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探析

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的财政保障机制探析

时间:2025-08-02 06:37:33 浏览次数:

zoޛ)j馟i^ou_m5^4]4iMtM_oizM;M<M=MtMu׿?i]v]6]Om5m5]Mtivmx5xߟ6]7y}viMt}]6]:u_im4]计划指导,经费使用效率亟待提高。

义务教育财政资金的使用与监管倘若不能做到严格规范,相关资金的预算管理使用制度和预算支出标准体系不够健全,那么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义务教育经费出现缺口。资金管理不严,义务教育经费在一定程度上被挪用、挤占,这无疑会令原本应足额拨付的经费额减少。无论是对于区域间还是其内各市间而言,义务教育财政资金使用与监管的不到位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亦是导致江苏省区域间及其各市间义务教育不均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江苏省各地、各部门对义务教育资金的监管意识不够强,即主动自觉性不够,这是导致义务教育财政资金使用与监管尚未真正严格规范的主要原因。在实际使用和管理义务教育资金时存在着疏漏,主要体现为,一是财政和教育部门对义务教育财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不够严格;二是审计和监察部门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亦有所欠缺,对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及其效益评估不足,未能真正实现省内义务教育财政性预算的透明化与审计化。

三、完善义务教育均等化财政保障机制的对策

鉴于上述分析,当前江苏省公共财政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以消除义务教育区域不均等现象为目标,尽快完善其财政保障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全面实现,进而缩小省内区域差距。一个健全的财政保障机制是通过规范义务教育财政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来实现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条件均等和质量均等的,主要有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与管理、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的责任分担、义务教育财政预算的决策透明化、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等的完善。因而,我们可从如下4个角度来完善江苏省义务教育均等化赖以顺利实现的物质基础,即与之配套的财政保障机制。

1.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均等分配和有效使用。强化省级财政的区域统筹能力,因地制宜地划拨各地义务教育经费及其他相关配套资金,健全江苏省及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再分配制度,逐年减少义务教育规费支出中公用经费的占比。义务教育学校的教代会,尤其是统筹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乡镇级教管机构,应负责审议年度财务预决算报告,使全体教工皆知晓其拨用详情,以保证公用经费收支的公开透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使用制度和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全面实行公用经费专户管理和封闭运行机制,这样不仅能确保公用经费为学校运转所用,更能有效制止义务教育经费占挪现象的发生。针对不同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差距,江苏省各市县还应逐渐建立并完善义务教育技术装备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其管理与使用,为区域间的义务教育均等化提供技术保障。

2.明确各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分担责任。市县级政府是提供义务教育服务的实施主体,省级政府则是义务教育均等化的责任主体,因而要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市县级政府为辅的共同负担、合理分摊型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分担机制,并要依靠法律手段,强化省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供给责任,大力推进全省层面的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江苏省不仅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还存在区域内各市县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所以需要因地制宜地划分各地义务教育责任分摊比重,利于各地方政府根据实情灵活机动地运用自身财力,确保各地方政府自身财政压力适中,提高各地市县等基层政府对本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能力。省内各地及其所辖县区财政都要按提高后的义务教育经费标准足额安排本级应负额,其中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工资应由省政府来统一负担,以保证各市县师资水平的均等。

3.完善省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根据江苏的省情,实行因地制宜的省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能使之有效地弥补经济相对薄弱市县的义务教育财力不均,进而促进省内义务教育的区域均等化。蒋晓亮在其《江苏省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投放专项资金时,省财政可将各县区的人均财力状况作为重点,提出可根据人均财力指标等于年度可用财力除以财政供养人数,其中年度可用财力为本级财政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再扣掉本级上解支出所得,并评估接受义务教育专项补助的候选县市,对其实际人均财力状况和小康综合指标排名进行合理考量,最终确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投向地及其份额。当然,科学地确定省内各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努力程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亦是规范省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江苏省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均等化。

4.构建省财政教育支出立体监管体制。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考核及行政问责给予强化之要求,对省内义务教育各有关部门实行严格的财政问责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均等化考核评价体系,并将义务教育均等化的进程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去,真正体现目标责任制。在力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我们还应加强对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和效益评估,建立健全江苏省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及统计公告制度,形成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为一体的义务教育监督管理机制,尽早实现省义务教育财政性预算的透明化与审计化,以保证省内各地市县义务教育资金的足额供给和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万朋,孙雪.关于“均等化”与“均衡化”的思考[J].教育与经济,2010,(4):31-34.

[2] 李云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教育与经济,2011,(1):1-4.

[3] 魏晓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担机制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0.

[4] 罗晓华.农村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博弈分析[J].当代财经,2006,(6):54-56.

[5] 蒋晓亮.江苏省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责任编辑 王 莉]

相关热词搜索: 均等 探析 义务教育 保障机制 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