货币体系能够降低市场单一货币的风险,是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条件。多元化的货币体系也是对目前世界货币体系的一种完善,可以避免由一国政府主导全球经济和金融趋势的弊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民币将会是构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一员。2016年人民币加入SDR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认可,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人民币的信用提供强大的支撑,汇率也越来越稳定,这些特性都受到了国际市场的青睐。此外,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不断增长,中国的贸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与巩固,逐步确立起“一带一路”范围内的贸易核心地位。根据“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中的数据,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23.9%一直上升到2016年的27.8%。这都是争取能源人民币计价的巨大历史机遇。
除了机遇之外,目前能源人民币计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国内油气市场不完善,人民币的回流路径相对不发达,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多元性为战略的实施带来的障碍。
4 推进能源的人民币计价战略
4.1 “石油美元”对于能源人民币计价的启示与借鉴
“石油美元”是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核心地位的一种体现,“石油美元”挽救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边缘的美元,是美元一直在国际上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重要战略举措。
考察“石油美元”的形成过程,1970 年以前,美国完全控制着石油的供需状况,享受着石油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是当时的唯一的既得利益者。1970~1973 年,由于产油国的利益受到侵害,欧佩克组织因此形成,为了保护产油国的核心利益,欧佩克国家开始提高石油价格,美国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虽然如此,但美国依然输出了很多“石油美元”。1974~1986 年间 ,欧佩克国家又一次提高石油价格,也因此引发了全球能源危机,给欧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986 年之后,欧美国家意识到必须要摆脱能源威胁,并开始鼓励非欧佩克国家增产石油,节能和低碳概念也被提出,欧佩克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地位开始下降,石油的价格也随之滑落。“石油美元”战略中最为关键的事件发生在1974 年,美国以为沙特提供政治和领土保护为由要求沙特用美元为石油计价。1975年美元就成了沙特出口石油的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1983 年美国纽约石油期货市场成立、1988 年英国伦敦布兰特原油期货交易市场成立,两个交易所都以美元定价,美元因此成为能源领域最为重要的计价货币和世界范围内最广泛使用的货币。之后,尽管布雷顿森林的双挂钩体系瓦解,与黄金脱钩的美元不但没有出现大幅贬值,反而一直保持强势地位,其在各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更是从 1969 年 54.4% 稳步升至 1977年 79.2%。除上述因素外,“石油美元”的循环拥有畅通的路径和通道,美国的金融市场中拥有丰富的美元资产和投资渠道,这就使得在外循环的“石油美元”以回流的方式又变成美国的银行存款、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发达的循环链条体系也是石油美元成功的重要因素,使得美元成为国际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接下来我们考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的供需现状,从而分析如何利用“石油美元”的历史经验,找到能源人民币计价的突破口。从中东的产油国来看,伊朗和沙特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原油供应国,所以海湾产油国在我国能源进口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次,从中亚国家来看,中国在与中亚国家合作中建成的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能源战略通道。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油气资源,如此大规模的能源交易如果一直且仅使用美元结算将大大增加贸易双方的结算成本,美元的汇率波动也将使贸易双方暴露于巨大的外汇风险之中。另外,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能源领域,还包括其他大宗商品的贸易和广泛的资金融通,所以能源的人民币计价只是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和经济发展的起点,如果人民币能在区域内广泛流动,将极大地减少贸易双方或多方的交易成本,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国家之间贸易的互联互通,并且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2 推进能源人民币计价的战略措施
4.2.1 文化先行,树立人民币的良好形象。不论是能源人民币计价战略还是人民币国际化,其前提都是双方或者多方在平等自愿的条件下进行,如果违背了平等自愿的原则,人民币将被贴上“霸权货币”的标签。如果忽视各国的文化差异,而只追求推进的速度,不仅不利于推行能源的人民币定价,反而会使其他国家对人民币产生抵触的心理,留下不良的印象,文化这种软阻力也将成为推进能源的人民币计价与人民币的国际化的最大隐形障碍。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我国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促进我国和中亚、东盟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同时可传播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的初心,以及与他们共荣的决心,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形象。
4.2.2 加速推动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形成。从全球来看,ICE和NYMEX两个交易中心、三种基准原油构成了当今世界石油计价体系的根基,美元是该石油体系的核心。要打破能源领域美元计价的核心地位,中国必须建立起以人民币计价的新的能源定价体系与能源交易市场,着力推进原油现货与期货市场的建设,完善相关的交易机制,为能源投资者提供健全顺畅的風险对冲平台。在天然气市场方面,在“一带一路”为中国带来的独特的优势条件下,建立天然气期货与现货交易中心,促进形成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天然气市场基准价格,并形成以人民币计价和贸易机制。
4.2.3 拓宽以能源为载体的人民币循环途径,加强循环通道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多数“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国首先应进一步扩大同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满足其国内消费投资的需求。对于沙特、俄罗斯这样的较发达国家,还应提供更多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机会,提高这些国家接受人民币的意愿和可行性。随着中国对这些国家出口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币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石油等能源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完全可以成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另外,还要逐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提高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普及与接受程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货币转换成本。发展大宗商品的人民币期货市场和其他研发金融产品,为进出口商提供必要的风险管理平台和手段,比如可以考虑针对“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大宗商品需求,推出一系列的大宗商品的期权期货,也可以尝试推行相关的“一带一路”交易指数,包括能源在内的分类指数和反应整体交易状况的综合指数,通过丰富的资产品种吸引投资者参与中国的大宗商品和能源市场,为人民币的环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茉楠.能源计价开辟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J].中国金融家,2012(6): 144-145.
[2] 黄晓勇.天然气人民币:融合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的构想[J].石油科技论坛, 2017(3): 1-6.
[3] 陈雨露.“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J].中国金融,2015(19): 40-41.
[收稿日期]2018-11-12
[作者简介]陈彭勇(1993—),男,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相关热词搜索: 计价 人民币 能源 战略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