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国学启蒙经典,继承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启蒙 典范 美德 做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其中,启蒙经典之一的《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修养的必读书目中,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行。她将对全人类的启蒙教育作出巨大的贡献,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简述经典
隋唐两宋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和推广,宗教文化的迅猛发展,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同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为国学经典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字经》自南宋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创作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中的每一句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四个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南宋光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物问世,使《四书》终于替代了《五经》对后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具有划时代意义。
《五经》是《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这五部著作的总称。儒家本有六经,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六经》之说中的《乐经》从此失传。《易经》名列儒家经典之首,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具有深刻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书经》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记录。《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是考察儒家思想与战国前制度的重要典籍。《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大约一万七千字,又是我国第一部私修的史书。春秋战国的变怯,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先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儒学经典,历史著作,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脉络,内容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将华夏文明的精华充分予以展示。
二、树立典范
典范1: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已任。常在《六经》中寻乐。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品格,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已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的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范公光辉的一生,正是宋代宋真宗《劝学诗》中“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读经典,学做人的光辉典范。[2]
典范2: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已载史册,光耀神州。毛泽东的“博爱”思想和“治国,平天下”远大抱负,全得益于幼年毛泽东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和少年时接受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同志是尊师重教的楷模。1937年1月30日,他在延安写给徐持立老师的一封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就是儒家思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最好诠释。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诗词中热情洋溢地讴歌了广大人民群众才是新中国的中流砥柱。同时,侧面反映了他饱读经书,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毛泽东同志“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一生,为国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典范3:
在《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一文中,讲述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山东省特级教师候溪萍在执教完《孔融让梨》这片课文后,候老师就问同学们:“有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你准备吃哪个?”同学们大声嚷着:“吃小的。”正当候老师为自己的有效教育效果窃喜时,突然有个文静的同学张涵站起来说:“老师,我想两个都咬一口。”这时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候老师也愕然了,心里直犯嘀咕: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再看张涵一脸委曲的样子。于是,候老师耐着性子问道:“能说说为什么吗?”张涵回答说:“我要把甜一点的那个给妈妈,因为妈妈平时就是这样把最甜的苹果挑给我吃的。”这刻,候老师震惊和感动交织在一起,连忙把张涵紧紧地搂在怀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让我们在平时学习经典的活动中捕捉典范,让一个个甜美的梦想飞起来![3]
三、弘扬美德
1、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儒家的仁爱思想包括:孔子的“仁者,人也。”和孟子的“博爱之谓仁”。墨家的仁爱思想是墨子提倡的“兼爱”。即“天下之人皆相爱”。尽管儒墨两家的仁爱思想不尽相同,但在“仁者爱人”这一根本观点上是相一致的,他们对弘扬中华民族仁爱美德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此两家之外,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丰富和实践这种美德而贡献自已的力量,甚至为了维护这种美德而“杀身成仁”。直到今天,这种美好品德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发扬。
2、重义轻利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命题。儒家学者的“义利之辩”中反映出了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其观点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见利”必须“思义”;“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儒家的义利观过分强调义的重要性,抵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过不良的影响。如果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把义和利辩证地统一起来,就像儒家孟子所说的那样:“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崇尚道义,不重私利的传统美德了,使“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达到最高境界。
3、谦和礼让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美德之一。“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称之为“礼让”;“礼”作为一种个人道德修养称之为“礼貌”;“礼”作为具体的礼节仪式称之为“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礼的作用,把礼看做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左传》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记》中认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论语》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诗经》的话更是一针见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仅是国家的基石,而且也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必备条件。同时,“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主要表现为“让”。《左传》中说:“让,礼之主也。”《尚书》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已成为广为传诵的至理名言。《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谦让是儒家所倡导的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谦让的结果必然是人与人的之间的和睦与和谐。而“和”正是儒家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境界。由礼让而达到人世间的和谐安定,反映了作为精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规范的巨大社会作用。
4、真诚有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所极力推崇的美好品德之一。“诚”的核心意义是真实而不虚妄。“诚”是作用于人的内心的道德规范。“诚”的最高境界是“真”。《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庄子·渔父》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人的精诚发展到极致,就可以达到本真的状态。本真存于内心,神态显露于外,这种内与外的高度统一,是最为可贵的。与诚密切相关的是“信”。“信”也有真实的意思,如《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有两种含义:一是讲信用;二是信任。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只有自己讲信用,别人才会信任你。信来源于诚,诚是信的基础。信与诚相比,一个重在外部的言行,一个重在内心的态度。《论语·学而》中说:“言而有信”。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的“朋友有信。”经过儒家及其他各家的反复提倡,“真诚有信”这种道德规范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所普遍尊崇的美德。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丰富多样的,除了上面所分析的四种之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这些美德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四、激励自我
今天,在我区中小学开展“读经典,学做人”的读书活动中,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中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典故,已深深定格在我区广大青少年的灵魂深处,幼小的心灵得到了充分的熏陶。通过读书活动促使广大青少年在学习经典中获取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那么,日积月累,必将奠定广大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4]
总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是智慧的钥匙。”“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等古训和至理名言,时刻鞭策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在此,谨以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与广大青少年朋友共勉: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中华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同心出版社 2006.8
[2]《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1
[3]《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王呈祥编著,海南出版社 2006.4
[4]小学生新课标优秀读物《论语》,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7.6
相关热词搜索: 读经 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