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文范文公文范文

《诗经》中女子对爱情主动的原因探析

2025-08-19人已围观

《诗经》中女子对爱情主动的原因探析
  摘 要:《诗经》中女子对爱情的大胆主动令人惊奇,本文主要从男女比例、地理的隔绝、女性的压力、女性的性成熟较早、女性的性心理、社会遗存等方面探讨了《诗经》中女性对爱情主动的原因。

  关键词:诗经 女性 爱情 主动

  《诗经》中描写女子对爱情大胆主动追求的诗很多,如《子衿》《褰裳》,甚至在男女交往中,出现了与后世大相径庭的图景,例如《桑中》《静女》等男女幽会场面的描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女子主动追求爱情的原因进行探析。

  一、男女比例

  根据《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上记载,周人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扬州)其民二男五女;(荆州)其民一男二女;(豫州)其民二男三女;(青州)其民二男二女;(兖州)其民二男三女;(雍州)其民三男二女;(幽州)其民一男三女;(冀州)其民五男三女;(并州)其民二男三女”。

  由以上资料可得知,九州里女多男少的州就有六州。看来当时女多男少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么女性的主动就容易理解了。

  二、地理的隔绝

  《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记载,九州里各个州都有山、泽薮(即大泽)、江、川泽,如“扬州,其山曰会稽,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可以推想各个州间有许多地理事物的阻隔,人们联系一定不易。一般而言,女性的迁移能力不强,以致两性交流不易,女性的择偶范围则大大缩小,所以我们亦可从这方面解释女性在爱情上的主动。《诗经》中也有对因地理隔绝爱而不得的描写,如《秦风·蒹葭》。

  三、女性的压力

  1.年龄的压力

  《召南·摽有梅》主要讲述一个妙曼待嫁的女子对爱情的渴望,抒发了“青春的美酒快要饮尽,我生命中的郎君怎么还没到来”的急切心情。

  《毛诗正义·摽有梅》中孔颖达疏:“《礼记》云‘二十曰弱冠’,又曰‘冠,成人之道’……又《礼记》曰‘女子十五许嫁而笄’……谯周亦云:‘是故男自二十以及三十,女自十五以至二十,皆得以嫁娶。先是则速,后是则晚矣……’……然则男自二十以至二十九,女自十五以至十九,皆为盛年……兴女年十六七,亦女年始衰……女年二十而无嫁端……则有勤望之忧。”

  《周礼·地官司徒·媒氏》中有所记载“(媒氏)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毛诗正义·摽有梅》孔颖达疏:“又诸经传所以皆云三十、二十,都不言正嫁娶之年,而皆为期尽也。”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知道男性最佳婚配年龄是20—30岁,女性最佳婚龄是15—20岁,而且女子16、17岁就开始衰老,如果到了20岁还没有结婚,就有嫁不出去的危险了。相比较而言,男子的适婚时间段有10年,而女子只有短短5年。生理年龄的压力使得女子不得不担忧自己的婚事,这又为女子的主动提供了一个因由。

  2.官方压力

  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两大指标是人口和土地。所以统治者对人口繁殖之事非常关心。周代还专门设置了媒氏一职。《周礼·地官司徒·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从以上材料可知,男女取名以后(即婴儿出生三月后)都要到媒氏处登记。一到适婚年龄,媒氏就会让未婚男女相会(特别是男三十、女二十还未婚的)。如果没有大事(如丧事、灾祸等)而没有结婚的,就要接受处罚。

  越王勾践为了复国灭吴,首要的政策就是繁殖人口。《国语·越语上》:“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由两则材料看来,当时的婚姻与行政命令密不可分。无故不结婚的,要接受处罚。超龄不婚的,父母有罪。在官方压力、年龄压力下,女子在爱情中的主动就不足为奇了。

  3.来自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卫风·氓》中有言:“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可见当时女子在家中要受到父母、兄弟的管束,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仪礼·丧服》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也有家庭压力造成更为极端的悲剧。我们可以从民俗的角度获得印证。《文献通考 卷三·二八》记载,苗族还没有出嫁的女子得参加男女聚会,如果连续三年找不到伴侣,父母就会把她杀掉,或把她抛弃。[1]

  《召南·野有死麕》第三章:“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幽会时,女子奉劝男子动作要轻,不要惹起狗吠,怕别人知道。女子也有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社会舆论压力。

  由此可以推断,女子的婚嫁大事自然受到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嫁不出去或嫁得不好不仅对于女子是件大事,对于女子的家庭及家庭周边的小型社会也是件大事。这也是女子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女性的性成熟较早

  《郑风·子衿》写一位少女正焦急地等待所喜爱的少年,“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少女表现得相当大胆、主动,而男子就表现得相对冷淡。

  《毛诗正义》:“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据《大戴礼记·保傅》《礼记·曲礼上》《礼记·内则》和《尚书大传》,王侯太子入国学之小学的年龄是8岁。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入国学之小学的年龄是10岁或13岁。众子及部分平民子弟入小学年龄是15岁。小学的学习年限约为7年。”《诗经》里的“国风”主要辑录各地民歌,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少年的年龄大约在15—20岁。女子则与之年龄相仿。

  《青年学生健康教育》中提及:“女子性发育与性完全成熟的年龄,一般要比男子早2年左右。男性生殖器大多于13-14岁开始发育,我国女子初潮年龄大多在12—15岁之间。女子性完全成熟年龄平均为18—20岁,男子为20—23岁。”

  由此可见女子性发育与性成熟要比男子早一些。此时女子已接近性成熟,男子离性成熟还有一段稍长的距离,所以女子对爱情有强烈的渴望时,与之年龄相仿的男子对爱情正处于懵懂状态,便显得女性较为主动。

  五、女性的性心理

  奥地利犹太裔哲学家奥托·魏宁格在《性与性格》中认为,两性的性冲动的总量并没有什么差别。女人的性欲遍布女人的全身,而男人则是部分身体存在性欲。男性的欲望是周期性的,而女性的欲望是持续性的。

  这样我们便可得知女性与男性具有同样强烈的性欲,从生理上,女人的性欲比男人更持久。当时的礼教并不像后世封建礼教如此严格,所以女性原始的本能、性心理得以较为自由地表现。女性的性欲是持续的,而男性性欲是周期性的。女性的性欲表现在行为上,其对爱情的主动就可以理解了。

  六、社会遗存

  在《鄘风·桑中》中,女性竟主动到这种地步,主动邀请男子约会,约会结束了,还亲自送男子到淇水。《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女子居然给男子送花。这颇让后世人费解。《诗经》中还有很多这类例子,如《郑风·丰》《卫风·木瓜》《陈风·东门之枌》等。这种现象可能与某种社会风俗的遗存有关。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盐神主动对廪君表达爱意,并自愿奉献出自己的江山,却遭到廪君的拒绝。于是她化而为虫,缠着廪君不放。结果廪君趁机把她杀了。[2]

  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中载,南太平洋的土著人有“邀萨”的习俗。女子们从事集体劳动时,如果她们发现除本村以外的任何村庄的陌生男人出现在她们的视野之内时,她们就飞快地脱去她们的纤维草裙,将他阴茎的遮羞叶撤下撕碎,对他施予性暴力。

  《原始的性爱》有一句结论很正确:“像大部分神话和传说一样,其中男人处于被动地位,女人却是主动进攻者。”神话和风俗遗存其实侧面反映了人类“童年”的一些状况。《诗经》中女性对爱情的主动可能与母系氏族社会遗风有关。

  《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谈到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肩负的采集、农业和手工业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生产管理、分配等方面,都由女性主持。而男子长期从事渔猎活动,由于攫取经济本身的局限性,动物的善于游动,男子为了寻找和追捕动物必须四处奔走,在整个原始生活中不起决定的作用。所以当时的女性比男性更为强大。

  《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提及周代婚恋习俗:“在婚姻已经非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成立的周代,两性间自由接触已开始受到很大限制,但由于原始社会的遗风绵绵不绝,这种自由接触还是普遍被看作天然的、合乎情理的……在这样较为宽松的大背景下,男女青年婚嫁之前自由接触往来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女子在爱情上的表现可能就是社会风俗的遗存。

  因此笔者把诗经中女子对爱情主动的原因总结为:男女比例、地理的隔绝、女性的压力、女性的性成熟较早、女性的性心理、社会遗存等。

  注释:

  [1]《文献通考 卷三·二八》记载:“(苗族)其无配者,俟来岁再会(男女会)。女二年无所向,父母欲杀之,以其为人所弃云。”

  [2]《后汉书·南蛮传》载:“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周礼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陈桐生译.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钟山,廖碧珠.青年学生健康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仪礼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奥地利]奥托·魏宁格.性与性格[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

  [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11]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2]顾鉴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骆贞辉 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诗经

  主动

  女子

  原因


  2022/0410/43652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