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观察柳氮磺吡啶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38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9例。A组口服柳氮磺吡啶1.0g/日,治疗30天。B组口服柳氮磺吡啶同时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每天保留灌肠1次,7天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天,共计治疗4个疗程。结果:A组总有效率73%,B组总有效率9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柳氮磺吡啶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单用柳氮磺吡啶治愈率高,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药保留灌肠 柳氮磺吡啶
溃疡性结肠炎是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十分明确的慢性结肠炎症。病程易反复,主要累及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以溃疡表现为主,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重者遍布整个结肠。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血便、腹痛。本研究采用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8例,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6月收治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度)患者38例,符合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排除肠道结核、肿瘤、慢性血吸虫、慢性痢疾等疾病患者。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用药期间停服一切影响本研究的药物。A组口服柳氮磺吡啶1.0g/日,治疗30天。B组在口服柳氮磺吡啶的基础上给以中药保留灌肠:苦参30g,白及30g,白术15g,白芍15g,枳壳15g,罂粟壳15g,炮姜10g。胃肠湿热者去炮姜加地榆,白芍改赤芍;脾胃阳虚者加吴茱萸、补骨脂。煎药液至100ml,药温37℃左右,排空大便,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15cm,药液灌注完毕后变换体位,使充分涂布患病部位,保留30分钟,7天1个疗程,间隔1天做下1个疗程,共计4个疗程。
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粪常规、电子肠镜结果判定: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粪常规正常、电子结肠镜检查黏膜糜烂充血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大便常规基本正常,电子结肠镜检查黏膜较前明显改善;③无效:症状、体征、粪常规、结肠镜检查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治愈例数)/总例数×100%。
结 果
A组总有效率73%,B组总有效率9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直肠与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现在认为一般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有关。西药治疗主要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为主,短期内可以获得明显改善,但服用西药治疗疗程长、停药后易复发,而且病情迁延、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较多,部分顽固患者疗效也不理想。
柳氮磺吡啶是目前西药中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口服后大部分到达结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本病为脾气受损,导致脾肾阳虚,脾虚为本病发病之本[2]。在治疗上注重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止泻止血,标本兼顾[3]。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可以使药物直达病灶,修复溃疡面,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渗出,减少分泌物对肠壁的恶性循环,建立药膜性保护层,对溃疡性结肠炎特别是左半结肠炎的效果是明显的。方剂中,白及可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促进溃疡愈合;苦参凉血解毒,防腐生肌;白芍养血柔肝;米壳收涩止泻;枳壳宽胸利气,消胀除湿。诸药合用,使药物直达病所,止血而不留瘀加速疾病之痊愈。本研究显示柳氮磺吡啶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比单用柳氮磺吡啶效果好,同时也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总之,柳氮磺吡啶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无明显不良反应,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2):138-141.
2 伏新顺,杨翠兰,曾利娴,等.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J].新医学,2010,41(1):1-3.
3 叶柏.溃疡性结肠炎证治管见[J].南京中医药大学报,2005,21(4):266-268.
相关热词搜索: 溃疡性 灌肠 吡啶 疗效 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