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龙出沁源

龙出沁源

时间:2025-08-03 03:53:36 浏览次数: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龙是中国远古文明中的“四灵”之一,即“龙凤虎龟”;在汉代五行之宇宙体系中,象征天地四方的就是四灵:“西青龙、东白虎、南朱雀(即凤凰)北玄武(即神龟)”。

龙自古是力的象征,而凤是美的体现;龙被比喻为雷电风雨之神,它能呼风唤雨,泽被万民;凤被喻为太阳之神,它能光照大地,带来祥瑞。

学者闻一多说:“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与殷民族。”

龙到了封建王朝,却成了帝王与后妃的符瑞,成了“帝德”与“天威”的标记,成了专制的代名词。为了研究和探讨几千年的中国“龙文化”,我四处淘书,购买了一百多册有关龙的书籍、画册。一个朋友笑我说:“花了那么多的金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的却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我说:“哲学也是抽象的事物,但世界上却偏有那么多哲学家。”龙凤文化既然存在了几千年,它便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而精神世界有时是更有魅力的世界。

我在研究时发现,从古至今的文人对“龙凤”都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庄子形容老子为龙:“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翔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说,舌举而不能讯,予又何规老聃哉?”老子见了孔子也赞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他把孔子比喻为凤。

后人曰:“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于凤。”在汉语言文学中用龙象征人杰地灵之语更是比比皆是。如称人之出类拔萃曰“人中龙凤”、“龙章凤姿”、“龙行虎步”、“龙眉凤目”,称官场得志曰“龙飞”,称受主恩宠曰“龙光”,称高人隐逸曰“龙潜”,称科举高中曰“登龙门”、“登龙虎榜”。汉代贾谊在《新书》中曰:“龙之神也,其惟兹能乎?能与细细,能与巨巨,能与高高,能与下下,吾故曰:‘龙变无常’。”沁源县民间也有一句谚语:“能大能小是条龙,不能大不能小是条萤火虫。”“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龙便是一种人的品质、人的精神,便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唐代李峤写“龙”诗曰:“御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诗人笔下的龙既能够带火移星,又可献河书洛图,既可豪饮渭水,又可升云鼎湖,是一种浩气盖世之神,英勇无比之灵,故而龙才受到了华夏民族的世代崇拜,千秋敬仰。

关于龙的起源有许多解释:《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风而登天,秋风而潜渊。”有的说它是神异动物,“能幽能明,能大能小”,有的说它是古代大蛇或鳄鱼;有的说它是“图腾综合体”,如闻一多先生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也有的说龙就是古代恐龙的演化。

著名学者何新从动物学的角度研究得出:“龙在中国古代,乃是一种确实存在的动物,是古人眼中鳄类、蝾螈类及蜥蜴类动物的共名。”《管子》中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

《山西日报》2004年4月13日发表“龙文化始于山西”一文,文中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春秋晋国太史蔡墨说:“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拢龙于蒙龙氏,以事孔甲,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晋国大夫自称是御龙氏的后代,他说:“昔邙之祖(范宣子名)在夏为御龙氏。”这些史实都发生于山西古晋国,在闻喜县上部村发掘的晋墓中还出土了“青龙铜盘”。何新在《谈龙说凤》一书中也记:“1959年出土于山西古楼的一件商代早期铜觥,图中一组龙形纹样可以明白无误地辨识出两条巨型鳄的俯视和侧视图像。”

古气象学研究表明,商周以前,中国中原地区具有接近亚热带气候的条件,甲骨文研究表明“殷代黄河流域必有面积极大之森林与草原”。据何新先生研究:秦汉以前,鳄类分布也主要在山西,可见三晋大地自古就是龙的发祥地。

山西沁源民间也流传着龙生于沁源的传说。相传太岳山中一村姑食仙桃后生下五条小龙,后居进了沁源灵空山五龙洞中修真得道,至今灵空山上有“五龙川”、“五龙洞”、“盖海洞”、“龙脊”、“龙尾”、“龙蛋”等龙文化遗存,全县龙的遗存与传说更为丰富。乾隆版《沁源县志》记载:县城有最大的“五龙庙”,灵空山也有“五龙庙”。当地自古有祭龙的民俗:“五龙王,春月祭献报祀以时”。

县城的这座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五龙庙,龙殿巍峨,神像焕彩,是当地最大的“龙庙”,它与文昌楼相邻,也寄托了当地人“望子成龙”“文风昌盛”之愿望。当地民谚曰:“沁源有座文昌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民间传说修此楼时工匠无法架梁立柱,总工程师愁眉不展,茶饭不思,一天忽然来了一白胡子老头向他讨水喝,他便以好茶相待,老人问总工何事愁烦?总工说:“这么高的楼难以立柱筑基,老人有何高见?”老人说:“我都土埋脖子的人,能有何高见?”说罢化阵清风而去,总工恍然大悟:“土埋脖子”,不是开示他以土堆山,从上而下架梁立柱么?他便拉土筑成小山,修一层往下褪一层土,楼修成了,果然其高无比,百姓传言是“鲁班爷”来点化总工的,也有人说是“龙公”来开悟总工的。历代县志记载,这座“五龙庙”是极为灵验的,明、清直到民国多次重修。当地百姓传说:古时有一年大旱,烤得禾焦土裂,一天忽见一声霹雳响过,一条青龙从半空跌落五龙庙前,市民见青龙疲惫不堪,在地上蠕蠕喘息,便提桶端盆,从水井中打来清水泼到它身上为它洗浴,青龙将水汲入口中,精神大振,奋须腾爪,顾盼生情,腾身一跃,飞入云霄而去,须臾大雨滂沱,全县皆降甘霖,人们对“五龙庙”更信仰不疑了。县志还记载,从庙中飞出五条五色神龙往长治方向飞去,落入长治五龙山,长治也修起了五龙庙,屯留、黎城也修起了五龙庙,五龙在上党地区都有了行宫。

地方县志、民间风俗虽不足采信,但从科学的角度说,沁源位于山西东南的太岳山之巅,古代时此处森林茂密,湖沼水泽密布,太岳山包括了古代的麓台山、绵山、石膏山、灵空山、云盖山和罗云山等山峦,绵亘于汾河东侧与沁河两岸,纵贯晋中、临汾和晋东南三个地区,远古时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是有着藏龙卧虎的生态环境的。今年七月,古绵上县治所在的绵上村段恒,知道我在研究“龙文化”,竟然给我背来一块一尺见方的古代鱼化石,他说这是在绵上山上发现而取下来的,那块化石长达几米,上面鱼鳞纹路清晰,鳞片极为美丽,从而可证沁源古时必有大泽深湖。大泽生龙蛇,龙出沁河源也就是必然的了。我把那块“鱼化石”放在书架之上,思绪飘向上古的太岳山,从《周礼》、《山海经》、《水经注》等古籍中可看出历史上的太岳山覆盖着广袤的森林和草原,林区面积达540余万亩。

在龙的故乡灵空山,松涛如雷,古树参天,这里有被称为“华北第一松”的“油松王”——“九杆旗”,有“明杉”“清杉”,有粗可合抱的古树群英“一百单八将”。古人有咏山上“五龙池”之诗曰:“共说龙池异,池里有五龙,并出作霖雨,云烟几万重!”古代的灵空山,曾是龙兴风作浪的摇篮,当地百姓对龙极为信仰,每年二月初二要过“龙抬头节”,每年五月初五要上灵空山拜龙王。太岳山上森林如海,在它的主峰“千林背”还存在着名为“华北落叶松”的古千树,经过几十年的人工培育和植树造林,那里已成为“万亩人工林”,我曾在秋雨中去过一次,层林尽染,绿色如黛,使人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古人歌咏太岳山中奇树之诗甚多,如《咏孤松》曰:“凌云节干几经年,依倚崇台剑风前。帘卷清声全是雨,阶分翠色半如烟。赤心傲雪终难改,老须成龙不可鞭。神物由来多远大,栋梁廊庙岂无缘?”又如《古松歌》曰:“西山自昔称灵异,崔巍突兀蟠天际。上有灵木千余株,亭亭郁郁含烟翠。耐雪经霜那记年,正心劲节节俞坚。龟伏鹤栖征岁古,磊柯千丈何森然。肖疏独抱凌云志,不同群卉争妍丽。本性由来最不移,降生也似升平瑞。凭高一望尽龙鳞,苍秀离奇孰与?流膏尚可资仙鼎,况乃桢干自长春。有时狂歌明月底,万籁俱寂松风起。对此清宵景更佳,如游泰岱仙谷里……。”在这些诗中,都将山上老松比作龙,当你亲自到山中看看那些蟠龙一样的苍松古柏,你就感到,绵绵几百里的太岳山,真是一处天然的森林公园,真是虎踞龙蟠之地了。

相关热词搜索: 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