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高危儿母亲应对方式影响。方法 将53例高危儿母亲作为观察组,53例正常新生儿母亲为对照组,给两组调查对象发放简易应对方式自评量表;根据观察组调查结果,实施护理干预,1w后再次发放简易应对方式自评量表,比较干预前后应对方式情况。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1.32±0.43分)、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2.01±0.69分)分别与对照组(1.78±0.47分、1.58±0.6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积极应对方式维度平均分明显提高,消极应对方式维度平均分明显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80,3.48, P<0.01)。结论 对高危儿母亲实施护理干预,能提高她们积极应对能力,自觉调整负性情绪,主动应用积极应对方式对待不良事件。
关键词:护理干预;高危儿;母亲;应对方式;效果
高危儿是指已经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1]。新生儿出生后,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转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从而导致母婴分离。新生儿科执行保护性隔离,限制探视,母亲不能照顾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病情,由于担心预后、渴望了解病情等原因,高危儿家属尤其是母亲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严重影响母亲的身心健康。贺晓日等[2]报道,NICU患儿家属有焦虑和心理需求,而且女性高于男性。梁文丽等[3]调查发现,母婴分离初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母婴同室初产妇,消极应对是影响她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高危儿父母亲伴发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呈上升趋势,反过来高危儿父母亲焦虑抑郁症状又影响小儿发育[4]。我们对高危儿母亲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4年1月~3月,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分娩的高危儿母亲53例为观察组,正常新生儿母亲53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由于新生儿原因转入儿科治疗;②高危儿母亲能独立完成并配合调查;③无精神病及其他慢性疾病。观察组:年龄21~32岁,平均26.8岁;职业:农民32例,其他职业21例(其中自由职业8例,干部6例,教师、个体各2例,公务员、职员各1例,护士1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0例(其中小学10例,初中14例,高中6例),中专及以上23例(其中大学5例,大专10例,中专8例)。观察组新生儿:男31例,女22例,基础疾病:早产儿1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例,新生儿窒息1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3例,新生儿肺炎1例。对照组入选标准:①新生儿正常;②母亲无精神病及其他慢性疾病;③能独立完成并愿意配合调查。年龄22~33岁,平均26.91岁;职业:农民33例,其他职业20例,(其中自由职业7例,干部6例,教师3例,个体2例,公务员2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1例(其中小学11例,初中14例,高中6例),中专及以上22例(其中大学5例,大专9例,中专8例)。新生儿:男32例,女21例。两组母亲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宝宝性别等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与方法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自评量表,该量表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共20个条目。1~12为积极应对维度,13~20为消极应对维度。采用多级评分法,每一应对方式列有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经常采用4种选择,相应评分为0、1、2、3分。该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8[5]。调查前向被调查对象解释目的,指导填写方法,取得患者同意后,采取匿名的方式填写。首次发放106份,观察组干预后1w再次发放以上量表,共发放159份,收回159份,有效问卷100%。
1.2.2 护理干预方法 对观察组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干预方法:①同情、关心、体贴、安慰高危儿母亲,每天向患儿家属告知病情,病情允许者可让母亲看望孩子。②实施健康教育,内容有患儿的疾病诊断、病因、目前病情、做相关检查的目、疾病的预后;说明积极应对方式对产妇的好处,消极应对方式对产妇的影响,指导积极应对疾病方法;以一对一进行健康教育为主,必要时采用方言进行讲解,而且反复多次进行,直到理解为止。③动员家庭其他成员、亲朋好友等在特殊时期更加关心和体贴高危儿母亲,必要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让高危儿母亲感受到亲人、朋友的关怀和温暖。
13 统计学方法 用PEMS3.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结果用(x±s)表示。
2 结果
两组调查对象应对方式平均分比较见表1,实施护理干预前后高危儿母亲应对方式比较见表2。
从表1 可以看出,观察组积极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从表2可以看出,高危儿母亲在实施护理干预后,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明显提高,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明显下降,与实施护理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应对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灵活的调节行为,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应激事件的作用,包括改变对应激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或情感反应,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6]。孔丽萍[7]调查发现,住院新生儿父母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支持和压力水平。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积极应对方式平均得分(1.32±0.4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8±0.47分),而消极应对方式平均得分(2.01±0.69分)却高于对照组(1.58±0.62分),与张红茹调查结果相符[6]。通过实施护理干预后,高危儿母亲的积极应对方式明显提高,消极应对方式平均得分明显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说明,高危儿母亲在高危儿转入新生儿科后,主要以消极应对方式为主。在高危儿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在抢救治高危儿的同时,应关注其家属尤其母亲的负性情绪、心理需求和应对方式,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高危儿母亲提供信息支持,情感支持,指导积极应对方法,全面提高高危儿母亲应对能力,自觉调整负性情绪,主动应用积极应对方式对待不良事件,促进母婴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8.
[2]贺晓日,谢宗德,陈平洋,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家属焦虑和心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3010,31(5):64-65.
[3]梁文丽,林细吟.母婴分离初产妇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1,2 (1):21-24.
[4]高永嘉.高危儿父母焦虑抑郁症状对儿童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42-92.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订本):122-123.
[6]张红茹,张 洁,刘志杰,等.母婴分离产妇应对方式与乳汁分泌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B):137-138.
[7]孔丽萍.住院新生儿父母焦虑、抑郁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研究[D].南京医学大学护理学院,2012.05.编辑/王海静
相关热词搜索: 干预 护理 应对 母亲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