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分析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分析

时间:2025-08-02 12:55:35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保守治疗23例均痊愈,平均治疗时间12d,其余4例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其临床表现、体征特点,大多数病例采用保守治疗可治愈。

关键词:肠梗阻;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747-02

肠梗阻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虽然不是肠梗阻独立类型,却有肠梗阻共同特征,更有其特殊性,处理不好会引起肠瘘、腹部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现在我科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27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以腹部外科手术后4~12d有明显肠梗阻表现为基本条件,共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最大为68岁,最小为4岁,平均36岁。术后出现肠梗阻:急性阑尾炎17例,胃溃疡并出血2例,胃大部分切除2例,胃癌根治术l例,回盲部肿瘤伴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脾破裂出血行脾切除3例。

2 结果

23例经非手术治疗,包括暂禁食、胃肠减压、用生长抑素、维持酸碱平衡、补充能量营养等,平均12d治愈出院。4例再行手术,术后治愈出院。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2周,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多发生于术后4周,本组多发生于术后2周内27例,与前者观点相符。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病机理复杂,本病除有可能因肠麻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等机械性因素造成外,还与腹腔出血创面大、肠管表面粗糙、炎性渗出等腹腔内炎症密切相关,亦可能多种因素同时存在造成病情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变化,包括交感输入的抑制效应、激素、神经递质和其它介质的释放、全身性反应、麻醉和止痛药物应用及患者术后活动不便等。术后肠梗阻是因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胞质分裂,其它炎性介质反应,引起肠壁充血水肿,纤维蛋白质渗出,导致肠管活动障碍,肠粘连,产生炎性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但较少发生绞窄。分析本组资料,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主要特点:①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一般腹痛不剧烈,无明显肠管及肠蠕动波,以腹痛为主。②常于术后4~12d左右开始出现肠梗阻症状,多数肠鸣音较少,肠鸣音亢进的极少。③x线透视出现多个液平面区,并有肠腔积液现象,B超示肠内积液较多。④保守治疗大多数有效,较少发生绞窄。⑤部分患者术后有肛门排气排便,但进食后即出现肠梗阻表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体征,结合腹部x线,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肠腔无显影剂等,基本可作出诊断。

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基本偏向于保守治疗,首先予禁食、胃肠减压、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完全胃肠外营养,给予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防治毒血症对抗厌氧菌,予生长抑制素(奥曲太)、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治疗同时密切、耐心观察腹部情况,如无加重或肠坏死。病情稳定,持续保守治疗,若有体温持续升高,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及时转手术治疗。经过保守治疗,患者虽然早期肠道功能恢复,但适当延长禁食时间,有利于肠道得到充分休息,利于治疗恢复,同时亦可适当考虑运用中医(胃管内注入大承气汤、中药保留灌肠等)治疗方法。

[责任编辑 高莉丽 邓德灵]

相关热词搜索: 肠梗阻 诊治 术后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