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开发农村人口资源,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开发农村人口资源,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时间:2025-08-02 05:09:32 浏览次数: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化人口优势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农村人口的薄弱状况和开发进程存在着诸多困难和矛盾,有必要加以认真分析和解决。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的规模、水平和程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素质差、教育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

1.农村人口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低

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11. 7年;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德国的农业劳动力中有54%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

2.农村人口身体素质差

农村人口身体素质差与农村医疗、保健和营养关系密切,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投入还是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办医形式以及农村人口的健康保障制度受到较大影响,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薄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一是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一些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还很高,严重危害着农村居民的健康。二是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难以保证,一些地区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比较缓慢,城乡居民健康差距还在扩大。三是农村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四是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面临许多困难,不少农民靠自费医疗,以致许多家庭靠变卖家产和借债来支付医疗费。

3.农村人口就业压力大

受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素质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难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由于国际国内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滑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吸纳能力受到限制。三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四是农村人口资源质量、结构与非农产业的要求存在矛盾。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劳动力就业受到限制。

4.缺乏系统的农村人口资源开发计划和组织体系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人口的教育培训力度,但是,目前农村人口资源的开发还是缺乏统一认识,缺乏对人品资源开发的全面研究,不少地方政府更是缺乏紧迫感、主动性和自觉性。目前,我国迫切需要抓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工作和组织领导,按照市场原则、服务原则、法制原则和创新原则,使农村人口资源开发基本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人口资源结构更加优化,人口资源效益更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要为农村人口资源开发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口资源开发的管理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人口资源开发法规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村人口资源开发管理监督保障体系,加大农村人口资源的投入力度、培训力度,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的评价选拔机制,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资源管理体系

一是转变观念,把优先开发、转化人口优势作为基本战略。转化人口优势,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口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制定方针、政策,管理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从乡镇到各区(市)县和市级相关部门都要建立农村人口的开发、管理、使用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条例。

2.加强教育和培训

一是进一步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各级、各部门对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二是完善地方法规,实现依法治教。我国要从实际出发;用立法的方式,把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保护起来,连续实施。三是加大教育投入。除了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外,还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依靠政策扶持,对投资教育产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四是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五是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六是强化培训,尤其是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向它行业转移的能力。

3.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一是尽快出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和方案。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靠农民自发进行,呈现出盲目、分散和无序状态。因此,必须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有计划、有目标和有步骤地转移。二是加强农村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三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将农民流动进城就业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及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并在政策上予以必要的支持,保持流动就业农民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加快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四是最大限度实现农业内部充分就业,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五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我国境外劳务收入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5%左右,在国际劳务市场所占比重很小,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六是抓好外出民工回乡创业工作。各地应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资金扶持等政策上进行鼓励和扶持,以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出民工回乡创业。

4.建立和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和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在健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合农村不同地区的各种保障形式,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保障需求。一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二是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三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管理。四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对全体农民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五是依法加强农村医药卫生和药品监管。六是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落实有关部门责任。七是建立由政府和农民共同出资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要进一步发展农村敬老院,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制度。

5.制定长期稳定的农村人口政策

一是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总负责、亲自抓,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继续巩固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三为主”建设成果,把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二是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坚持“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原则,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三是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优惠政策。通过发展经济和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增强育龄夫妇计划生育的自觉性。研究制定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父母养老保障的有关政策,切实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各种奖励优惠措施。四是切实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要把计划生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稳定增长。同时要建立多渠道的筹资体制,鼓励民间捐资、社会募捐和国际捐赠。五是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卫生技术服务资源,尽量共享现有人员和设备,巩固和发展服务网络,改善服务条件。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信息网,及时准确地掌握妇女节育生育状况,提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总之,只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口资源开发体系,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才能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的三个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 浙江省余姚市大隐镇人民政府)

相关热词搜索: 促进社会 农村人口 开发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