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万寿菊主要病害及防治

万寿菊主要病害及防治

时间:2025-08-01 12:29:48 浏览次数:

1 主要病虫种类

1.1万寿菊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为立枯丝菌核病和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的统称,是万寿菊苗期最常见的病害。在出土前发病称猝倒病引起烂种,近地面根部和茎基部受害,病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变黄褐缢缩,植株上部枯死,常常倒伏死亡。苗期发病称立枯病,茎基部产生暗褐病斑,逐渐凹缩,湿度大时可见褐色蛛丝状霉,当病部绕茎1周时植株站立枯死,一般不倒伏,发病时间长。

万寿菊立枯病和猝倒病病菌都是土壤习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中随病残体越冬。从出苗开始发病。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低洼积水,高温高湿,根和茎基部受侵染后均有利发病。连作发病严重。

1.2 万寿菊灰霉病[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 fuck]称富克尔核盘菌。主要为害叶、茎、花、等。花器染病:花瓣、花柄开始衰老时易染病,受害部呈水浸状褐色腐烂且产生大量菌丝体使花瓣相互粘连,湿度大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出现灰白色或浅褐色蛛丝状霉层填满或覆盖花序,然后扩展到花柄造成腐烂,导致芽和花下垂。芽和叶柄染病:常出现枯斑或黑褐色凹陷斑,当侵染整个叶柄时,雨后或湿度大时病部被灰霉病菌孢子覆盖,当组织腐烂时,表皮裂开,病组织干缩,表面或内部产生黑色扁平状的菌核。叶片染病:病部出现水浸状斑点,病组织变为褐色或黑褐色腐烂,条件适宜时长出大量灰色菌丝体和有分枝的分生孢子梗,生出圆形顶细胞,簇生灰色圆形分生孢子。

万寿菊灰霉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株上或腐烂的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过冬。翌年由菌核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在田间迅速传播为害。高温高湿,则病害加速流行。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氮肥过多、过迟,低洼积水,均有利于发病。

1.3万寿菊茎腐病(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idge &Lafferty) 称隐地疫霉,属卵菌。苗期、成株均可受害。苗期染病:病苗基部初呈水浸状,渐变褐色,造成死苗。成株染病主要为害茎和花。近地面的茎染病后产生长条形皱缩状褐色斑,茎部枯萎或引起根部腐烂,造成叶片枯萎或全株死亡。花冠染病亦变褐腐烂。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上侵染。长期高温高湿,施氮肥多,植株嫩弱,发病亦重。

1.4万寿菊病毒病(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温度70℃,体外存活4天。稀释限点10-3。能侵染40科191种植物。

常见的万寿菊病毒病有黄萎型和花叶型。黄萎型:叶片上不产生任何特殊病斑,整株带黄色,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叶片黄化、萎缩。花叶型:叶片上产生不规则淡绿色的斑驳,然后小的淡色部分连接扩大,沿叶脉成为细长黄色条斑,稍后略有凹陷,变为淡黄褐色至赤褐色。

病毒主要在鳞茎内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来源;田间再侵染主要是由蚜虫传播引起的。在带病鳞茎多、天气干燥、蚜虫发生多时,此病发生严重。

2 防治措施

2.1床土消毒苗床用50%多菌灵4g/m2加水2kg均匀喷洒消毒。

2.2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0%多菌灵250倍液浸泡种子15~25分钟,进行种子消毒。

2.3苗期喷施杀菌剂万寿菊苗期由于育苗棚内湿度大、温度高较易感病。当苗高4~6cm时,每隔7~10天喷1次杀菌剂,1hm2可用50%多菌灵1.5kg或70%甲基托布津1.5kg或农用链霉素150~300g。另外,移栽前仍要喷施杀菌剂加适量叶面肥,带药带肥下地,从而达到防病壮苗之目的。

2.4田间病害防治一是在入冬后清理病株及病残组织,减少翌年的侵染来源;实行轮作,可与矮秆作物间作;降低栽培密度,1hm2保苗数由4.50万株降至3.75万株;夏季雨水多时,注意排水。二是发病期及时清除病株及病残体,可抑制病害蔓延。三是药剂防治,在发病始期喷施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雷多米尔等杀菌剂交替使用,隔7~10天喷1次。当植株进入生殖生长即采花期时,每采摘1次花后或降雨后都要喷施1次杀菌剂。主要药剂配方:农用链霉素150~300g/hm2+70%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金雷多米尔、75%百菌清1.5kg/hm2

(收稿:2008-06-02)

相关热词搜索: 病害 防治 万寿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