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助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和需求的研究进展

助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和需求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5-08-02 02:18:20 浏览次数:

摘要:在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首脑会议发起了《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全球战略》,WHO正与合作伙伴一道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助产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关系着母婴的安危。目前,我国助产人员匮乏,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和方式尚不完善,教育质量不高。本课题旨在通过质性与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助产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与现有助产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具有相关性,构建助产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助产士;助产专业;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需求

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是全球通用的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助产专业人员在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但是我国助产人力资源厦乏,教育质量不高。

1 助产士概念的界定

助产士这个职业由来已久,在古英语中"MIDWIFE"的意思是"与"妇女在一起的人",一般是女性,它暗示着助产士所起的作用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预。《中国卫生管理辞典》中对助产士的解释是在正式助产学校学习或具有同等能力,掌握正常接生、新生儿处理、难产急救和妇幼卫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并从事助产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2]。国际助产联盟(ICM)定义的助产士是指一名接受过当地承认的正规助产学教育课程,成功修完规定的助产课程,通过相关组织规定的考评,并已取得从事助产士专业必须具备的注册资格及或合法执业的注册人士。同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妇产科联合会认可。 而我国的助产士是接受过正规的护理或助产教育,取得护士执照,并通过由所在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考核,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证书,就可成为执业的助产技术人员。

2 国外对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外许多国家的助产士是一个独立的职业,有独立的执业准入制度。在部分发达国家,早已将助产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且有统一的教育标准,在新西兰有独立的助产管理体系、完善的助产教育体系,学历层次已提升至本科、硕士。在英美等国家从事母婴护理的人员称为"midwife,助产护士",在日本称"助产妇"。

在英国,虽然医院中的大夫和全科医生更多地参与到妇女分娩过程,但助产士仍然在护理方面起主导作用。在美国,助产士被称为"履行顺产的保护神",助产士承担了大部分的孕产妇诊疗工作[3]。新西兰助产学的发展具有百年历史,是世界上第一个颁发注册护士资格证的国家,怀卡托理工学院则是新西兰开展助产学教育规模最大的学院。与产科医生主导模式不同,助产士主导模式强调助产士是孕妇孕期主要照顾者,通过助产士给产妇提供连续性照顾的专业医疗服务,能够提高自然产率,减少妊娠期的住院时间,减少药物镇痛与产时麻醉,降低会阴侧切率,降低新生儿复苏率,同时也能增加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满意度。助产士被认为是有责任心的专业人员,她们和妇女结为伙伴关系,在妇女妊娠、分娩及产褥期给予妇女必要的支持、照顾和建议.事实证明,妇女可以从连续性照顾模式和产时连续的支持中获益。200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新西兰,产妇的自然分娩率达到了67.4%,澳大利亚为60.8%;而产妇的会阴侧切率,两国仅为10.2%与16.1%。

瑞典助产专业教育比较完善,拥有规范、合理、人性化的专业教育模式,同时该国的助产领域对助产专业人员实行独立的注册准入制度,即成为一名合格执业的注册助产士必需完成规定时间内的学习课程,获取一定的学分数并经过瑞典国家健康权利委员会准入登记,这提高了助产专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4]。日本的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发展也比较完善,日本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可分为在职继续教育和毕业后继续升学(学位)教育两种,日本的助产专业人员中,有72.2%的助产专业人员是来自于助产专业。日本在职助产专业继续的教育目标培养不同层次的助产专业人员,具体为一般助产护理者、专业助产护理者、助产专业教育者、助产专业研究者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日本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注重培养在职助产专业人员的实践能力。

国外对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Bomrna(2003)对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应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群体优化、学识水平高、素质优良、专兼结合、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通过对在职助产专业师资力量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前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师资力量的现状,这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从实践出发,对指导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5]。

3 对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研究现状

近1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护理教育的办学层次逐步由中专向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发展,在稳步大专教育层次的同时积极发展护理本科教育。然而,有着百年教育历史的助产专业的教育尚未受到医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现行卫生类教育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置助产专业,助产专业附属于护理学,而且学历层次绝大部分是大专或中专,这与国际助产专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国内对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对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实地调查研究。徐贤浩对我国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助产专业人员核心能力进行结构分析,指出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助产专业的实训课程。刘长未对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应该大力推进在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6]。我国目前大专层次的在职助产专业人才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但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各省市本专业人才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规模总体上尚不能满足社会要求,我国应该加强对高层次在职助产专业人员的培养,同时应该改革课程的设置、加强课程的整合。刘敬提出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框架,并指出提高教学质量是发展在职助产专业继续的切入点。他认为我国的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质量普遍不高,这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职助产专业人员在校学校的时间短。他给我国的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但是没有提出具体提高我国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质量的措施。

中国助产士同样在围产医学保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开展的导乐陪产和助产士一对一全程陪产中,助产士的人性化服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降低了剖宫产率。目前国际助产专业教育已发展成为独立的高等专业教育,助产士必须具有本科以上的专业教育背景。但我国助产士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十分欠缺,专业教育仅限于中专教育,医学院校中没有助产士的大专、本科专业设置,相当部分助产士是从护士改行,在继续教育中也没有专业深造的可能,只能选择护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指出[7],中国总剖宫产率高达46.5%,为世界第一。奇高的剖宫产率除了与人们对剖宫产存在错误认识有关外,我国助产士的缺失严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在我国,只有临产的时候,产妇才和助产士打交道。目前,我国助产士逐渐边缘化,助产士缺失严重。在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3位助产士,而在我国,每万人仅拥有4名助产士。这一数字,仅相当于美英的1/20,甚至不如柬埔寨。

4 在职助产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国际上很多国家对助产行业十分重视,具有完整的助产专业教育和职业体系。国外很多助产专业继续教育机构已经根据课程设置开设了高层次的助产专业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教育,且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互交叉融合,对助产人才规模、培养目标、岗位综合能力要求等进行规范,在此基础上定期开设助产专业技能培训项目,为更多的临床专业在职助产专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我国相比较而言,中国助产服务仍以产科医生为主导,助产学仍从属于护理专业,既非独立学科,也无专业体系,与国际水平相去甚远。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体系,虽然有关研究对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助产专业实习内容改革的一些建议,并且呼吁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尽快完善我国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教学体系,但对开展的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教育质量还不是很高,课程的设置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且继续教育的方式不够灵活,使得在职助产专业人员参与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加上助产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主要从护士专业中培养,导致了我国目前的助产专业人员普遍学历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性[8]。还有普通护理岗位人才紧缺,很多助产专业人员毕业后流向了普通护理岗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此种现状需要对在职助产专业人员通过加强助产临床继续教育的途径来强化助产理念和技能,从而提高临床助产的专业化程度。因此,提高我国助产学教育水平,加强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学习,以跟上国际助产教育的步伐显得十分必要。

现在,提出要改变助产服务以产科医生为主导的现状,国内外合作性助产研究项目也在有序的开展,如:北京大学第二医院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联合主办的本科助产教育,为我国助产专业体系的发展建立了崭新的起点,这对于建立我国规范的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具有积极意义。2010年5月,中国妇幼司妇幼保健协会湖南省卫生厅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围生儿死亡率申请了"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第七周期项目":"促进自然分娩"和"加强助产教育,改善妇女儿童健康"。项目一目的:①加强产科医护人员促进自然分娩的理念与技能;②提高全社会对自然分娩的关注度以及服务对象的接受度;③形成促进自然分娩服务规范和政策。项目二目的:①建立助产专业培训师资队伍;②发展助产专业教育体系;③形成助产士教育及职称体系政策。借此契机指引了我国助产教育的发展方向,预示着助产专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因此,理清助产专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人文的角度重构助产服务新理念;借鉴国内外对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发展经验,评估助产专业技术,理性分析思考专业发展现状,对助产专业继续教育进行合理的定位,开展多层次正规助产专业继续教育;以科学的态度塑造助产士专业新形象;用饱满的热情展望助产专业的未来。

总之,提高我国在职助产专业继续教育水平,加强助产专业继续教育的学习以跟上国际助产教育的步伐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Lumbiganon P,Laopaiboon M, Gulmezoulu AM, et al.Method of delivery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rnal and prenatal health 2007-08[J].The Lancet,2010,375(9713):490-499.

[2]王斌全.助产士的发展[J].护理研究,2008,22(12):3383.

[3]武广华.中国卫生管理辞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Definition of the Midwife Ado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Midwives Council meeting,19th July,2005, Brisbane, Australia [EB/OL] [2010-03-09] .

[5]谭嘉.助产队伍边缘化得隐忧[N].健康报,2010-5-28(002).

[6]Lumbiganon P,Laopaiboon M Gulmezoulu AM, et al.Method of delivery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rnal and prenatal health 2007-08[J]The Lancet,2010,375(9713):490-499.

[7]Frank Altrichter, Tanguy Caillet. The status of midwifery profession in a Pharmaceutical Company[J]. J&M Management Consulting, 2009(3): 65-688.

[8]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理部.2006年首届国际助产学教育与实践论坛在京举行[J].中华护理教育,2006,3(4):153.

编辑/哈涛

相关热词搜索: 助产 研究进展 继续教育 专业技术人员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