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美国、巴西等在种植转Bt基因玉米前对草地贪夜蛾均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化学防治在玉米产区时空上的连续性,导致草地贪夜蛾对使用过的药剂产生了抗性,甚至对没有大量使用过的药剂也产生了严重的交互抗性。McCord等[1]报道,1981年从美国佐治亚州采集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经过室内几代选育后对甲萘威产生了90倍的抗性,但是该种群对灭多威、对硫磷、二嗪农、氯氰菊酯、氯菊酯等没有表现出突出的交互抗性。2007年,Yu和McCord[2]从佛罗里达州北部玉米田采集到的两个种群,对甲萘威分别产生了626倍和1 159倍的抗性,对甲基对硫磷仅有30倍和39倍的抗性,对茚虫威并没有显示出交互抗性。同样是在佛罗里达州北部玉米田,Yu[3]1991年采集到的草地贪夜蛾种群显示出了多种抗药性机制,表现出广谱的抗药性,对有机磷产生了12~217倍的抗性,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产生了14~192倍抗性,对菊酯类药剂产生了2~216倍抗性。一般认为,玉米型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比水稻型草地贪夜蛾的要高。Rios-Diez和Saldamando-Benjumea发现,这两种类型对灭多威的抗性没有差异,而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玉米型比水稻型要高[4]。Zhu等2015年从波多黎各采集到的草地贪夜蛾种群中得到了一个对Bt杀虫蛋白Cry1Fa抗性达7 717倍品系,发现其对乙酰甲胺磷具有19倍的交互抗性[5]。Okuma等[6]在2012年和2013年从经常使用多杀霉素的玉米田采集的草地贪夜蛾种群中,通过F2代选育的方法获得了对多杀霉素具有890倍抗性的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