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一直在进行高速发展与产能扩张的中国酒类行业,骤然停止膨胀的脚步,迎来了增长中的调整期。
有人说调整期很快就会过去,有人说调整期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剧变的酒业让很多企业彷徨、茫然、无所适从……
不可否认,当今的中国酒业暴露出很多问题:第一,企业家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大规模扩张、设点,产业经济泡沫不断扩大;第二,浮躁的心态使企业家迷失了发展方向,企业与社会主流价值越来越远;第三,狂热的逐利、投机心理使企业忽视了产品与企业本身的承载,在非理性、无序竞争的怪圈中越陷越深。
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企业本身。在笔者看来,一个充满泡沫、浮躁、非理性的行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遭遇国家政策调整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不可改变。关键是这种调整能否成为改变中国酒业未来发展的一剂猛药,使中国酒业重新回归到健康、理性的发展轨道上来。
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国酒类企业应该进行及时调整,耐住寂寞,苦练内功,等待春天到来。耐住寂寞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在资产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建立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与改变,夯实企业发展的根基。
不可否认,中国酒业一直以来与其他行业的差距很大,特别是在企业规模、技术储备、研发能力、营销水平、科学管理等方面,与国外同行相比更是落后很多。是果断转型还是寻求合作,是壮士断腕还是徐徐图之?战略创新是摆在企业家面前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成本的竞争。在寂寞中,我们酒业的企业家们要冷静的分析企业自身,审时度势、选择时机,更重要的是量力而行、量入而出,追求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在经济变局中找寻出路;解决盲目“求大求全”的弊端,采取股权转让或退股、规范破产等方式,进行主辅分离,收拢五指、攥紧拳头,聚焦主业、主品牌,提升企业与品牌竞争力,这些或许是改变企业现状、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另外,中国酒业亟需建立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运行机制,打通贴近市场和消费者的通道。过去不接地气的面向“高、富、帅”的狭隘营销思路,让一些企业与行业在独木桥上“折戟”。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将会变得更为细腻,因此企业在耐住寂寞练内功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消费者行为分析,构建消费档案,强化消费互动,引导消费需求,把工作重心从品牌知晓度、美誉度向品牌影响力、购买力转变,构建面向消费者的品牌营销体系,实现酒类品牌服务的延伸,让品牌文化深入人心。
作为情感交流载体、人文沟通媒介的酒,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产品,也必将陪伴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面对暂时的困难,希望中国酒业的企业家们在竞争中反思,在改进中不断探索,让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酒业在涅槃中辉煌!
相关热词搜索: 寂寞 练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