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社会的来临对民族地区传统的生存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如何培养具备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民族地区人才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而在生存论视角下,信息技术教育是以“人”作为其价值原点,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立足于技术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通过技术的学习促进人对技术的合理选择与使用,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并最大程度促进人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由此,民族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内容和实践与内化相结合的实施方式,以培养民族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契机,促进其全面和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生存论;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7-0008-03
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所引领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人才的一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1]。由此,旨在培养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助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而《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化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3]。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当前促进教育公平和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是民族地区教育变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一、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一)信息技术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影响
通过“农远工程”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民族地区“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过去的10年里,信息技术使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校园环境、新的教学环境、新型教学资源、新的学习方法和手段以及新的学习方式,对民族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4]。
通过“农远工程”三模式的推进,计算机教育、多媒体教室、卫星资源接收点等教育环境在民族地区基本普及,从而使传统的、封闭的校园环境得到了延伸,并能够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学校一起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同时,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应用,丰富了教学资源的类型,即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卫星电视资源等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始步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课堂。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基于具体教学情境的多媒体课堂开始普及起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也开始成为民族地区师生学习的新途径。
(二)民族地区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
尽管教育信息化在民族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上教育水平薄弱、社会环境相对闭塞等原因,目前,民族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仍存在以下的不足。
1.在课程地位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在课程地位认识上,鉴于目前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民族地区很多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仍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而信息技术课程由于不计入高考成绩,则被当成所谓的“副科”来看待,仅仅为了应付会考来进行教学。而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每个人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担任着为信息社会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民族地区的教育观念传统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5]。
2.在课程内容认识上存在简单化倾向
简单地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教育,就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由此,在这样教育观念下,教师将信息技术视为一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应用。而实际上,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目的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应包含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部分,而且信息技术课应该有很强的现实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应以实用为目的,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而绝非在于灌输了多少知识。
3.在课程实施上资源和师资建设保障不足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较高,而且目前多数民族地区财力薄弱,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足且资金投入较少,从而导致信息技术课程专业师资不足,许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改行任教或兼任的,几乎没有专业教师。同时,在资源建设上,由于本地教育实际的“本土”教育资源较少,甚至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从而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6]。
二、生存论及其视角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观
(一)生存论的内涵
“现代生存论哲学明确将目光投向人的生活世界,力求从人的具体生存处境出发,通过对人的生存的重新理解和阐释,为人类走向本真的生存提供新的思想范式。”[7]马克思的生存论哲学认为“物的存在是存在,而人的存在是生存,其提出的不再是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人的现实的生存状况怎么样,其追问的则是外部世界对人的意义”[8]。因此,在生存论理念下,人不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一个现实的人,生存论哲学关注的焦点聚焦于人的生活世界,并从特殊存在的人的具体生存处境出发,探究人的生存内涵,以及外部世界对人的生存的意义。
(二)生存论理念下的教育观
以生存论来反观教育,我们可以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学的使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根本在于发展人的可发展性”[9],即通过教育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改造外部生活环境进而利于其生存,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教育的关注焦点也应聚焦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具体的生存处境,从而将教育视为“生存的展开方式,是人自我建构、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的过程,生存构成了教育之本体”[10]。
(三)生存论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观
“生存论取向教育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实践,实践是个人发展潜能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换的重要途径”[11],而信息技术作为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应承担起教育关注人、发展人的重任。在生存论的技术观中,首先,在人与技术的关系定位中,人的发展是目的,人的生存是其发展的展现,而技术是“人的生存展现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建构与自我生成的一种方式,是人之丰富性与无限可能性实现的一种方式”[12]。因此,生存论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观,是以“人”作为其价值原点,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立足于技术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通过技术的学习来促进人对技术的合理选择与使用,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并最大程度促进人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三、以生存论的视角来审视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
(一)生存论视角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教育的目的应为“成人”,即导向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备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必备生存技能——具备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而对于民族地区来讲,由于其长久以来地理位置闭塞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导致其教育水平和思想观念的落后,面对信息化、网络化、学习化的信息社会对其传统的生活模式的严峻挑战,唯有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才能有助于实现民族地区的教育变革,同时,也是关乎民族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应将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提升至在信息时代关乎少数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位置,保证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资金的投入;在“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基本实现满覆盖的基础上,保证信息技术专业师资和资源建设;改变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评价方式,杜绝以升学率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重视信息技术的课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规范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考核。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民族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其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二)生存论视角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少数民族人才,而从生存的角度来看,课程知识的逻辑起点应是生活,而非抽象的知识,人是一个现实的生存的人,人是为了生存、生活才去索取知识的,生活才是第一性的,知识只是生活的工具。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应以知识性生存为目的,来有机地实现信息技术知识和民族地区生存的特殊点来定性教学内容。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规定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些任务中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当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特殊生活实际,基于民族地区的现实社会文化情境,融合民族地区特定文化与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民族地区和信息社会共同的桥梁,进而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生存论视角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
生存论的课程观倡导理解性的知识获得方式,并且注重知识的生存性应用,教育的实施过程应该有助于学习者从知识中体会到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框架和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从而建立个性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过程,进而实现人与知识的对话,促进自我精神的建构。由此,在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应坚持实践和内化为原则,采取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开放性的、注重过程的评价方式。课堂内,引导学生理解与体会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的对于生活和生存的革命性作用,并意识到其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课堂外,鼓励学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质量,从而提升自身对于生命价值和生活内涵的理解,并在技术的理论思考与实际应用中促进自我的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 838/201008/93704.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http:///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4]杨改学,付道明.教育信息化对民族教育发展影响的前后20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1-16.
[5]周晓华.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64-166.
[6]石玉芳.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促进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5):65-67.
[7]李召存.课程知识的生存论透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8): 33-36.
[8]刘福森.从本体论到生存论——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7,47(3):25-30.
[9]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2.
[10]唐小俊.哲学生存论转向的教育学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22):3-7.
[11]袁德润.从“知识”、“实践”走向“生存”——教育研究三种取向评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22-25.
[12]唐小俊.生存论技术观视域下技术教育的价值选择[J].职教论坛2013,(4):12-14.
相关热词搜索: 信息技术 审视 视角 民族地区 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