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报道一般被认为是汽车行业的报道。最近,在世界范围出现的石油价格飞涨和玉米供应紧张问题,实际上主要是由汽车问题而引发的。从这些新发生的情况出发,我觉得汽车的发展本身面临着一个重大转折,我们的汽车报道同样也面临重大转折。如何适应这个转折,是汽车行业与汽车报道本身共同的任务。应当借这一契机,努力拓展汽车报道的视野,开掘汽车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两油”互动:
玉米与石油供应紧张的“路线图”
要谈汽车报道,我想先说一说玉米问题。现在,玉米已与汽车成了相关联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汽车与石油这两个具有现代文明标志性意义的东西,最近遇到一个重大挑战。
2007年以来,国内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粮油涨价。到下半年,大家逐渐发现,粮油涨价并不是中国因素引起的,因为中国粮食产量一直在增长,大豆、玉米、小麦产量都在上升,2007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万亿斤。但为什么价格还在迅猛增长呢?原来,这是美国人的举动引发的:2005年8月,美国推出“新能源法案”,鼓励使用玉米提炼乙醇,此后还提出到2017年每年消费350亿加仑替代燃料的目标。在政策刺激下,美国大量使用玉米做乙醇,导致美国农场主出于效益考虑把原本用于大豆种植的土地面积改种玉米,导致大豆供应减少,作为全球大豆主产国,美国这一市场调整直接导致全球大豆价格飞涨60%以上。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市场的供应链。从我们国家来看,东北地区原来是大豆主要产区,上个世纪90年代大豆还一直是主要农作物,到2000年以后,农民都感觉到,种玉米比种大豆更赚钱。我国的大豆与美国、巴西大豆不一样,口感很好,但出油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我们不搞转基因。在比较效益下,东北农民纷纷改种玉米。国内食用油缺口就需要依靠进口大豆来解决,我国目前石油和大豆均有50%需要进口。因此,国家发改委认为,我国今年的物价问题实质上就是“两油”问题:一个是食用油,一个是石油。而食用油涨价背后的原因,就是石油引起的。
现在,地球上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年1.6万亿桶,按照目前全世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计算,石油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大约还有60年。2007年,油价飞涨,固然有国际炒家兴风作浪的因素,但其主要的动因则是这严峻的形势。2007年底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已走到每桶100美元附近。
美国能源政策正是适应这一压力而进行的调整。用玉米制造乙醇,再用于与汽油混合后补充为汽车燃料,这本身是赔钱的,美国政府给予补贴,则又导致这个行业近年来成了很有前景的新兴产业。
“两油互动”的路线图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石油涨价,便改用玉米来制造乙醇,这加剧了玉米消耗,导致更多农民种植玉米,然后导致全球大豆以及其他粮食作物供应量减少。这就把玉米由农产品直接转入工业产品的链节之中。这一举措所造成的全球影响相当复杂。
玉米问题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调整
从技术进步角度看汽车替代能源问题,是人类在石油供应压力面前进行的一个主动的调整。不能不说美国人占得了先机、看到了方向。全球范围内,替代石油解决汽车动力的能源解决方案无非是两大类:一种是氢电蓄能等办法,另一种就是生物燃料。
美国之所以拿玉米做乙醇,从玉米本身来说,它目前确实是最容易大量转换为乙醇燃料的植物。所以,作为玉米主产国,美国政府以及民间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轰轰烈烈开始发展玉米乙醇,从技术进步上有积极意义。但对这件事的看法,世界上有分歧。2007年3月9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访问巴西时,两国签署了一个建立以玉米生产乙醇燃料的战略联盟的合作备忘录,提出要把生物燃料技术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这件事在全世界引起不同反响。古巴的卡斯特罗认为美国和巴西制定的生物能源计划实际牺牲了穷人的利益,粮食价格上涨,受损失的是穷困国家的人民。的确,从全球政治角度看,把原来给人和牲口吃的粮食、饲料转来做工业乙醇,必然会造成一个新的不平衡,社会经济结构新的不平衡问题会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要从这个角度来认真思考和研究今后生物能源的发展路径问题。
国际政治关系总是由国际经济等多种关系决定的,美国是全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它不存在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但全球70%以上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和非洲、拉美很多国家在内,大多数国家还是穷困或发展中国家。大量居民在“吃”上的消费占收入的比重,过去曾经达到50%以上;随着群众收入逐渐提高,目前降到35%到40%之间。美国当然不存在这一困难,所以,它对把粮食供应的不平衡问题转移到贫穷国家,本身并没有表现出负责任的态度。这是分歧的根源。全球各国粮价首先决定于世界地理分布,中国、印度人口比较多的国家,包括非洲、拉美等土地区域较紧张的国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众多,土地承载能力过重。美国带头掀起的这一轮粮食加工链的结构调整,终于使全球近期粮价飞涨。
从这些情况看,要注意研究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后世界经济格局里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想,使用玉米、大豆等制造生物燃料的问题,会成为国际政治讨论的大问题。
这个问题在中国,我们目前只是看到了粮价、油价上涨的问题,但是对下一步调整的方向还没有看清。关于这一问题的国际政策尚不得知。而国内政策则比较明确:前几年有一段时间国家发改委曾鼓励过使用玉米加工乙醇,全国兴起了几百个工厂用玉米做乙醇燃料,但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尤其是猪肉涨价后,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制止各地使用粮食加工乙醇。由于政策的调整,这些加工已经暂时停下来。目前全国只有三五家工厂是发改委特批的,还能维持用玉米做乙醇。随着新的宏观调控,下一步可能收得会更紧一些。
由此会发现,人类对于汽车文明的方向问题,正因为油的问题而面临着一个转折点,可以说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如果在今后能看得见的三五十年之内,人类能找到能满足全球汽车燃料的方法,汽车行业就能持续稳定发展,否则就必然会萎缩。这就引出可以探讨的一个大问题:如何用宽广的视野去观察和分析汽车行业,这关系到社会、政治、文化、工农业等各个层面的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深入的研讨可能会产生出一些人所未想的新的题目。
从人的角度报道汽车
新华社服务新闻专线开创之初,就走了一条以栏目板块承载线路的模式。在十多个板块中,汽车栏目是最早的栏目之一。除了通稿,新华社有以内容相区分的三条对内发稿专线,为何在划分专线分工时把汽车报道放在服务专线里?其实,把汽车栏目放在社文专线还是财经专线等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同时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依照服务新闻专线初创“服务为尚”的理念,把汽车放在服务新闻专线组织报道,好处是题材的覆盖面比较广,便于以人对汽车的应用为中心组织丰富的报道。对几年来的实践回头看,汽车栏目放在服务新闻专线使它的弹性空间比较大,这就证明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当然,还要更多地听取来自媒体用户的意见,看大家对于我们的汽车报道还有哪些意见,各条线路分别应有多大的比重报道汽车行业以及汽车报道的角度问题,都要请各个媒体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新华社服务专线的汽车栏目里,一个有影响的栏中栏是“南辰观察”。最近一期《用户意见反馈》对服务新闻专线汽车栏目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用户认为“南辰观察”分析很深刻,初步显示了品牌效应,很多稿件都有参考性。
我比较注意的是,“南辰观察”栏目经常引用《B模式》的观点,就是用最广阔的社会探讨的方法来观察汽车问题,不是简单从汽车来研究汽车,这样汽车就不再是孤零零的产品、商品,而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同时承载着人类精神文明内涵的物品。这样报道的角度,使服务专线的汽车栏目报道有了较好的自由发展的土壤。对新华社志在“一专多能”的记者来说,这样的报道方式便于发挥记者接触面广的优势,通过丰富性取得汽车报道的独特性。这样的尝试,今后还有继续积累经验、发扬光大的必要。(作者是新华社副总编辑)
相关热词搜索: 玉米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