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简析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胡婧 花木兰豫剧选段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网络出版时间:2013-05-08 09:4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wendangku.net/doc/7af7796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e.html /kcms/detail/52.1125.J.20130508.0949.002.html
简析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胡婧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豫剧剧目《花木兰》
《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豫剧剧目《花木兰》中的经典选段,所以在分析这一选段之前,要先对豫剧《花木兰》有所了解。
豫剧《花木兰》是属于豫西调唱腔代表人物常香玉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剧所描写的是北朝时期番邦犯境,边关告急,花木兰的父亲列名征兵军帖,木兰虑及
老父体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决定女扮男装,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从军。
木兰辞别双亲,披星戴月,快马加鞭,奔赴边关。途中,她还结识了几个朋友,
全是应征入伍的战士,相伴同行。后由于花木兰屡立奇功,元帅拟为木兰封官进
爵,并把爱女许与将军。木兰不慕官爵,更不能与元帅之女成婚,只求赐与千里
马,回故乡探亲。木兰返回桑梓,脱去战时袍,换上旧时装。朝廷册封木兰为尚
书郎,元帅率领众将,抬着礼物,亲临花家,请见花木力将军。木兰出堂,相见
之下,元帅惊讶不已。于是,木兰细述从军经过,元帅盛赞木兰不愧是一位巾帼
英雄。
1951年7月,剧作家陈宪章、王景中根据马少波京剧本《木兰从军》移植改编的《花木兰》在这个正值全国人民积极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时期应运而生,
并由香玉剧社排练演出。该剧演出后好评如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为了
捐赠战斗机,香玉剧社携此剧于1951年8月开始了历时半年的义演活动,足迹
遍及开封、新乡等五省六市,并最终用演出收入捐献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在1952年的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剧并获荣誉奖。12月又在
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上演出了该剧的《思家》一折。1953年4月
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6年10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
成戏曲艺术片。
对于《花木兰》中的名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有些书上也称之为《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流传至今有多种不同的版本,这应该是由于中国戏曲“口传心
授”的传承特点所决定的,但唱段中主要的旋律框架和唱词还是基本相同的。
二、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分析
下面我们就来对选段的谱例进行大致分析:
这一选段所讲述的是说花木兰乔装男子应征入伍,在行军路上与将士们闲聊,其中一位名叫刘忠的壮士发出了一番感慨:“当男子倒霉还得打仗,真不如清闲”,花木兰听后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说服了刘忠,也就是这段有名的唱段。
这段唱腔所使用的是豫东调的【二八板】,由于花木兰是乔装男子入伍,所以节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剧中的旋律线条变化也不是很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常香玉会在每句中加入一小段伴奏,而这样的伴奏方式在豫剧中还是比较少见的,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得旋律更为优美流畅,还使得情绪变的更为连贯,使之更具有说服力,在节奏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造性的发展了【二八板】,使其在塑造花木兰男子汉气概的时候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白天去种地”起,多处使用了口语化的五字相连的唱法,这样就使得更加地贴近生活,显得自然,和正格的【二八板】唱法交织在一起,既有节奏对比变化,又非常统一,使整个唱段顿挫有序、浑然天成、朴实自然。
当我们在听音响资料的时候,能够发现在“不分昼夜”和“千针万线”这两处常香玉使用了重音,这是为了突出强调女子在家并不是“享清闲”,而是在为这些出门在外、为国出征的人提供着衣和食,使他们安心打仗。
在该唱段的三分之二处出现了一处间奏,这一处的间奏与前面的有所不同,虽然都是起连接作用,但前面所使用的都是同一个素材,而此处所使用的间奏的节奏型则变得更加的密集,这既说明花木兰的心情变得愈加激动,也为后面的唱段做好了铺垫。所以,在后面的唱段中,花木兰果真话锋一转,提到了一些古代的女英雄,一样是为国杀敌、取得战功,并在最后突出了“女子哪一点不如男”这一主题。
在演唱上,常香玉除了充分发挥她那宽厚、明亮的音色,还在旋律上运用了武生腔,尤其是结束句“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咳咳)”的处理,非常独到而成功。首先是将“不如儿”三个字改唱成为切分音,显得非常得体,与前后所使用的八分音符的单一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这句话进一步得到了强调。另外,在“如”字后面偷换的那一口气,也为高音区的甩腔作了强有力的铺垫,使气息更充实,情绪也更为饱满。“女子们”三个字是用气打出去的,所以冲击力很强,“哪一点”作为一个突出点,“哪一”是说“点儿”加了一个大滑音行外滑后下滑“不如儿男哪”这句把拖腔拖的强有力,深吸一口气,重点放在了“啊”
上,特别是结束在“咳咳”两个重音上,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非常具有创造性,不仅进一步加强了花木兰的性格和形象,使其更加持重、稳健,更具有男子汉气魄,而且也形成了常派演唱艺术中特有的音调和唱法。
另外,在中国的戏曲当中,“依字行腔”是声乐作品一直使用的传统创腔手法。豫剧也不例外。但是在这段唱腔中,也许有的人会提出质疑,为什么有几个字感觉没有按照这个创腔手法写呢?像“鞋和袜”的“袜”。其实这是由于当地的方言发音的原因,像这个“袜”普通话是四声,而河南话就是三声,所以有些没有听过河南话的人,就会产生一些误解。但在该唱段的第一句中的“刘”和“大”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却发生了倒字。按其音调,“刘”字应该念成四声的“六”,而“大”字则年成二声的“达”。所以在唱腔的发展中,也会出现一些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一个剧种的谱例进行演唱时,就要多加注意,如果出现了问题,不要随意乱改,应该在一些权威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一些修正。所以当我们在听其它唱腔时,不仅要了解一下它所使用的方言,还要对它的“依字行腔”多加注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欣赏它、细细的品尝它。
三、豫剧《花木兰》的历史意义
半个世纪以来,《花木兰》不仅已经成为豫剧艺术宝库中特色鲜明、熠熠闪光的经典名剧,花木兰的巾帼英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成为激励人们拼搏奋斗的楷模和精神力量。剧中的许多优秀经典唱段,也成了现在影视和各种晚会经常播出和采用的名牌节目,脍炙人口,常听常爱,有着很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方可杰.豫剧名段精选[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
[2]中国豫剧名段精粹,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3]张泽论,左奇伟.豫剧唱腔赏析[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10.
相关热词搜索: 花木兰豫剧选段 豫剧 选段 谁说