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武山民俗羊皮鼓“劝神”祭祀祈福现象起源和仪式的探析

武山民俗羊皮鼓“劝神”祭祀祈福现象起源和仪式的探析

时间:2025-08-02 17:39:40 浏览次数:

摘要:武山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祈福活动“劝神”,也称“攒神”。它是下层民众对“祖先崇拜”和“自然神崇拜”的产物;按其规模大小,祈福活动有大、中、小之分,伐五朝、要卦、呵山等独特的祭祀祈福仪式,根本上反映的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的祈福文化。

关键词:羊皮鼓;“劝神”;祈福活动;攒神仪式

一、武山祈福元素与羊皮鼓“劝神”祭祀祈福民俗现象

武山羊皮鼓,也称扇鼓,它主要流行于武山县滩歌、南部山区一带。其形如团扇,鼓面以铁圈蒙上羊皮而成,皮上绘有花纹图案,下置一柄,缀以铁环或小铜镲,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表演队伍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

二、武山羊皮鼓“劝神”祭祀祈福的起源

武山羊皮鼓劝神祭祀祈福的起源。不少研究者认为它始于汉代,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民间传说的“牧童赶狼”说;二是祭祀祈福说,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武山羊皮鼓“攒神”民俗来源于羌族人祭祀、酬神活动。在武山地区,至今仍沿袭着祭祀、酬神和驱鬼治病时,司公子打着羊皮鼓

“跳神”的习俗。三是兵火军事说,有些研究者认为武山的羊皮鼓“劝神”民俗起源于军事,认为武山的羊皮鼓“劝神”民俗中有“一字长蛇阵”“齐王乱点兵”等兵法套路。加之武山独特的地理和战略位置:自秦汉至民国,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抗匈奴,阻吐蕃,魏蜀争锋,宋金交兵,战事连连,狼烟烽火不断。从今天武山的羊皮鼓“劝神”民俗的表演仪式来看,笔者认为:祭祀祈福起源说更接近这一民俗本源。正如我国著名学者、美学家何新所说:“艺术起源于巫术”,原始文化中的装饰、舞蹈、歌咏及音乐、绘画、雕刻、建筑、诗剧,莫不与原始人类的宗教活动紧密相关。

三、武山羊皮鼓劝神祭祀祈福的仪式

我们的祖先自古就是一个农业民族,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村民的崇拜往往与其生活来源和生殖密切关联。雨(水)神是农业部落的主要崇拜对象。武山地处黄土高原,每遇旱灾,即造土龙(蛇)求雨,于是,原本寻常的蛇被神化为龙,成为华夏族和其主要从事农业的保护神。武山民间的“攒神”民俗正是初民崇拜的历史留痕。按其规模大小,“劝神”祭祀祈福活动有大、中、小之分,小则一日,大则三日不等;就其活动而言,其大致包含“剖纸”、暖坛、主祭、“拆神”等部分。“剖纸”(类似于今天的发信函、发请帖),即邀请各路神灵于某时驾临某地;暖坛(相当于热身、彩排)这一阶段“司公子”就开始击鼓迎接各路“神君”光临了。伴随着羊皮鼓的声响人们会将某地要举行“攒神”的信息迅速传开。“主祭”它包含着一系列关键性仪式:安神、敬饭、“伐武朝”“要卦”仪式和“呵山”等仪式,属于狭义上的劝神。“拆神”也叫送纸,与开场的“剖纸”遥相呼应。通俗说就是欢送各路神灵王君打道回府。属于收尾阶段,标志着该活动的结束。

主祭是“劝神”活动的核心,也是最热闹的阶段。主祭表演时,“司公子”头束一条长长的辫子,时而左右摇晃,头顶的辫子便形成一个个圈;时而不住点头,头上的辫子就会上下甩动。伴随着头顶辫子不住地飞舞,加之“司公子”手中羊皮鼓的“咚咚”响声,祭祀祈福活动就开始了。在这一仪式中,“司公子”的祭祀祈福表演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为“文劝”祈福,分坐唱和站唱,以唱为主;主要表现在把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美好愿望用唱词的形式向神灵述说,希冀神灵佐佑。第二种是“武劝”祈福。“武劝”不是向神灵示威,而是以武或舞的表演,以期取悦神灵。其主要形式便是刀斧表演即“伐五朝”表演。

主祭中,最惊险的一段当属“伐五朝”,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武劝”表演中的刀斧表演。活动时,“司恭子”用原始而古老的方式穿上神衣、手敲羊皮鼓、唱赞词、跳神舞,口传神言、用檫刀砍首刺臂,很是恐怖。“会首”(也叫会头)。旧时民间各种活动组织的发起人或主持人。他们率领乡士焚香、祭奠。“司公子”们的表演,有儒释道之分,但大多数属于道教。这种尊儒、崇佛、敬道兼收并蓄的现象,折射出了乡民三教合一、和谐包容、仁义礼让的文化传承。而其道具羊皮鼓和檫刀的手柄末端,三个方向不同、一边紧密连在一起的铁圈,圈上又各套着三个小铁环又各有寓意:三个圈代表“三教”,三个圈中的九个小铁环寓意“九流”,合起来则为“三教九流”。寓意“三教九流”和平共处;也反映了我們民族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优秀传统。正是古人祭祀自然神和他们保护神的延续,反映了人们希望通过祭祀祈福的形式,从而达到民众希冀的“劝”神灵来消除自然灾害的美好愿望。

武山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祈福活动“攒神”,也称“劝神”。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又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扯不断的联系。它以“祭祀”神灵为主题,以“祈福降祥瑞”为核心;探索其仪式,更多的体现了它的祈福和娱乐功能。实际上反映了武山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民族对农业相关诸神灵的崇拜。根本上反映的正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的祈福文化。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武山民间“劝神”祈福现象的研究及其在历史地域教育作用的探索》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GS〔017〕GHB2946)】

【参考文献】

[1]殷伟.中国福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建龙.浅述武山旋鼓及其民俗文化内涵[J].丝绸之路,2009(11).

[3]陈廷湘.中国文化[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建龙.武山祈福文化的起源和习俗[J].陇右文博,2014(2).

相关热词搜索: 武山 探析 祈福 祭祀 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