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战略装车点建设的吉林省粮食物流发展可行性分析

基于战略装车点建设的吉林省粮食物流发展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5-08-02 15:46:06 浏览次数:

摘要:战略装车点是新时期铁路现代化的装车作业场所,以大容量的仓储能力,高效、规模化的作业方法为主要特点。建设战略装车点是适应运输市场快速发展,对运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建机械智能化装卸系统的重要战略措施。既有利于解决目前装车点分散、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减少中间站调车作业,提升铁路货运组织水平,提高线路通过能力和铁路运输效率,保障重点运输的能力;又有利于提升铁路货运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提高装卸质量和装载加固安全,压缩运输成本,实现集中化、规模化管理。

关键词:吉林省;粮食物流;战略装车点;北粮南运

作者简介:樊雪梅(1971-),女,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物流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产品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9.0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9-21-03

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大省,粮食物流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竞争激烈的运输市场环境中,为了提高运输效益,降低运输成本,铁路运输系统正努力实现运输增长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重要转变。战略装车点的提出,对吉林省铁路运输生产组织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战略装车点的实施,可以集中货源、扩大装卸场地、改善装卸条件、建立集散基地,避免各分散的小货运站的低效劳动生产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改善相邻小站之间相互无序竞争的局面。

一、吉林省粮食流通现状

1.粮食流通主要基础设施

目前,吉林省境内共有粮库885个。全省有铁路专用线的粮库142户,总长度204公里,有效长度81公里。其中,国有粮库127户,铁路专用线长度197.3公里,有效长度75.4公里;非国有粮库15户,铁路专用线长度6.7公里,有效长度5.6公里。

2.粮食销售区域及运输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粮食生产在相继登上100亿公斤、150亿公斤、200亿公斤台阶的基础上,目前已达25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商品量175亿公斤左右。2003-2007年调往外省和出口粮食累计达737.4亿公斤,平均每年销往省外107.5亿公斤左右、出口40亿公斤左右,为稳定国内市场,增加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吉林省粮食销售运输网点基本上遍布全国和东南亚。国内主要销往上海、江苏、安徽、广东、浙江、山东等20多个省市;出口的国家主要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粮食运输主要采用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两种方式。经由主要港口有大连、营口、秦皇岛、锦州、丹东等港。省内主要粮食流出地区为长春(含双阳)、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公主岭、梨树、扶余、松原、白城、镇赉、舒兰、洮南、辉南、梅河口、东辽、东丰等粮食主产区。

3.粮食物流总量及结构

吉林省粮食物流的流量主要由3部分构成:一是商品粮的市场流通,二是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粮的收储和轮换,三是粮食的进出口。2007年全省粮食总流通量为375.7亿公斤,其中省际粮食流量为117.95亿公斤、粮食进口8.4亿公斤(主要是大豆)、出口10.6亿公斤(其中玉米10.05亿公斤),粮食流量规模很大。

二、吉林省粮食流通存在的问题

1.收储能力总量不足

目前,吉林省国有粮库正常收储能力225亿公斤左右,其中完好仓容105亿公斤左右(国债投资和世行项目57.5亿公斤,老仓容52.5亿公斤),其余为简易罩棚仓和席穴囤。实施“增产100亿斤粮食工程”后,吉林省粮食产量将达到275亿公斤阶段性水平,增产部分均为商品粮,都将进入流通领域,加上原有库存,粮食正常收储能力需达到250亿公斤,按入仓率60%计算,完好仓容需增加45亿公斤。目前,全省有老仓房1698栋,总仓容54亿公斤,急需维修改造。但由于粮改后,企业欠账较多,经营不景气,对仓房改造资金投入较少,这部分仓房已部分上塌下漏,墙体裂缝,地基下沉。同时,露天存放的席穴囤只能用两年,成本高,损耗大,也存在火患危险。

2.现有散粮设施利用率不高

1998年吉林省利用世行贷款建设20个中转库和与之相配套的收纳库。1998-2003年利用国债进行了3批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粮食仓储条件有所改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共形成散粮年发放能力45亿公斤。受南方不能接收散粮车限制,只能在东北区域内使用,运量受到限制,加之破碎率大,散粮设施利用率不高,除松原国储库利用较好外,其余基本闲置。

3.铁路运输矛盾突出, 北粮南运困难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而销区多在东南沿海省份和西南的云、贵、川,运距一般都在1000公里以上,省内又没有南北走向的大江大河,铁路运输就成为吉林省粮食外运的主要方式。据统计,吉林出省运输粮食的90%,东北外运粮食的85%需要通过铁路运输。但由于东北地区进关货运量大,铁路运输能力小,南运粮食因请不到车而积压或错过销售时机,因此,大多数企业都有专人“跑铁路”,能不能请到车已经成为东北粮食经营企业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铁路运输一直是制约东北粮食外运的瓶颈。

4.粮食外运存在时段性困难

随着全省粮食产量稳步增加、粮食流通总量的扩大,全省铁路每年需外运粮食200亿公斤以上。从外运时间看,主要集中在当年的12月到来年的4月份,而此时也是铁路运输煤炭、木材、石油等大宗物资和春运的高峰期,入关的车皮紧张已成为制约粮食销售的“瓶颈”,造成时段性运输紧张。粮食外运困难,加上国家限制玉米深加工和粮食出口,造成吉林省粮食价格区域性、季节性下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和种粮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

三、建设粮食战略装车点的必要性

今后一个时期,是吉林省粮食生产流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建设粮食战略装车点对于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粮食战略装车点可以有效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

在粮食物流中,收购环节基本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包装,到储存环节再拆包散储,进入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要转为包装形态。整个粮食物流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灌包、拆包,包装资材耗费大、抛洒损失多、掺混杂质情况严重,造成时间长、速度慢、效率低、损耗大、成本高。据测算,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占粮食销售价格的20%-30%,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左右。东北地区的粮食运往南方销区一般需要20天到30天,为发达国家同等运距所需时间的2倍以上。

目前,虽然在东北地区初步形成了区域性散粮运输的雏形,但受大连、营口等港口仓容限制,使用效果并不理想。推进粮食战略装车点建设是粮食运输的变革,有利于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减少粮食流通损耗,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2.建设粮食战略装车点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粮食生产单体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面临进口粮食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建设粮食战略装车点,可以大幅度降低国内粮食的流通费用,提高农民的出售价格,对增强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建设粮食战略装车点有利于缓解铁路运输压力,解决时段性运输难问题

全省粮食外运量占全省物资运输总量的1/4左右。建设粮食战略装车点,推进铁路粮运系统化、规模化发展,有利于提高铁路货运组织水平,有效解决粮食运输点多、面广、运输效率低的问题,从内涵上扩大铁路粮食运输能力,缓解时段性运输难的矛盾。

4.建设粮食战略装车点可以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建立高效、畅通、节约的粮食战略装车点,可以促进粮食现代物流,进一步加强粮食产销区的衔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发展吉林省粮食物流的有利条件

1.便利的交通为建设现代粮食物流系统提供了快捷的通道

吉林省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上,是通向俄罗斯、朝鲜东岸、日本西岸的便捷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位置。到2002年止,公路的通车里程为41095 公里,其中等级以上公路38408公里,各公路干线连接省内外各地;省内铁路交通贯通南北,连接东西,是我国铁路运输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于2005年8月27日正式通航,开通国内、国际航线近80条,通达国内外城市近50个。以吉林省为中心建立起连接亚洲、欧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吉林省主要可以通航的河流有嫩江、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一般4月中旬至11月下旬为通航期。交通运输业的强大发展为吉林省粮食物流业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强为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近几年来,吉林省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大幅增长,使农业生产条件迅速改善,显著地提高了吉林省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保证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除特殊年份外,全省粮食产量一直基本稳定在225亿公斤左右的阶段性水平。这些粮食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网络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吉林省的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适宜粮食的耕作,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不论是粮食产量,还是粮食商品粮、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等多项指标,一直以来都位列全国前茅。

吉林省是世界上玉米生产的黄金地带,生产的玉米特别是高淀粉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在国际上需求越来越大,享有很高的声誉,蜚声海内外。吉林省内的大豆种植,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吉林省农业耕作方式在全国也是一流的。

五、吉林省战略装车点建设选点依据

1.对粮食产量大、外运矛盾突出的县(市)优先安排

如农安县、榆树市、扶余县、长岭县等,可优先建设战略装车点。对发展前景好、增产潜力大的县(市)也给予充分考虑,如洮南、镇赉、永吉等。

2.充分利用现有粮食流通设施,避免资源浪费

全省国有粮库现有散粮发放设施31个,年发放能力45亿公斤,全部投入使用后,可以使全省年外运量实现1/3散粮运输。这部分发放设施全部建在近年来国家投资的国储库、华粮中转库中。选择粮食战略装车点,必须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粮食流通设施,提高原有设施和设备利用效率。

3.结合国有粮库产权制度改革,整合各类粮食物流资源

通过改组改制,实现粮食流通体制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整合各类粮食物流资源,促进仓储设施的社会化和运输服务市场化。

4.兼顾当前和长远的粮食外运需要

在着力解决当前外运中的问题同时,超前考虑今后粮食生产流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吉林省新增100亿斤粮食工程所需外运能力的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 铁道部运输局.关于全路建设战略装车点指导性意见[J].铁道货运, 2006,(12).

[2] 王伟.中国国家铁路运输企业成长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3] 段七零.我国运煤通道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J].中国能源,2007,(06).

[4] 王磊.我国铁路货运改革战略定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29).

[5] 李维平.培育战略装车点 提高铁路货运能力[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11).

[6] 郭涛平、张云芳、郭建民.洛阳车务段战略装车点建设规划[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

[7] 陈宜吉.铁路货运组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货物运输管理规则[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0]吴利民.2006中国铁路和谐铁路建设重要文献[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11]张诚.国外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典型举措与启示[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7,29(3):62-65.

相关热词搜索: 吉林省 装车 粮食 可行性分析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